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岚案头的文件更是堆成了小山,全是全国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阶段性报告,他指尖划过一行行数据,眉宇间既有政策落地的欣慰,也藏着对潜在问题的凝重。月度督查通报已连续印发四月,各地整改成效显着,分级诊疗的雏形初步显现,但年底的全面考核评估近在眼前,这将是对前一阶段改革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一场更严格的“大考”即将拉开帷幕。
“秦司长,这是各地上报的三季度数据汇总。”李泽岚将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递过去,封面用红笔标注着“加急”二字,“整体来看,全国七成以上地市已完成分级诊疗试点覆盖,医保支付方式调整、专家下沉、设备更新这三项核心任务的完成率均超过八成,患者在基层就医的比例较上半年提升了12%。但问题也很突出,部分地区出现医保基金结余分配纠纷,仅江苏、山东就收到相关投诉20余起;还有三个省的基层人才流失率超过15%,贵州部分偏远乡镇卫生院甚至出现‘无人可用’的困境,这些都是医共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堵点,也是考核评估要重点核查的内容。”
秦飞接过文件,指尖在几行关键数据上反复停顿,眉头微蹙:“结余分配和人才流失,这两个问题要是解决不好,医共体建设就是昙花一现,之前的努力都可能白费。考核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要深入核查实际成效,不能让形式主义钻了空子。泽岚,这次考核评估你还是牵头,组建十个专项考核组,分赴各地进行‘穿透式’核查,既要查数据真实性,也要听群众心声,更要找出制约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明白!”李泽岚立刻应声,眼神坚定,“我已经制定了考核方案,设置了‘政策落实、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共28项具体指标,其中结余分配合理性、人才稳定率、患者满意度这三项是一票否决项,只要有一项不达标,直接评定为不合格。考核组还是坚持‘四不两直’原则,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确保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三天后,十个考核组陆续出发,奔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李泽岚亲自带队前往江苏和贵州——前者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医共体建设起步早、基础好,但结余分配纠纷频发,代表了发达地区的改革痛点;后者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基层医疗条件薄弱,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反映了欠发达地区的现实困境,两地情况极具代表性,解决好它们的问题,能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经过半天的飞行,李泽岚一行抵达江苏苏州。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但他丝毫没有停留,直接驱车前往昆山市。当地由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医共体,覆盖了全市10家乡镇卫生院、32家村卫生室,三季度医保基金结余高达800万元,却因分配方案迟迟未达成一致,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影响了正常的诊疗协作。
在医共体座谈会上,乡镇卫生院院长们一肚子怨气,刚坐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李副司长,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周市镇卫生院院长陈敏情绪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我们基层接诊量占医共体总接诊量的六成,每天都挤满了患者,医生护士连轴转,可医保基金结余分配,我们却只能分到三成,这太不合理了!我们用这笔钱改善设备、增加人手,运营成本一直在涨,可三甲医院就派了几个专家来偶尔坐诊,凭什么分走五成结余?”
陈敏的话立刻引发了其他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共鸣,大家纷纷附和:“是啊,我们基层是医共体的‘基石’,承担了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干?”“三甲医院资源多、名气大,患者本来就多,结余分配再占大头,基层永远追不上,医共体的‘一家人’理念就是空谈!”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浩见状,立刻反驳,语气中带着委屈:“各位院长,话不能这么说。医共体的药品集中采购、大型设备维护、疑难病例会诊、技术人员培训都是我们牵头负责,为了让基层用上便宜药,我们在药品采购中反复和供应商谈判,为医共体节省了15%的采购成本;专家下沉的人力成本、交通费用也都是我们医院自行承担,这些难道不算贡献?而且我们接诊的都是基层转来的疑难重症,诊疗难度大、成本高,五成结余真的不多。”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座谈会现场气氛十分紧张。李泽岚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平静地说:“大家的诉求我都听到了,结余分配是否合理,不能只靠嘴说,要用数据说话。请医共体秘书处明天之前,把近一年的财务收支明细、各机构接诊记录、专家下沉台账、药品采购清单等资料全部提供给考核组,我们逐一核查。”
接下来的两天,李泽岚带领考核组埋首于海量的资料中,逐一核对数据、分析明细。经过细致核查,真相逐渐清晰:基层医疗机构确实承担了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接诊量占比达到62%,为医共体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药品集中采购、设备共享、技术支撑等方面确实为医共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仅药品集中采购就为医共体节省资金近500万元,且专家下沉产生的交通、住宿、补贴等费用均由医院自行承担,未计入医共体成本。此外,三甲医院接诊的疑难重症患者,平均诊疗成本是基层的3倍以上。
“结余分配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只看接诊量这一个指标,要综合考虑各方的贡献和成本。”李泽岚组织召开结余分配协调会,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按‘基础份额+贡献系数’的方式进行分配:基础份额占40%,由医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平均分配,保障基层机构的基本运营;剩余60%按贡献系数分配,贡献系数包括接诊量、诊疗难度、成本投入、带教成效四项指标,每项权重25%。接诊量看实际服务人数,诊疗难度按病种分级计算,成本投入看实际支出,带教成效看基层医生技术提升情况。下周内,医共体必须制定具体的分配细则,报省卫健厅备案后执行,考核组会跟踪督促。”
