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关外长白山脚下有个叫靠山屯的村子,村里有个叫崔老五的汉子,四十来岁,是个跑山采参的好手。这年秋天,崔老五带着干粮和采参工具,独自进了深山,想趁着入冬前再碰碰运气,找几棵像样的山货。
这一日,崔老五在山里转悠了大半天,一无所获,眼看日头西斜,便打算寻个地方过夜。他记得这附近有个废弃的山神庙,虽然破败,但总比露宿强。循着记忆找去,果然在松林深处找到了那座小庙。
庙门早已腐朽倒塌,院中杂草丛生。崔老五踏进正殿,见山神像歪倒在一旁,蛛网密布,倒也还算避风。他简单收拾出一块地方,生起一堆火,啃着干粮,听着外面风声呼啸,不觉有些困倦。
正要躺下,忽听得门外有脚步声,崔老五警觉地抓起身边的柴刀。只见一个穿着灰布长衫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了进来,见到崔老五,拱手道:“老哥莫惊,我也是过路的,见这里有火光,特来借个地方歇脚。”
崔老五见老者须发皆白,面容和善,不像歹人,便放下戒备,邀他一同烤火。二人互通姓名,老者自称姓胡,是山那边的药材商人,迷了路才走到这里。
胡老者从怀中掏出一个小酒壶,递给崔老五:“深秋夜寒,喝一口暖暖身子吧。”
崔老五推辞不过,接过酒壶抿了一口,只觉一股暖流直达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坦。二人边喝边聊,越聊越投机。胡老者谈吐文雅,对山中药材了如指掌,让崔老五钦佩不已。
酒至半酣,胡老者忽然问道:“崔老弟,你可知道这附近有个叫‘鬼市’的地方?”
崔老五摇摇头:“我在这山里跑了十几年,从没听说过什么鬼市。”
胡老者神秘一笑:“这鬼市非同寻常,只在月圆之夜出现,市上交易的都不是凡间物品。据说市中有座宝塔,塔上常有异宝现世,若有缘得之,可享一世富贵。”
崔老五听了,只当是醉话,笑道:“胡老哥说笑了,这荒山野岭的,哪来的市集?”
胡老者也不争辩,只是淡淡道:“今夜正是月圆,你若不信,子时时分可到庙后那片松林一看便知。只是切记,无论见到什么,切不可出声,更不可踏入市集半步,否则必有祸事。”
说罢,胡老者打了个哈欠,靠在墙边沉沉睡去。崔老五虽半信半疑,但酒劲上涌,也很快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崔老五被一阵寒意惊醒,发现火堆已快熄灭,而胡老者不知何时已不见踪影。他添了些柴火,忽然想起胡老者说的鬼市之事,抬头看看庙外,明月当空,正是子时时分。
崔老五好奇心起,决定去看个究竟。他轻手轻脚走到庙后,穿过一片松林,眼前景象让他目瞪口呆。
但见林间空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条街道,街上人来人往,两旁摆满了各式摊位,灯笼高挂,烛火通明,好不热闹。可细看之下,那些行人穿着古怪,有古装打扮的,有近代服饰的,甚至还有穿着前清官服的,个个面色苍白,行动飘忽。
最奇的是市集中央,果然矗立着一座七层宝塔,塔身晶莹剔透,似玉非玉,在月光下泛着幽幽青光。塔顶有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照得四周如同白昼。
崔老五想起胡老者的叮嘱,躲在树后不敢出声。只见市集上交易的东西千奇百怪:有会发光的草药、会说话的鸟儿、会自动书写的毛笔,甚至还有装在瓶中的小人载歌载舞。
正当他看得出神,忽然听见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竟是同村的赵老三,也是个跑山的,平日就好占小便宜。
赵老三压低声音道:“老五,你也来了?我早就听说这鬼市有名,今日特来见识。你看那塔顶的珠子,定是稀世珍宝,咱们何不取来平分?”
崔老五连忙摆手:“不可不可,这地方邪门得很,咱们看看就好,千万别惹事。”
赵老三不以为然:“怕什么?富贵险中求嘛!你不敢去,我自己去!”说罢,不等崔老五阻拦,便猫着腰向宝塔摸去。
崔老五心急如焚,又不敢大声呼喊,只得眼睁睁看着赵老三接近宝塔。说来也怪,市集上那些“人”似乎对赵老三视而不见,任他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塔下。
赵老三顺着塔檐攀爬,很快接近塔顶,伸手就要去摘那颗明珠。突然,塔身光芒大盛,赵老三惨叫一声,从塔上跌落下来。更可怕的是,他并没有落地,而是在半空中化作一团青烟,消失不见了。
市集上的“人”似乎被惊动了,齐刷刷转头看向崔老五藏身的方向。崔老五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耳后只听得阵阵凄厉的笑声。
他拼命奔跑,不敢回头,直到看见山神庙的轮廓才稍稍安心。正要松口气,忽见庙前站着一个人影,正是胡老者。
胡老者摇头叹息:“我让你莫要踏入市集,你偏不听劝。”
崔老五上气不接下气:“我、我没进去,只是在外面看,是赵老三他...”
