联军星散,各奔东西。公孙瓒率领幽州军主力,带着对未来的筹谋和对赵云的些许遗憾,踏上了北归之路。而赵云,则做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抉择——放弃在公孙瓒军中已有的地位和安稳前程,追随兵微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去走一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道路。
洛阳城外,古道边,杨柳依依,却难掩离愁别绪。
公孙瓒大军开拔前,特意召见了赵云。大帐内,气氛不无感伤。
“子龙,”公孙瓒看着眼前英姿勃发的爱将,语气复杂,“此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幽州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赵云单膝跪地,诚心叩谢:“主公知遇之恩,云永世不忘!他日若有用得着云之处,云万死不辞!”
“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公孙瓒扶起他,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跟着玄德,好好干!莫要堕了我‘白马义从’的威名!”
“末将谨记!”
送别公孙瓒,赵云转身,走向不远处那一支小小的队伍。队伍前,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并肩而立,正等着他。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虽然人马不过千余,装备也算不上精良,却自有一股昂扬不屈的气概。
“主公!云来迟了!”赵云快步上前,抱拳行礼。
刘备上前一步,紧紧握住赵云的手,眼中满是激动与诚挚:“子龙!备得子龙,如鱼得水!前路漫漫,你我兄弟,同心协力,共图大业!”
“愿随主公,匡扶汉室!”赵云声音铿锵。
“哈哈!好!四弟!以后咱们兄弟四人,一起闯荡!”张飞大笑着上前,蒲扇般的手掌拍在赵云背上,差点把他拍个趔趄。
关羽抚须微笑,丹凤眼中亦是认可之色:“子龙,日后并肩作战,关某拭目以待。”
简单的仪式,却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关系和征程的开始。赵云正式成为了刘备集团的核心一员,与关、张并列。这支小小的队伍,虽然此刻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承载着厚重的理想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队伍开拔,目标——平原县。
平原县,隶属青州,是刘备目前的根据地(刘备时任平原相)。那里并非富庶之地,且靠近黄巾余孽活动区域,民生凋敝,治理不易。但对于此刻的刘备来说,那是一块可以暂时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立足之地。
行军路上,赵云很快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刘备待人至诚,体恤士卒,与官兵同甘共苦,让赵云深感敬佩。关羽沉稳威严,武艺高强,令赵云心生较量之意。张飞豪爽耿直,虽然有时粗鲁,但性情真挚,很快便与赵云称兄道弟。四人时常一起探讨武艺兵法,议论天下大势,关系日益融洽。
赵云也见到了刘备麾下的其他人员,如简雍、孙乾等文士,虽然人数不多,但各有所长。他还将自己从洛阳带出来的蔡琰、阿牛等纸坊核心人员正式引荐给刘备。
刘备听闻蔡琰是蔡邕之女,又知晓其才学,十分敬重,当即表示:“蔡大家乃名门之后,才学渊博,备仰慕已久。如今乱世,能与大家同行,实乃幸事。平原虽小,必竭诚相待!” 并妥善安排了蔡琰等人的住所。
蔡琰见刘备仁德,环境相对安定,也决心暂时在平原安顿下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造纸技艺,看看能否为刘备的势力做些事情,至少,可以为将士们提供些文书纸张。
经过数日行军,队伍终于抵达了平原县。县城不大,城墙有些残破,市井略显萧条,但百姓们听说刘备回来了,纷纷出城迎接,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可见刘备在此地颇得民心。
刘备将赵云等人安顿在县衙旁的营房中。条件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安顿下来的第一晚,刘备设下简单的宴席,为赵云接风洗尘。席间没有山珍海味,只有些寻常酒菜,但气氛十分融洽。
刘备举杯道:“今日,我兄弟四人聚首平原,虽暂居小县,然志在天下。愿我等同心同德,匡扶汉室,救民于水火!干杯!”
“同心同德,匡扶汉室!” 关羽、张飞、赵云齐声应和,举杯共饮。
夜深人静,赵云站在院中,望着平原县稀疏的灯火和空中那轮清冷的月亮,心中感慨万千。从常山学艺,到洛阳造纸,再到虎牢关浴血,如今来到这青州小县,他的人生轨迹,可谓一波三折。但他心中没有彷徨,只有坚定。他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身边这位仁德的主公,相信他们终将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
“新的开始……”赵云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平原,将是我们崛起的起点!”
然而,乱世之中,岂有真正的安宁?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很快,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挑战,便接踵而至,考验着这支新生势力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