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之后,皇太女萧昙在含元殿即位,宣告成为新君。
登基大典在料理完女皇的后事之后举行。
礼乐声声之中,甲士列队,朝百官肃立。
萧昙身着冕服缓步踏上御阶,走入含元殿,端坐于龙椅之上。
她面色平静,看不到欣喜和紧张,无人知道这位年轻的帝王心中在想什么。
不过那通身的威仪姿态与昔日纵情声色的皇太女相比,已是判若两人。
内侍监一声长喝,百官下跪三拜九叩,山呼万岁,声音震彻殿宇,惊得殿顶上的鸟都振翅高飞。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改元景明。
紧随其后的,是对魏承瑾余党的清算。
魏宝宁等核心党羽,背负构陷储君,祸乱宫廷等罪名,加上之前的累累罪行,查实后押赴刑场,明正典刑。
其他手上有背负人命官司的同党,也全都被处以极刑。
玄清子用羽族之血炼丹毒害先帝,相应证物由清霄观的苏恒、吴昊和林瑞整理之后呈上,证据确凿。
玄清子于逃亡中被擒获,最终伏诛。
其门下之徒,也按罪行轻重予以处置,有人被流放,有人被罚去做苦役。
宫内也有肃清动作,静园拆除牢笼,恢复成寻常花园。
放羽族自由,遣散异能人士,命令宫内禁服食丹药。
接连几日的肃清,雷厉风行,时局焕然一新。
之后,便是论功行赏。
在清君侧的过程中,有功的众人也都分别加以奖赏。
作为内外联络的核心,曲迦音与沈琰分工联络,冒险潜入东宫传递情报。
后又随护卫从暗渠突围,凭异能突破金吾卫封锁,成功联络阿古拉带羽林军入宫,是扭转局势的关键,功不可没。
令其脱离舞坊,擢升尚宫局司言,负责传宣诏令沟通内外,赐专属印信,配贴身宫人。
特许宫中自由行走,遇紧急事务,可直接面奏皇帝。
赏赐黄金、华服、钗环首饰、长安宅院一座。
赐忠勇娘子称号,其事迹被写入《平叛录》,传颂宫外。
沈琰及诸位大臣、将领,按照功劳都进行了封赏。
沈琰擢升为门下省侍中,此后会直接参与朝廷决策。
张大人晋升为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周大人晋升中书令,掌管中书省。
三人都被赐予黄金、绸缎和长安宅邸。
右金吾卫李将军升为右金吾卫大将军,统领全军,赏明光甲、黄金以及长安近郊庄园,并允其长子进入金吾卫任从七品校尉。
阿古拉升为羽林卫将军,赐黄金、良马和宅邸,子孙世袭羽林卫校尉,并有面见皇帝特权。
阿古拉的上级折冲都尉升为郎将,赏白银、良马及宅院。
对峙中及时倒戈的刘将军升为左金吾卫将军,赏白银和绸缎。
其余有功兵士都有各种赏赐。
先皇面首陈琅,最先察觉魏承瑾阴谋,冒险报信,并主动带路,功绩显着。
解除其面首身份,还其自由身,赏黄金、绸缎、长安宅院,并赐终身免除徭役赋税。
另外,其余面首也全部进行遣散。
皇女萧月华拒绝阉党蛊惑,忠于社稷,封为康仁公主,赐予珠宝绸缎、良田庄园。
增其实封户数与仪仗规格,未来出嫁开府,亦按最高典仪筹备。
新皇登基之后,将清君侧始末昭告于天下,罗列了魏承瑾及其党羽、玄清子的多项罪行,铁证如山。
然而,正如魏承瑾在自焚之前所诅咒的,尽管事实清楚,并有寝宫的宫人进行了详实的说明,然而还是有一种声音在暗中议论传播——
景明帝通过制造了逼宫弑母的惨案,才得以登上帝位。
持这种观点的人,列举了先帝更宠爱萧月华以及对萧昙多有猜疑的一些旧事。
甚至之前萧昙为了伪装而沉迷酒色的行为也被用以佐证,断言女皇其实并没有多么喜欢这个皇太女。
此番言论屡禁不止,伴随着景明帝此后的执政生涯。
萧昙自然知道此等流言越堵会越厉害,只能用海晏河清的盛世予以有力回击。
自此,她越发励精图治,为政事殚精竭虑,成为朝臣口中能纳谏,有胆识的圣君。
不过这一日,她在宫内大发雷霆,面对的还是曾经从龙有功的大臣。
曲迦音、阿古拉和沈琰,竟同时上表请辞。
萧昙沉着脸质问他们:“难道你们认为朕是那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君主吗?如今外面说朕逼宫弑母,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
面对新帝的震怒,曲迦音忙进行解释:“陛下,臣本是宫外闲散之人,于仕途并无野心。被阉贼魏宝宁强掳进宫,因此目睹了宫廷的规矩以及波诡云谲。臣为羽族的悲惨遭遇而不平,也为阉党的栽赃造反而忧心,于是挺身而出。而今陛下登基,臣的使命也完成了。陛下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在众人的协助之下,一定可以开创太平盛世,臣如今只想回归宫外,再过自由的生活,望陛下成全。”
阿古拉也上前行礼:“陛下,长安气象万千,臣有幸来到这里,承蒙陛下提拔,见识天朝盛世,此生难忘。然草原接连传信,族中事务亟需料理,臣只好向陛下请辞,还望陛下体谅,许臣返回草原,臣会永远记得陛下的知遇之恩和长安盛景。”
沈琰刚要开口提出自己的请求,萧昙制止了他:“他们一个说要自由,一个说要回故乡,各有各的理由,但沈大人,你又是为何?你正当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朕绝不可能此时放你走!”
经过反复请辞和驳回,最终萧昙妥协了。
萧昙说:“朕并非不许你们走,但眼下时局刚定,朝堂根基未稳,朕不能让你们此刻离开。”
她目光掠过三人:“不过,就算将来走,也需分批离开长安。阿古拉将军,草原既盼你归,先行启程,早回部族主持事务,也算是了却一桩牵挂。”
她看向曲迦音与沈琰,语气多了恳切:“至于曲尚宫与沈爱卿,如今政务仍需倚重二位。朕要你们留下,内外协助朕治理天下,待他日四海升平,盛世来临,那时再谈离去之事,朕不会再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