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第二天,安排了几个重量级的圆桌论坛,林杰作为前一天表现亮眼的中国官员,也被邀请参加其中一个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性”的讨论。
圆桌旁坐了七八个人,有发达国家的卫生官员,有国际组织的专家,也有像林杰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代表。
讨论一开始,氛围还算平和,大家围绕着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技术更新等常规话题各抒己见。
林杰发言时,依旧延续了昨天的风格,侧重讲江东的实践,强调因地制宜和务实高效。
他提到:“可持续性不仅仅关乎资金和技术,更关乎体系能否真正融入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否在非疫情时期也能持续产生价值,比如在慢性病管理、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的体系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平战结合……”
他的发言条理清晰,内容扎实,几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频频点头。
然而,当讨论进行到一半,轮到自由提问环节时,气氛陡然转变。
一个坐在媒体席,戴着无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外国男记者率先拿到了话筒。
他自称来自《环球洞察》新闻社。
“我想请问来自中国江东省的林杰博士。”记者的目光直射林杰,语速很快,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挑战意味,“您昨天和今天都提到了贵省高效的疫情响应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但根据一些独立研究报告和国际观察,中国的数据统计,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质疑。您如何确保您所展示的这些漂亮数据,不是出于政治考量的‘精心制作’?再者,您所描述的这种高度依赖行政动员和资源集中的体系,其运行成本巨大,一旦失去上级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注入,它真的能够持续吗?还是说,它只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盆景’?”
问题极其尖锐,甚至可以说是无礼。
不仅直接质疑数据的真实性,还暗指中国的制度不可持续,是“盆景工程”。
圆桌旁的其他嘉宾表情各异,有的微微蹙眉,有的则露出玩味的表情看向林杰。
会场内响起一阵骚动,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杰身上,等待他的反应。
这已不是学术探讨,而是带着明显偏见的诘难。
林杰感到一股火气瞬间顶到了喉咙口,但他立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想起梁老的叮嘱,想起自己代表的是什么。
发怒、斥责,都正中对方下怀。
他端起面前的矿泉水,慢慢喝了一口,利用这短暂的几秒钟平复心绪,组织语言。
放下水瓶时,他的脸色已经恢复平静。
“感谢这位记者先生的提问。”林杰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不疾不徐,“您提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数据的真实性,另一个是关于体系的可持续性。”
他首先看向提问的记者,目光坦然:“关于数据真实性。首先,我展示的所有数据,都来自我国法定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相关业务记录,这些系统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其次,您提到的‘独立研究报告’,我很好奇具体是哪一份报告?采用了何种验证方法?因为在我所知范围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在与我国的合作中,对我们提供的核心公共卫生数据是予以认可并作为合作基础的。”
他稍微停顿,让翻译完整传达他的意思,然后继续:“如果仅仅依靠‘一些报告’的模糊指控,而无视我们建立在严密制度和完善流程基础上的数据生产体系,这本身是否也是一种不严谨?我们更愿意用事实说话。比如青林县的案例,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清晰可查,欢迎任何秉持客观公正原则的机构或个人进行核实。”
关于数据的问题,他回答得有理有据,既维护了自身,又将了对方一军——你敢拿出具体证据吗?
接着,他转向第二个问题,语气依旧平稳:“关于可持续性。您用了‘盆景’这个词,很有趣。但我想说明的是,我们的体系,根植于中国自身的土壤和需求。”
“行政动员和高层重视,确实在体系建设初期提供了关键推动力。但这并非体系的全部,更不是其可持续性的唯一依赖。”他话锋一转,“体系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的体系在非疫情时期,承担着病原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基层实验室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多重功能。它并非闲置的‘盆景’,而是融入了日常医疗卫生服务这棵‘大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价值,正在通过服务日常民生来不断体现和巩固。”
“至于运行成本,”林杰微微提高了声调,“任何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都需要持续投入。关键在于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我们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力求用合理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健康产出。这一点,我们的投入产出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也正在接受像审计这样的常态化监督。”
他最后总结道,目光扫过全场,不再仅仅针对那个记者:“可持续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也在持续努力。我们相信,一个能够有效保护人民健康、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体系,本身就具有最强的可持续性。”
林杰的回答,全程没有提高声调,没有使用任何情绪化的词语,而是用事实、逻辑和道理,一层层剥开了对方提问中包裹的偏见和刁难。
他的话音落下,会场内安静了片刻。
那个《环球洞察》的记者张了张嘴,似乎还想反驳什么,但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圆桌主持人,一位来自北欧的资深专家,适时地接过了话头:“感谢林博士清晰的回应。我们也相信,基于事实和相互尊重的对话,才是推动全球公共卫生进步的关键。我们进行下一个议题……”
论坛结束后,林杰走下圆桌,几位来自亚洲和非洲的代表主动走过来与他握手。
“林主任,回答得很好!”
“那种问题经常遇到,不用在意。”
“您关于体系融入日常服务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
林杰一一客气地回应。他看到那个《环球洞察》的记者收拾好东西,面无表情地快步离开了会场。
周院士不知何时又出现在他身边,低声笑道:“怎么样,领教了吧?这些人,套路都差不多。你今天应对得不错,没掉进他们的情绪陷阱。”
林杰点点头:“谢谢周院士,只是据理力争而已。”
周院士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据理力争是好事。不过啊,你这一‘争’,在国内某些人看来,可能就成了‘逞能’、‘出风头’了。回去之后,怕是又有新话题喽。”
林杰心里一沉,还没来得及细问,周院士已经摆摆手,溜达着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