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展中心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就连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学术场合特有的氛围。
灯光聚焦在讲台上,巨大的LEd屏幕亮着,显示着峰会的标志和“构建后疫情时代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主题。
林杰坐在台下前排,看着台上一位欧洲专家正在阐述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预警系统。
他深呼吸,试图平复有些过快的心跳,手心里微微出汗。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放着苏琳昨晚悄悄塞进去的一张字条。
“稳住心神,言之有物。”梁老的短信,他也早已熟记于心。
“下一位演讲者,是来自中国江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林杰博士。他将与我们分享关于构建省级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听到自己的名字和单位被清晰地报出,林杰整理了一下西装扣子,站起身,稳步走向讲台。
台下各种肤色的面孔,带着好奇的目光看向了他。
他站定在演讲台后,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环视全场后开口: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背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精心设计的ppt封面——江东省的地图轮廓,与公卫网络节点巧妙结合。
“在全球抗击疫情的战斗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但最终的考验在于基层。如何将宏大的蓝图转化为实地切实有效的行动?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江东省的故事。”
他直接切入主题。从疫情初期面临的决策困境讲起,坦诚地提到了“精准防控”与“全域静态管理”的路线之争。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关键在于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找到最合适的路径。” 他引用了当时专家远程会商的支持,强调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然后,他重点转向了公卫体系的建设。
他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图表告诉大家:投入了多少流调力量,如何在48小时内廓清传播链;建成了多少数量的检测中心,覆盖了多大范围的人口;尤其是设备采购和网络布局的考量,他特意展示了当初应对审计时准备的那套详尽的市场价格对比数据,用以说明他们的选择是基于性能和长期成本的综合权衡,而非单纯追求低价或盲目采购。
台下开始有轻微的骚动,一些与会者开始低头记录,或者交头接耳。
当讲到青林县的实例时,林杰放慢了语速,语气中也注入了一丝特有的情感。
“在一个名为青林的小县城,发生了一起局部流感疫情。从样本采集到病原体确认——原因是甲型h3N2流感病毒——平均时间仅为10.2小时。”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了时间轴和数据对比。“这种由我们新建的实验室网络和优化流程带来的效率,使得能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将疫情有效控制在校园内,阻止了社区传播。”
他展示了几张基层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的照片,照片上全是真实的忙碌和专注。“这不仅关乎机器和数据。更关乎人,关乎一个将省级层面与一线连接起来的体系,确保早期预警信号不会在传递中丢失。”
整个报告过程,林杰的讲述算不上慷慨激昂,偶有停顿,但他语速平稳,逻辑清晰,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
他没有回避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和质疑,包括审计提出的“优化空间”,他将其表述为“持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展现出坦诚和务实的态度。
二十分钟的报告时间很快过去。
当他说出 “谢谢大家” 时,台下在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不同于礼节性的敷衍,带着认可和赞赏。
主持人是一位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微笑着上台:“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且接地气的报告,林博士。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方体系如何以务实和高效的方式构建。”
按照议程,有五分钟的提问时间。
第一位举手的是位亚洲面孔的学者,问题很专业,关于数据标准化和跨区域共享的挑战。
林杰结合江东的实践,谨慎而又清晰地做了回答。
第二位提问者来自非洲某个国家的卫生部,他更关心的是建设成本和技术转移的可能性。
林杰强调了性价比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分享经验。
时间快到的时候,坐在后排的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记者模样的人举起了手。
主持人看了看时间,还是点了她。
“林博士,我是全球新闻通讯社的记者。您关于控制流感疫情的数据非常惊人。然而,考虑到在某些背景下数据透明度存在众所周知的问题,我们如何能确信这样的效率是可复制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案例?”
问题来得尖锐,带着预设的质疑。
许多目光聚焦到林杰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
林杰脸上没有露出丝毫愠怒,他平静地看着那位记者,稍微向前倾了倾身,靠近麦克风回复:
“这是一个相关的问题。我展示的数据来自我们的官方疾病监测系统,该系统与国家网络相连。时间线可以通过医院入院记录和实验室日志进行交叉验证。我们相信事实的力量。”
他继续说道:“关于可复制性,我们方法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尖端技术,更在于构建一个适应本地条件、反应灵敏且一体化的网络。其原则——早期发现、快速响应和基层能力建设——是具有普适性的。我们仍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且非常愿意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以及汲取的教训。”
他没有直接驳斥对方的质疑,而是用事实和逻辑进行了回应,姿态不卑不亢。
主持人适时地介入,感谢了林杰和所有提问者,宣布该环节结束。
林杰走下讲台,几位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立刻围了上来,交换名片,询问更具体的细节。
他耐心地一一回应。
远处,那位全球新闻通讯社的记者合上笔记本,对身边的同事低声说:“这个中国官员,和以前见过的有些不一样。他至少……能用数据和逻辑说话。”
她的同事耸耸肩:“也许吧。不过,我打赌他们不会喜欢我们下一篇报道的角度。”
林杰暂时摆脱了围拢的人群,走到相对安静的角落,拿出手机,想给苏琳发个信息报平安。
刚打几个字,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林主任,您的报告非常精彩。”
林杰抬头,看到一位气质儒雅、头发花白的老者,胸前挂着“专家顾问”的证件。
他认出这是国内公共卫生学界的一位泰斗,姓周,也是院士。
“周院士,您过奖了。”林杰连忙恭敬地回应。
周院士摆摆手,笑眯眯地说:“不是过奖。讲得很实在,有骨头有肉,尤其是青林县那个例子,很有说服力。给我们中国学者长了脸。”他压低了声音说:
“不过,树大招风啊。你这一讲,可是把有些人‘窝里横’的论调给戳破了。回去之后,恐怕……更不得清静喽。”
林杰心里一动,正要开口,周院士已经拍拍他的肩膀,转身走开了。
他握着手机,看着周院士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不远处那些还在交谈、时而将目光投向他的各国代表。
首秀成功了,但梁老的期望、周院士的提醒,还有那尚未可知的、来自全球新闻通讯社的“下一篇报道”……
这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步,算是稳稳迈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