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汤汤,在夏日的烈阳下粼光闪烁,如同铺陈开来的巨大银缎。然而,今日伊水之滨、龙门山前的盛况,却远非寻常光景可比。自天蒙蒙亮起,通往龙门的各条道路上,便已是人潮如织,万头攒动。农人放下了锄头,商贾歇了店铺,工匠搁了工具,妇孺相携,老者拄杖,更有无数虔诚的佛教信徒,手持香烛,口诵佛号,从洛阳城乃至周边州县蜂拥而至。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以及一种越来越浓烈的、混合着期待与狂热的躁动气息。
山壁上,历经数代开凿的佛龛石窟肃穆俯视着下方喧嚣的人海。今日,最大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前,已用巨木和高台搭建起一座宏伟的法坛。坛上铺着明黄色锦缎,四周悬挂着绣有莲花、宝相花纹样的幡幢,在微风中轻轻拂动。坛下,黑压压的人群一直蔓延到伊水岸边,喧嚣声如同沉雷,却又在某种无形的秩序约束下,保持着基本的队列。
吉时将至,鼓乐齐鸣,庄严肃穆的梵呗之声响起,压过了现场的嘈杂。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薛怀义身着那袭耀眼的金线紫袈裟,在一众高僧与大德居士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了法坛。他步履沉稳,面容肃穆,目光扫过下方望不到边际的人海,一种掌控全局、代佛宣言的气势油然而生。
他没有立刻宣讲深奥的经义,而是以洪亮而富有煽动力的声音,先讲述了佛法慈悲、救度众生的宏大愿力,继而巧妙地引向了末法时代,众生渴望救世主降临的迫切。
“……当此末法,五浊恶世,众生沉沦,苦海无边!”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然我佛慈悲,早有预言!未来之世,弥勒尊佛,当降生人间,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度尽一切有缘众生,建立人间净土!”
人群寂静下来,无数双眼睛紧盯着法坛上的身影,许多信徒眼中已泛起激动的泪光。
薛怀义话锋陡然一转,声音拔高,如同利剑出鞘,直指核心:“然,尔等可知,弥勒尊佛,应机示现,或男或女,皆无定相!其慈悲精神,早已降临!”
他猛地举起手中刚刚刊印完成、覆盖着黄绫的《大云经》新译本,如同举起一件无上圣物。“此乃《大云经》!乃佛祖金口亲宣,预言‘弥勒’精神化身‘净光天女’,以女身当王国土,教化众生,拯溺救焚!”
他翻开经卷,高声诵读那些精心注疏过的段落,将“女身当王”、“弥勒授记”、“圣母临人”等关键词句,反复强调,阐释得“清晰无比”。每一句读出,都引起台下阵阵压抑的惊呼和更急促的诵佛声。
就在群情最为激荡,无数目光汇聚于他一身之际,薛怀义突然放下经卷,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沟通冥冥中的佛力。正午的阳光炽烈,直射在法坛之上。
突然,有眼尖的信徒发出一声尖叫:“快看!薛师额头……额头发光了!”
众人循声竭力望去,果然见到薛怀义宽阔的额头正中,似乎有一团柔和而明亮的白光隐隐透出,虽不刺眼,却在烈日下清晰可见,仿佛一颗嵌入血肉的明珠,又似神佛眉间的白毫相光!
“神迹!神迹显灵了!”
“是佛力!薛师沟通了弥勒尊佛!”
“圣母!圣母就是弥勒转世啊!”
惊呼声、哭喊声、跪拜声瞬间如同决堤的洪水,淹没了整个龙门山谷。那“额放毫光”的异象(或许是早已准备好的荧光矿物粉末与角度的巧妙配合),成了压垮理性最后一道防线的巨石。成千上万的民众,如同被狂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地向着法坛、向着那散发着“佛光”的薛怀义、更是向着薛怀义口中代表的那位“弥勒化身”顶礼膜拜。
“弥勒转世!圣母临人!”
“愿弥勒圣母,护佑苍生!”
“信女愿皈依弥勒圣母!”
狂热的呼喊声震动了伊水,回荡在龙门山壁之间,仿佛万千石窟中的佛像都随之共鸣。这一刻,宗教的虔诚与政治的拥戴彻底融为一体。薛怀义立于法坛之上,感受着脚下山呼海啸般的声浪,看着那无边无际跪拜的身影,他知道,这场精心策划的法会,已然大功告成。“弥勒转世”的呼声,不再局限于暗巷流言,而是化作了响彻云霄的万民宣言,以其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为御座之上的那位圣母神皇,披上了最为耀眼夺目的神圣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