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首都郊外,深藏于山腹之中的尖端规则研究实验室。这里是陈岚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主战场,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更像一座充满未来感与神秘气息的神殿。纯白色的穹顶下,巨大的环形空间中央,悬浮着一台不断进行着微观重构的量子干涉仪,其核心部件正是那枚与林野齿轮同源的“文明结晶”的次级复制体,散发着比星空更深邃的辉光。
陈岚独自站在控制台前,身上依旧是那件纤尘不染的白大褂,但眼神中的锐利与探索欲,比一年前更加炽盛。理事会的日常事务有秘书长团队处理,她将绝大部分精力,重新投入到了对规则本质最深层次的探究上。她始终记得规则殿堂中那浩瀚的集体意识海洋,那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宏大谜题的入口。
她的新课题,直指核心——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本质及其与高维空间的关联性。
量子干涉仪的屏幕上,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数据流或粒子轨迹,而是呈现出一片极其复杂、动态变化的能量拓扑结构图。这并非可见宇宙的任何物质或能量分布,而是通过结晶的共鸣,间接“勾勒”出的人类集体潜意识海洋在某个抽象维度上的“形状”与“波动”。
数月来,她和她的团队已经确认,集体潜意识并非单纯的心理概念或生物电信号的集合,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跨越个体界限的能量-信息复合场,其复杂度和有序性远超任何已知的自然造物。它如同一个覆盖全球的、活着的神经网络,每一个人类意识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
但陈岚的野心不止于此。
她调整着干涉仪的探测精度,将聚焦点从宏观的“海洋”本身,转向其与外界(如果存在“外界”的话)的“边界”或“接口”。她假设,如果集体潜意识是如此庞大的信息聚合体,那么它必然与宇宙更深层的结构存在某种形式的能量或信息交换。
今天,干涉仪捕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在集体潜意识能量场的“背景噪音”中,出现了一种极其微弱、却稳定到不可思议的规则性涟漪。这种涟漪并非源于地球内部,也非来自太阳活动或任何已知的宇宙射线。它的频率和波动模式,带着一种非自然的、近乎“数学般纯粹”的美感,仿佛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正在以极其轻柔的方式,“触摸”或“探测”着人类的意识海洋。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陈岚尝试用规则之力去反向追踪这涟漪的源头时,干涉仪的读数显示,信号并非沿着三维空间的任何坐标轴传来,而是仿佛直接从一个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描述的额外维度渗透过来!
屏幕上,代表集体潜意识的能量拓扑结构,在接触到这种高维涟漪时,边缘区域出现了极其细微的、类似“共振”或“反馈”的扰动。就好像……人类的集体意识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能够与更高维度空间产生微弱共鸣与信息交换的“接口”或“接收器”!
这个发现让陈岚感到一阵源自灵魂的战栗。
规则怪谈,是集体潜意识因内部病变启动的自救程序。
那么,这种来自高维的、规律性的“触摸”,又是什么?
是善意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渗透?还是某种更宏大体系下的……例行检查?
她立刻调取了林野之前提交的、关于他在静室中感知到宇宙“热闹”以及后来星图闪现的所有报告。她将高维涟漪的频率特征,与星图信号、以及林野描述的几种“试炼场”文明特质进行了初步比对。
没有直接匹配。
但这高维涟漪的“质感”,与星图信号那种跨越空间的投递方式,隐隐有着某种同源的特质——都超越了人类现有的时空认知。
陈岚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她站在控制台前,目光穿透了屏幕上那些流转的能量线条和奇异波纹,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恢弘、也更加令人敬畏的宇宙图景。
人类,以及其赖以存在的集体意识,或许并非宇宙中孤立的存在。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被更高维度结构所包裹或渗透的宇宙中,而我们的意识,我们文明的规则,都可能与这些高维结构存在着尚未被理解的深刻联系。
“我们以为触摸到了规则的源头,或许……”陈岚低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中回荡,“……只是摸到了某个更大系统延伸下来的,最末端的一根触须。”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将今天的所有数据,包括那微弱的高维涟漪信号、集体潜意识的反馈模式、以及她的初步分析和假设,全部加密存档,标记为最高研究优先级。
然后,她在实验日志中,用冷静而清晰的笔触记录下今天的发现,并在结尾,写下了那句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论断:
“我们以为的终点,可能只是另一个起点。”
她知道,这个发现一旦被证实和深化,将再次彻底颠覆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认知。前方的道路,比想象中更加漫长,也更加深邃。
实验室的自动门无声滑开,助理研究员送来一杯热茶。陈岚接过,道了声谢,目光却依旧没有离开屏幕上那象征着未知的奇异波纹。
新的征程,已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