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查取证步步险 压力重重志愈坚
秦奔雷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语气异常严肃和沉重:“临海,你反映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看来北阳的问题,确实根子很深,牵扯的利益集团能量不小,都敢直接威胁省委党校的学员了!你做得对,发现了如此严重问题的线索,就必须排除万难,一查到底!不要怕阻力,也不要怕得罪人!你记住,你背后是青干班全体学员,是省委党校的校纪校规,更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这股歪风邪气,必须刹住!我这边会立刻向韩儒林校长做专题汇报,争取学校的支持。你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调查方式要更加讲究策略,隐蔽、分散进行,证据务求扎实、确凿、形成链条!需要什么支持,随时联系我!”
秦奔雷的坚定支持和明确指示,如同定海神针,给了陈临海莫大的鼓舞和底气。同时,王思远也在北阳内部冒着极大风险暗中协助,不仅提供了几个关键知情人现在的可靠联系方式,还凭借其对本地情况的熟悉,提醒陈临海他们注意哪些环节可能还存在未被完全销毁的证据链,以及哪些人可能因为心怀正义而愿意提供帮助。
陈临海迅速调整了策略。他明面上接受了市里的“建议”,减少了集体外出活动,显得更加“安分守己”。
却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清晨早餐前等碎片化时间,通过加密通讯软件、异地电话卡等方式,远程联系那些已经调离北阳或退休的、可能了解内情的干部。
他和小马、李静也做了更精细的分工,小马负责在浩瀚的网络信息和专业数据库中筛选、比对与“鼎峰科创”、“浩宇投资”等关联方相关的蛛丝马迹,李静则负责整理和分析走访获得的口述资料,寻找其中的逻辑矛盾和突破口。
调查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惊险。有一次,小马在省城同学帮助下刚拿到一些关键企业的股权穿透图,第二天就发现那个查询接口因“系统升级”暂时关闭。
李静约好的一位原指挥部退休干部,在见面前夕突然“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
他们甚至感觉似乎有陌生的目光在暗中注视着他们的行踪。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顶住重重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后,关键的证据和线索一点点被汇集起来。
小马通过特殊渠道,最终查实“鼎峰科创”的一个重要股东“浩宇投资”,其背后层层穿透后,隐约浮现出省城吴家控股的一家知名实业公司的影子!这初步印证了王思远的暗示。
而李静则成功联系到一位早已退休、德高望重的原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老人对当年产业园项目违背科学规划、强行上马导致今日困局一直耿耿于怀,他保留了一份当年关于产业园选址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沉降隐患,但专家论证意见被领导强行否定的内部签字稿的照片,这成为了决策违规的有力证据。
最具有爆炸性的证据,来自于王思远在最后一次秘密见面时,冒着极大风险提供的一份内部会议纪要复印件。
那是当年市委常委会讨论拍板产业园项目时的原始记录片段,上面清楚地显示,当时就有不止一位常委对“鼎峰科创”的实力和项目的巨大风险提出过强烈质疑,
但被时任市委书记(已调任省里某闲职)以“抓住战略机遇期、不能墨守成规、要算大账政治账”等理由强行压下,并明确指示相关部门“特事特办”,简化甚至绕过正常的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和招投标程序。
所有的线索、数据、证言和书证,如同散落在迷雾中的珍珠,被陈临海他们以巨大的勇气和耐心一点点搜集、擦拭、辨识,最终用严谨的逻辑和责任感串成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证据链条:一个由特定利益集团推动、经由地方主要领导违规决策、绕过法定评审程序、最终导致巨额国有资产损失和沉重地方债务包袱的典型案件,已然浮出水面。
而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与吴家,乃至其背后若隐若现的李宁国副书记派系,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撇清的联系。真相的大门,已被撬开了一道缝隙,透露出令人心惊的光芒。
调研结束,返回省委党校。校园内似乎一切如常,但青干班的氛围却因省外调研的归来而悄然变化。
各小组都投入了紧张的调研报告撰写、修改和润色工作,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竞争气息。
孙子聪领衔的深厦组报告最先完成并印制出来。
报告厚实精美,封面设计现代,充满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概念,引用了大量国际案例和华丽数据,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显得高瞻远瞩,与国际接轨。
孙子聪志得意满,带着组员在班里广泛分发报告,言谈间充满了自信,收获了来自不少学员和授课老师的赞誉,风头一时无两。
而陈临海则带领北阳组的核心成员,选择了闭门谢客,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非必要联系,夜以继日地梳理海量资料、研讨核心观点、字斟句酌地撰写和修改。
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如何写出辞藻华丽的学习体会,而是如何将那份沉甸甸的、关乎北阳命运、也可能引爆省里某些敏感神经的调查结果,形成一份既客观严谨、证据确凿,又具有足够政策高度和冲击力的特殊报告。
这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状。
当最终定稿的《关于北阳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境及“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问题的深度调研与政策建议报告》打印出来时,它朴素的外表下,蕴含的力量却让所有接触到它核心内容的人感到心悸。
报告的前半部分,以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和数据为基础,深刻剖析了北阳乃至全国类似老工业基地陷入“转型陷阱”难以自拔的四大深层根源:
一是强烈的“路径依赖”与不切实际的“政策幻觉”相互交织;
二是脱离产业基础和市场规律的“跨越式”发展冲动主导决策;
三是脆弱的地方治理生态与扭曲的政商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僵化的人才体制与匮乏的创新文化窒息内生动力。
分析鞭辟入里,逻辑严密,案例鲜活生动,其深度和锐度远超一般调研报告,体现了陈临海团队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