王浩和陈敏等人听完方案,都陷入了沉思。片刻后,陈敏率先表态:“这个方案既考虑了我们基层的付出,也认可了三甲医院的支撑作用,比较公平合理,我们同意。”王浩也点了点头:“这个分配方式兼顾了各方利益,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也没意见。”双方握手言和,持续已久的结余分配纠纷终于得到解决。
解决完昆山的问题,李泽岚一行马不停蹄地赶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基层医疗条件极为薄弱,人才流失问题比预想的更严重。某县偏远乡镇的卫生院,半年内就走了5名年轻医生,只剩下3名年过五旬的老医生坚守,连正常的门诊都难以保障,更别提夜间急诊了。
经过一路颠簸,李泽岚一行抵达台江县南宫镇卫生院。刚走进院子,就看到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墙面斑驳,窗户玻璃有的已经破损,用塑料布遮挡着。卫生院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位老医生在坐诊。院长吴建国闻讯赶来,脸上满是无奈和疲惫:“李副司长,您来了。实在不好意思,让您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这儿条件艰苦,留不住人啊。年轻医生来了,看到这里的环境,大多没干满半年就走了,半年内已经走了5个,现在只剩下我们3个老骨头,连夜间急诊都开不了,村民们半夜生病,只能打着手电筒往县城跑,来回要走四个多小时山路,太不容易了。”
李泽岚走进诊疗室,看到里面的设备陈旧不堪,只有一台老式的血压计、一个听诊器和几张破旧的诊疗床,药柜里的药品也寥寥无几。“年轻医生为什么留不住?是待遇问题,还是发展空间问题?”李泽岚问道。
“都有。”吴建国叹了口气,“首先是工资待遇低,年轻医生本科毕业,在这儿一个月工资才三千多,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还不到三千,连自己都养不起,更别说成家立业了;其次是发展空间小,基层卫生院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职称晋升也难,论文、科研这些硬指标根本达不到;最后是生活条件差,乡镇上没有大型超市、电影院,年轻人觉得枯燥无聊,找对象都难,自然不愿意留下来。”
为了摸清实情,李泽岚走访了几位离职医生的家庭。一位离职医生的母亲拉着李泽岚的手,眼眶泛红:“我儿子是医学院本科毕业,当初是怀着一腔热血回来当医生的,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可在这儿干了半年,一个月工资才三千多,还不如去县城药店打工挣得多。我们心疼他,劝他出去闯闯,他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走了。”
当天下午,李泽岚紧急召集贵州省卫健厅、财政厅、人社厅负责人开现场办公会。“基层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留不住人才,医共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分级诊疗也无从谈起。”李泽岚语气坚定,“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基层人才队伍稳住、建好。我提三点要求:第一,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偏远地区补贴不低于工资总额的30%,这笔钱纳入省级财政统筹,确保足额发放;第二,建立‘定向晋升’通道,基层医务人员晋升高级职称,论文、科研不作硬性要求,重点考核服务年限和群众满意度,服务满五年的优先晋升;第三,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计划,学生入学时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在基层服务满五年,学费全免,还给予生活补贴。这三项措施,三个月内必须落实到位,考核组会回头看。”
贵州省卫健厅厅长当场表态:“李副司长,您放心,我们立即组织专题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倒排工期,确保三个月内全部落实到位,一定把基层人才队伍稳住、建强。”
离开南宫镇卫生院时,夕阳斜照在苗寨的吊脚楼上,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医生拉着李泽岚的手,激动地说:“要是早有这些政策,那些年轻娃也不会走了。有了稳定的人才队伍,我们基层卫生院才能真正为乡亲们服务。”李泽岚心中酸涩,更坚定了推动改革落地的决心。
考核组在各地辗转一个月,于初冬时节陆续返回北京。汇总的考核结果喜忧参半:全国85%的地区顺利通过考核,江苏昆山、山西万荣、甘肃榆中等12个地区因政策落实到位、服务提升明显、群众满意度高,被评为“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地区”;但仍有15%的地区因结余分配不公、人才流失严重、患者满意度低等问题被亮“黄牌”,要求三个月内完成整改,否则将扣减下一年度的项目资金。
不久后,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各地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基层医疗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会上,李泽岚通报了考核评估结果,既详细介绍了昆山、万荣、榆中等示范地区的先进经验,也点名批评了被亮“黄牌”的地区,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医共体建设中存在的结余分配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服务同质化等问题。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医共体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李泽岚在会上强调,“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立结余分配动态调整机制,推广‘昆山分配模式’,指导各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二是完善基层人才激励政策,落实‘贵州人才政策’的各项措施,稳定基层人才队伍;三是启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工程,搭建全国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病历共享、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全覆盖,让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直达偏远地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
会议结束后,秦飞司长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欣慰地说:“这次考核既摸清了实情,也拿出了实招,干得漂亮!部领导对这次的工作很满意,特意表扬了你敢于较真碰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明年,我们将在全国推广‘昆山分配模式’和‘贵州人才政策’,让更多地区受益,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