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计划”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两道几乎同时抵达全球规则理事会总部的正式国书,便如同第二块、第三块巨石,引发了更为剧烈的震荡。这两份国书的来源,出乎了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料——它们分别来自美利坚合众国与俄罗斯联邦。
日内瓦,理事会总部秘书长办公室。
陈岚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悬浮着两份以特殊能量符文加密、散发着淡淡官方威仪的电子国书投影。她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属于决策者的深沉思索。
站在她对面的,是林野和刚刚结束星图符号初步分析会议的浅川梨纱与汉斯。他们也刚刚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们动作倒是快。”汉斯摸了摸下巴,语气有些复杂。他曾与美利坚的某些科研机构有过不太愉快的竞争经历。
浅川梨纱则更为直接地切入核心:“动机分析。是基于对技术落后风险的恐惧,是对被排除在人类重大历史进程之外的不甘,还是真正认同《共生宪章》理念,愿意承担责任?”
林野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国书的内容上。两份国书的措辞虽有不同,但核心意思惊人地一致:
首先,正式、无条件地承认并祝贺“星海计划”的启动,视其为人类文明整体的伟大飞跃。
其次,坦诚过去在规则试炼期间,因理念偏差和路径依赖所犯下的错误,以及对全球造成的困扰,并对此表示深刻反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式申请加入“星海计划”。
美利坚在国书中列举了其在深空探测、高性能计算、尖端材料科学以及(尽管曾误入歧途)部分规则应用研究领域积累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库,承诺无条件开放相关数据库,并派遣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团队参与计划。
俄罗斯则强调了其在重载火箭发射、极端环境(尤其是深空与地外潜在极端环境)生命维持系统、核动力推进技术以及(同样带有其独特风格)大规模工程组织管理方面的传统优势,同样表示愿意倾尽所有,贡献力量。
两份国书都明确表示,愿意放下过往所有恩怨与隔阂,在理事会框架和《共生宪章》指导下,与其他成员国通力合作,为人类的共同未来努力,并共享由此带来的一切知识与成果。
没有附加政治条件,没有试图争夺主导权,只有最直接的资源清单和最坦诚的合作意愿。
“看来,戴森环遗迹的发现,和那串来自星海的符号,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陈岚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他们看清了,在宇宙尺度下,旧日地球上的纷争与霸权,是多么渺小和可笑。游离于这个计划之外,意味着在新时代被彻底边缘化。”
林野点了点头。他能理解这种转变。当生存和未来的舞台从一颗行星扩展到无垠星海时,任何有远见的文明领导者都会重新权衡利弊。这不是简单的投降或依附,而是基于残酷现实和巨大机遇的理性选择。
“他们的技术储备是实实在在的,”汉斯虽然语气还有些别扭,但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不得不承认,“尤其是在大推力推进和深空生命维持方面,能节省我们很多时间和资源。”
浅川梨纱也冷静地分析:“多文明视角的加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估潜在风险,避免因单一文化思维定式导致的误判。从逻辑上看,利大于弊。”
林野最后表态,他的声音沉稳:“《共生宪章》的核心是‘和合共生’与‘天下大同’。如果连地球内部的隔阂都无法化解,我们又如何能代表人类去面对星空?只要他们真心遵守宪章,愿意为共同目标努力,我们没有理由拒绝。”
他看向陈岚:“关键在于,如何确保他们在计划内的融合与协作是顺畅、有效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陈岚颔首:“理事会将成立专门的审核与融合委员会,负责评估他们的技术贡献,制定合作规范,并监督执行。这将是对我们新秩序凝聚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消息很快在理事会内部有限度地传开,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反对的声音并不多。大多数代表都意识到,在共同的星空梦想与生存危机面前,旧日的隔阂与纷争,确实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人类的星空舰队,似乎注定将以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团结的文明面貌,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