胡老者打断道:“那赵老三贪心不足,合该有此一劫。你虽未踏入市集,但已被它们盯上,若不设法化解,只怕难逃厄运。”
崔老五扑通跪地:“胡老哥救命!”
胡老者扶起他:“你我相遇即是有缘。实不相瞒,我非凡人,乃是长白山修行的一只狐仙。那鬼市乃是阴阳交界之处,宝塔更是镇压邪祟的法器。赵老三贪图宝物,触犯禁忌,已遭天谴。你虽无大过,但既被它们看见,它们必会纠缠于你。”
崔老五冷汗直流:“这该如何是好?”
胡老者从袖中取出一道黄符递给崔老五:“此符可保你三日平安。你速回村中,准备三牲祭品,于明日午夜在村口老槐树下摆香案祭拜山神。届时我会前来助你。切记,途中无论谁叫你,切不可回头!”
崔老五千恩万谢,接过黄符贴身藏好。胡老者身影一晃,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山林中。
崔老五不敢耽搁,连夜下山。一路上,他总觉得背后有人跟随,有时是赵老三的声音呼唤他,有时是已故亲人的哭诉,有时是陌生女子的轻笑。他牢记胡老者的叮嘱,紧咬牙关,绝不回头。
天亮时分,崔老五终于回到靠山屯。村民见他面色惨白、魂不守舍,纷纷询问。崔老五只推说在山中受了风寒,匆匆回家准备祭品。
消息很快传开,村里最有见识的李老先生听说后,拄着拐杖来找崔老五:“老五啊,你实话告诉我,是不是在山上撞邪了?”
崔老五见瞒不住,便将鬼市经历一五一十道来。李老先生听罢,面色凝重:“那胡老者说得不错,咱们这长白山自古就是仙家修行之地,有仙必有鬼。你说的鬼市,我年轻时也曾听祖辈提起过,说是清末时有个樵夫误入鬼市,再也没回来。”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你遇到的胡老者,听起来像是咱们这一带常说的胡仙(狐仙)。胡仙有善有恶,这位肯出手相助,想必是修功德的善仙。你按他说的做,应当无碍。”
崔老五心下稍安,在李老先生帮助下备齐了三牲祭品。
次日午夜,崔老五在村口老槐树下摆好香案,点燃香烛,虔诚跪拜。子时一到,忽闻一阵异香扑鼻,胡老者悄然出现在香案前。
胡老者审视祭品,满意点头:“心诚则灵。今夜鬼市再现,我需借这些祭品与它们谈判,化解这段恩怨。你随我同去,但切记不可离开我身边三步之外。”
崔老五战战兢兢地跟着胡老者重返深山。果然,鬼市再次出现,只是这次市集上的“人”个个面色不善,死死盯着崔老五。
胡老者毫无惧色,走到市集中央,朗声道:“山野狐仙胡十七,拜会鬼市诸位。崔老五乃我庇护之人,前日无意冒犯,特备薄礼致歉,望诸位高抬贵手。”
市集中走出一位身着前清官服的老鬼,冷笑道:“胡仙家好大的面子!那赵老三触犯禁忌,魂飞魄散是罪有应得。但这崔老五窥探我族秘密,岂能轻易放过?”
胡老者不卑不亢:“崔老五虽有过失,但心性纯良,平日积德行善,山神可鉴。若诸位执意为难,休怪我将此事上禀天听,请天庭定夺。”
老鬼闻言色变,沉吟片刻道:“既然胡仙家作保,我等可以网开一面。不过有个条件:崔老五需每年此时备礼祭拜,连祭三年,方可彻底了结此事。”
胡老者看向崔老五,崔老五连忙点头答应。
老鬼又道:“此外,你需立誓,永不将鬼市秘密外传,否则必遭天谴。”
崔老五当即对天发誓。老鬼这才满意,挥手示意市集散去。转眼间,鬼市与宝塔消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过。
胡老者对崔老五道:“此事已了,你可安心回家了。记住誓言,多行善事,自有福报。”说罢化作一只白狐,消失在夜色中。
崔老五回到村中,遵照诺言连祭三年,从此平安无事。他更加乐善好施,深受村民敬重。只是有人问起那晚详情,他总是笑而不答,只提醒后生:深山采药,切记尊重山规,不可贪心冒进。
据说,后来有个外乡人不信邪,执意要在月圆夜去寻找鬼市宝塔,结果一去不返。村民都说,这是山神爷的警示,靠山吃山,更要敬山。
而关于那位胡仙家的传说,则在靠山屯一代代流传下来。有人说曾在月夜见到一只白狐蹲坐在山巅,对着明月吐纳;也有人说家中有人重病时,会梦见一位胡须老者送来草药,服下即愈。
崔老五活到八十高龄,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告诉子孙:“山中有仙亦有鬼,做人要本分,心要正,遇到奇事莫贪心,自有仙家护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