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追随刘备,离开分崩离析的讨董联军,来到了青州平原县。这里虽是小地方,但在刘备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也算是一处乱世中的安宁之所。赵云被刘备拜为别部司马,协助关羽、张飞整训兵马,蔡琰等人也得以安顿下来,试图重操旧业。日子虽然清苦,但众人同心,倒也充满希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刘备集团在平原的平静生活,很快就被来自南方徐州的一封十万火急的求援信打破了。
这天,刘备正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商议军务,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疾驰入县衙,送来了一封来自徐州牧陶谦的紧急书信。
刘备展信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信中的内容,可谓字字血泪:
玄德公台鉴:
谦老迈无能,治州无方,致有今日之祸。曹孟德为报父仇(注:曹操父亲曹嵩在徐州被害),尽起大军,来攻徐州,所过之处,屠城戮民,鸡犬不留!徐州危在旦夕,百姓惨遭涂炭!谦死不足惜,然徐州百万生灵何辜?
久闻公仁义布于四海,恳请公念在苍生份上,速发援兵,救徐州百姓于水火!谦……愿以徐州相托,唯公能保此一方平安!
临书涕零,不知所言。 陶谦顿首再拜。
原来,曹操因其父曹嵩在徐州境内被陶谦部将(实为流寇)杀害,悲愤交加,尽起大军,攻打徐州报仇。曹操用兵狠辣,为震慑对手,竟下令屠城,徐州北部几座城池已被血洗,军民死伤无数,惨不忍睹。陶谦年老体弱,兵力不足,抵挡不住,眼看徐州不保,无奈之下,只得向以仁德着称的刘备求救,甚至提出了“以州相托”的承诺!
“岂有此理!曹孟德安敢如此!” 张飞看完信,气得哇哇大叫,须发皆张,“为报私仇,竟滥杀无辜!俺老张定不与他干休!”
关羽丹凤眼圆睁,杀气凛然:“屠戮百姓,人神共愤!大哥,此等暴行,我等岂能坐视?”
赵云也是剑眉紧锁,心中愤慨。他虽敬佩曹操的才能,但对其屠城暴行深感不齿。乱世之中,百姓何辜?
刘备将信缓缓放下,眼中含泪,长叹一声:“陶恭祖(陶谦字)仁厚长者,徐州百姓何罪,遭此大劫!曹孟德……唉,父仇不共戴天,然迁怒百姓,实非仁者所为!”
他站起身,在堂内踱步,面色沉重。救援徐州,意味着要正面抗衡强大的曹操,以平原这点兵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若不救,坐视百万生灵涂炭,他刘备又有何颜面自称“仁德”?
“大哥!还犹豫什么?发兵吧!”张飞急道。
关羽也道:“大哥,拯民于水火,乃我辈本分。纵是刀山火海,关某愿往!”
赵云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曹军暴虐,天理难容。云愿为前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刘备看着三位义弟坚定的目光,心中感动,终于下定决心。他猛地转身,斩钉截铁道:“好!陶恭祖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徐州百姓,不可不救!纵然兵力悬殊,亦当往救之!”
决心已定,刘备立刻行动起来。他深知兵力不足,一方面下令平原全军集结,准备出征;另一方面,他亲笔修书给北方的公孙瓒(此时公孙瓒与袁绍矛盾激化,但尚未完全撕破脸),陈述利害,请求公孙瓒看在同盟之谊和遏制曹操扩张的份上,出兵相助,至少给予粮草支援。
同时,刘备找来赵云,交付给他一个重要的秘密任务。
“子龙,”刘备神色郑重,“此行救援徐州,凶险异常。曹孟德势大,硬拼恐难取胜。我闻徐州境内有一支黄巾余部,首领名曰臧霸,占据开阳,颇有实力。此人虽为草寇,然听闻颇重义气,且与陶谦并无深仇大恨。若能得到他的相助,或可缓解徐州压力。”
赵云心领神会:“主公是想让云去说服臧霸?”
“不错!”刘备点头,“子龙你勇武过人,更兼胆识超群,能言善辩(造纸谈判练出来的),是此行最佳人选。你可带少数精干随从,秘密潜入徐州,设法联络臧霸,陈明利害,劝其共抗曹操,解救徐州百姓。此事若成,功莫大焉!若事不成,速退,保全自身为上!”
“云,领命!”赵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危险的任务。他知道,这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若能成功,不仅能缓解徐州之围,也能极大提升刘备集团在徐州的影响力。
计议已定,兵分两路。刘备、关羽、张飞率领平原主力,打着救援徐州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向南进发,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而赵云则挑选了十余名机警的白马义从老部下,换上便装,携带刘备的亲笔信和礼物,悄无声息地离开平原,绕道潜入危机四伏的徐州境内,去寻找那个神秘的黄巾首领臧霸。
平原县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再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刘备集团,这艘小小的舟楫,毅然驶向了曹操掀起的惊涛骇浪之中。而赵云,也将独自面对一场充满未知和危险的使命。
新的征程,在血与火的背景下,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