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学院的银杏叶又黄了的时候,我总能在林荫道上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高勇背对着阳光,手里攥着本卷边的外语词典,嘴唇无声地翕动着,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即便是微凉的秋日,对他而言也可能是场小小的煎熬。
我和高勇的渊源要追溯到沈阳电力学校,我们同是电校七四届的学生。毕业分配名单那年,他分配到了分到了朝阳发电厂。
再次听到高勇的名字,是在《朝阳日报》的头版上。那篇题为《热血铸忠诚,青春护机组》的报道,配着他被担架抬着的照片,看得我心头发紧。报道里写得清清楚楚:那天午后,朝阳发电厂锅炉联排水箱突发满水事故,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一旦溢出,地面上的循环水泵、润滑油站等关键辅机将被淹没,整台机组面临紧急停机,损失不可估量。
单元控制室里,仪表盘的警报声刺耳欲聋,值班人员反复尝试远程开启事故排水门,却因线路故障毫无反应。水箱内水温已达90摄氏度,蒸汽裹挟着热水不断从缝隙溢出,氤氲的白雾中,没人敢贸然靠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高勇扒掉外衣,只说了句“我来”,便踩着滚烫的平台冲到水箱边。没有防护装备,他徒手抓住扶手,纵身跳进了沸水般的水箱里。
高温瞬间灼伤了他的皮肤,钻心的疼痛让他浑身颤抖,但他咬着牙,在浑浊的热水中摸索着找到排水门的手动开关,拼尽全力逆时针旋转。水流呼啸着喷涌而出,水箱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辅机设备保住了,机组平稳运行的警报声代替了刺耳的故障提示。而当同事们把高勇从水箱里拉出来时,他全身皮肤大面积红肿脱皮,早已失去了意识。
医院诊断结果出来,高勇全身烫伤面积高达百分之九十,属于特重度烫伤。后续的治疗漫长而痛苦,植皮手术做了一次又一次,朝阳发电厂的同事们轮流去陪护,看着曾经壮实的小伙子蜷缩在病床上,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再次相见,便是在东北电力学院的报告厅里。高勇作为先进典型来给学生做报告,他穿着宽松的长袖衬衫,领口和袖口都扣得严严实实,遮住了身上的疤痕。站在讲台上,他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英勇,只是平静地讲述事故发生时的场景,语气就像在说一次普通的设备巡检。
报告结束后,我在后台拦住了他。几年不见,他瘦了不少,但眼神依旧坚定。闲聊间,他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苦笑着对我说:“别看伤口愈合了,这皮肤早就没了汗腺,天热的时候排不了汗,浑身憋得难受,跟裹了层塑料布似的。”我看着他衬衫后背渗出的汗渍,心里五味杂陈,却不知该如何安慰。
没想到半年后,高勇又出现在了东北电力学院——这次他是来参加外语培训班的。课间休息时,他坐在操场的长椅上背单词,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他主动说起了来学外语的缘由。“现在不少电厂都引进了国外的发电和控制设备,元宝山、绥中、铁岭那些厂,外文资料堆得老高,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太少了。”他指尖划过词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眼神里满是执着,“我这身体肯定回不了电厂一线了,但也不想就这么闲着,学好外语,还能帮着翻译资料,也算给电力行业做点贡献。”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难以言喻的感动。烫伤留下的疤痕或许会伴随他一生,但他的意志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坚韧。从沈阳电力学校的普通学生,到朝阳发电厂的英雄,再到如今校园里的刻苦学子,高勇从未改变过那颗为电力事业奉献的初心。
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清晨的操场、中午的图书馆,还是夜晚的路灯下,总能看到高勇学习的身影。他背单词时格外专注,遇到不认识的词就立刻查词典,笔记本上记满了专业术语的外文翻译和用法。每到盛夏,气温飙升到三十多度,我总能看到他穿着透气的棉质衬衫,额头上的汗越擦越多,却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我有时会递给他一瓶冰水,他接过道谢,喝两口又继续埋头背单词,眼神里没有丝毫抱怨。
有人说,伟大源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我看来,高勇的伟大,不仅在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更在于历经磨难后依旧坚守初心的执着。他和我一样,都是从普通电力院校走出的平凡人,却在命运的考验中,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担当。
那时,每当我在校园里看到高勇的身影,总会想起在电校学习的那些日子,想起他巡检锅炉时专注的模样,想起他跳进水箱时决绝的背影。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电力人坚守奉献的道路,也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从来都藏在平凡的坚守与不凡的担当里。而这份坚守,终将汇聚成推动电力事业前行的磅礴力量,温暖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