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氏春秋
陈临海的心脏怦怦直跳。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意中触碰到了一个远比表面看来更为复杂和黑暗的盖子。
这不仅仅是一个决策失误、项目失败的问题,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严重的违规决策、利益输送,甚至可能涉及腐败问题。
那个桌上的“陈”字,更是让他联想到了吴康及其家族。
“王市长,您提供的这些信息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陈临海郑重地说,语气坚定,“我们这次调研,绝不能只停留在现象描述和空泛的政策建议上,必须深挖根源,找出病灶。否则,既对不起北阳受苦的老百姓,也对不起组织的信任,更是我们这些所谓‘青年干部’的失职!”
王思远看着他,眼神复杂,既有欣慰,也有担忧:“临海,我知道你是有担当、真想干事也能干事的人。在东河区我就听说过你的事。但我要提醒你,这里面水太深,牵涉的人能量不小,关系网盘根错节。你只是来调研的学员,人生地不熟,真要捅了这个马蜂窝,可能会给你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风险。甚至在北阳这短短的调研期间,都可能遇到各种阻力和……不可预知的危险。有些人,为了掩盖真相,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我明白其中的风险。”陈临海目光沉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有些盖子,总得有人去揭。发现了问题却因为畏难、怕得罪人而视而不见,甚至帮着粉饰太平,那才是最大的失职和背叛。”
离开茶社时,夜色更深,寒风更刺骨。陈临海的手中多了一个小小的、毫不起眼的U盘,里面是王思远冒险保存下来的一些零散资料,包括那份被刻意尘封的评估报告照片,以及一些他私下整理的关于鼎峰科创及其复杂股权结构的模糊信息。
走在回宾馆的清冷街道上,陈临海的心中却燃起了一团火,一团非要查明真相、驱散迷雾不可的火焰。他知道,接下来的调查,将步入雷区,但他义无反顾。
掌握了王思远提供的宝贵线索后,陈临海的调研方向变得更加明确、坚定,也更具风险。他表面上依然不动声色,按照官方安排的行程进行参观、座谈,扮演着一个认真听讲、勤做笔记的学员角色。但暗地里,他和小马、李静组成的核心调查小组,开始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和渠道,小心翼翼地验证已有信息,并像侦探一样搜寻着更多、更扎实的证据。
他让小马利用其统计部门的专业背景和留在省城的人脉关系,尝试通过非公开渠道查询“鼎峰科创”及其多家关联企业在省里的工商登记信息、历年纳税记录、社保缴纳情况等,希望能从这些公开但分散的数据中,拼凑出这家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资本脉络和潜在的关联交易线索。
同时,他安排李静发挥其耐心细致、善于沟通的特点,继续有选择性地走访原产业园项目指挥部的知情人员,特别是那些已经调离关键岗位、退休或是对现状不满的老同志,从侧面迂回了解当时的决策过程、关键人物以及可能存在争议的环节。
然而,他们的秘密行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下投入石子,涟漪很快扩散开来,引起了水下潜伏生物的警觉。
先是小组内部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音。组里那位来自省发改委、与孙子聪私交甚密的张处长,敏锐地察觉到陈临海他们似乎在搞“小动作”。
他在一次小组内部进展讨论会上,不再掩饰他的不满,语气带着质疑和警告:“临海组长,我认为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这次调研的边界和重点。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总结北阳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而不是像纪委或者审计部门一样,去深挖某个具体历史项目的旧账,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旧账。这严重超出了我们青干班学员的职责范围和授权,更容易引起地方上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会严重影响我们整个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我建议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回到主流议题上来。”
这番话冠冕堂皇,实则是在划定红线,试图将陈临海的调查扼杀在摇篮里。
陈临海只是平静地回应:“张处长的提醒有道理,我们会注意把握尺度。但弄清典型失败案例的深层原因,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是调研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人之间的气氛顿时有些紧张。
紧接着,北阳市接待办的负责同志“碰巧”多次出现在陈临海他们计划自行前往的地点,或者打来电话,“关切”地提醒他们某些区域涉及稳定或敏感问题,最好不要单独前往,并表示为了他们的“安全”和调研“效率”考虑,市里可以随时增派人员和车辆保障。
这种“贴身保护”无疑给他们暗访带来了极大不便。
甚至有一天晚上,陈临海回到宾馆房间,接到了一个匿名的本地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声音低沉而冰冷,带着毫不掩饰的威胁口吻:“陈组长,北阳的事情很复杂,盘根错节,有些浑水太深,最好不要蹚。安安稳稳走完流程,写份四平八稳的报告回去交差,对你们、对我们大家都好。否则,万一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点啥意外,或者回去后有些风言风语,影响了前程,那多不值当?”
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压力从内部和外部接踵而至,如同无形的绳索,试图捆住他们的手脚。
张处长在小组内不断唱反调,干扰调查方向,甚至试图拉拢其他组员;北阳市方面明显加强了“陪同”和“关照”力度,让他们难以自由行动;匿名电话更是带来了实质性的心理威慑和安全隐患。
陈临海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股来自暗处的、强大的阻力。
他深知,对手已经察觉到了他们的意图,并且开始多管齐下地进行反击和恐吓。他不敢怠慢,立刻通过更为可靠的保密电话,向远在党校的秦奔雷详细汇报了遇到的困难、掌握的初步线索以及面临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