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西北,曾经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边缘。
放眼望去,不再是记忆中被烈日灼烤、被风沙统治的无垠金黄。一片片初生的绿意,如同神只挥洒的颜料,顽强地涂抹在曾经的荒漠画布上。沙棘、梭梭树、以及经过规则之力微调基因、更具抗旱固沙能力的改良草种,形成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绿洲雏形。湿润的泥土气息混合着植物的清香,取代了往日干燥的沙尘味。
年近六旬的老治沙人赵卫国,站在一座新建的观测塔上,手中捧着的不再是简陋的测量仪,而是一面铭刻着繁复青蓝色符文的金属罗盘。罗盘中心,一枚微缩的“文明结晶”仿制品正散发着温和的波动。
“东区七号网格,地脉水汽引导符文能量输出稳定,土壤含水率维持在阈值上限。”他对着通讯器汇报,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梭梭林群落自然扩张速度超出预期百分之十五!重复,超出预期百分之十五!”
在他脚下的大地深处,一个由龙国工程师和规则学者共同设计的庞大系统正在无声运转。数以千计、深埋地下的“地气导引基座”,如同精准的针灸,刺入地球的能量经络。它们并非强行抽取深层地下水,而是以极其温和的方式,引导着大气环流中原本会掠过此地的微量水汽,以及地层深处逸散的、过去无法利用的水分子,使其在特定区域缓慢富集、凝结。
这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引导与顺应。是龙国文明中“天人合一”智慧,在规则时代的具体彰显。他们不再试图用蛮力征服自然,而是学习理解它的语言(规则),并用这种语言与之协商,寻求共生共荣之道。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海之滨。
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几十艘造型奇特、如同巨大蓝色水母的船只正缓缓巡航。它们没有拖网,船体下方延伸出无数条散发着柔和白光的、由规则能量构成的“触须”,深入海水之中。
这些是“海洋净化阵列船”。
船上,海洋生态学家李静博士正紧盯着控制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目标海域的塑料微粒浓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启动‘分子级识别与分解’符文阵列,功率百分之四十。”她冷静下令。
船体下方的能量触须光芒微变,一种特定频率的规则共振被激发。这种共振不会伤害任何海洋生物,却能精准地锁定人类遗弃的塑料聚合物,以其自身分子键为能量来源,引发一场无声无息的、从聚合物回归单分子的“逆聚合”反应。无数微小的塑料碎片,在规则之力的作用下,化作无害的水、二氧化碳以及微量的、可被海洋生态系统快速吸收的有机物。
浑浊的海水,以阵列船为中心,一圈圈地变得清澈起来。曾经被白色污染困扰的海域,重现了翡翠般的通透。鱼群似乎也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更加活跃地在这片被净化的水域中游弋。
“报告,c7区域净化完成度百分之九十二,生态毒性指标降至安全线以下。未检测到非目标生物受影响。”助手的声音带着喜悦。
李静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不仅仅是清理了一片海域,更是验证了一条全新的、与海洋共处的道路。龙国没有选择建立巨大的物理屏障去拦截垃圾,也没有使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试剂,而是运用对物质规则的理解,从根本上“化解”了污染。
这两处,一在西北旱魃之地唤来生机,一在东海浊浪之中复归清澈,仅仅是龙国在新规则下实践其引领角色的两个缩影。
在理事会框架内,龙国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这些成功经验背后的规则原理与技术细节。来自全球的专家汇聚龙国,学习“地气导引”与“分子级分解”的核心算法与符文构型。龙国的工程师和学者们,耐心地讲解着如何精确计算一个地区的能量平衡,如何设计最不干扰自然循环的规则介入点,如何评估技术应用的长期生态效应。
他们没有将技术视为私有财产,而是作为履行“天下大同”理念、帮助整个人类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资源。这种开放与担当,赢得了全球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理事会的一次技术分享大会上,陈岚代表龙国发言,她说道:“我们龙国先贤追求‘赞天地之化育’,并非取代自然去创造,而是协助天地本有的生机更好地勃发。新规则赋予我们的力量,更应该用于此道——不是征服,而是引导;不是索取,而是回馈;不是独享,而是共享。”
她的声音通过网络传遍世界:
“这,就是我们龙国所理解并致力于实践的,新规则下的文明之路。”
龙国以其传承千年的智慧与新时代的担当,不仅深刻理解着新规则,更以其成功的实践,有力地引领着全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