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探索计划”由全球规则理事会正式向全球公布,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科研项目招标。它被塑造为人类文明通过内部试炼后,迈向成熟、主动拥抱宇宙的成人礼,是《共生宪章》中“文明成长性原则”最极致的体现。消息一出,如同在已然澎湃的文明心湖中投入了一颗恒星,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席卷全球的、炽热的浪潮。
计划面向全球招募志愿者的通道开启不到一小时,负责接收申请的理事会专用服务器便几近过载。来自地球每一个角落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汇聚成一片信息的海洋。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科学界。那些曾经在各自领域孤军奋战的顶尖头脑,此刻看到了将毕生所学应用于前所未有广阔天地的机会。理论物理学家提交了关于利用规则之力扭曲空间进行航行的新模型;天体生物学家撰写了厚达数百页的地外生命形态预测与接触预案;材料科学家提供了基于规则符文强化的新型复合材料方案;甚至连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也踊跃报名,希望从人类文明自身的交流史中,提炼出与未知文明沟通的智慧。
一位在量子纠缠领域享有盛誉、年过七旬的诺贝尔奖得主,在提交申请时附言:“我的一生都在窥探宇宙的微观奥秘,如今有机会亲自去见证宏观的奇迹,岂能错过?我的经验,或许能为年轻人铺一小段路。”
工程师和宇航员群体更是热血沸腾。来自龙国、欧罗巴、罗斯国、美利坚……所有曾拥有航天能力的国家与地区的精英,几乎倾巢而出。他们中有设计过深空探测器的总工程师,有执行过数次空间站任务、经验丰富的宇航员,有擅长在极端环境下维护复杂系统的技术专家。他们的申请理由简单而直接:“造最好的船,飞最远的路,这是我们的天职。”
曾在国际空间站上驻留超过一年的前美利坚宇航员艾丽莎·维尔德在申请视频中说:“我曾从轨道上凝视地球,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美丽的蓝色星球。现在,我们有机会从更远的距离回望她,并代表她去向别的星星问好。没有比这更酷的事了。”
外交官与社会科学专家也看到了用武之地。与地外文明的接触,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宏大的外交与社会学课题。精通多国语言、深谙不同文化心理的外交官,研究文明兴衰规律的历史学者,探讨群体行为与决策的社会学家,甚至包括几位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提交了申请,希望他们关于沟通、理解与共存的智慧,能在星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一位资深外交官在申请中写道:“我们刚刚学会在地球上‘和而不同’,现在需要将这份智慧带向星海。第一次接触的基调,可能影响未来千年的星际格局。”
更令人动容的是前对手国家的态度。美利坚、罗斯国以及其他前阵营的主要国家,在计划公布后的第一时间,便通过官方渠道,向理事会递交了正式加入申请的国书。这些国书不再包含任何附加条件或政治诉求,而是坦诚承认过去道路的偏差,并表达了希望融入人类共同事业、贡献自身积累的技术、人才与资源,共享这份属于全人类的荣光与责任的强烈意愿。
美利坚在国书中写道:“我们曾误入歧途,将力量用于内耗与对抗。如今,在共同的星空召唤下,我们渴望将剩余的力量,用于开拓人类共同的未来。”罗斯国则强调其在重载火箭、极端环境生存技术方面的传统优势,表示愿意无条件开放相关技术库,并派遣最优秀的专家参与。
甚至连一些原本科技落后、在规则试炼中饱受创伤的发展中地区,也竭尽所能地表示支持。他们或许无法提供顶尖的科学家,但送来了象征性的资金捐助,或是推荐了本土具有特殊天赋(如对自然信号极其敏感、或在特定手工艺上有惊人天赋)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以另一种方式为探索事业贡献力量。
申请者的背景五花八门,动机却纯粹得惊人——为了知识,为了梦想,为了责任,为了人类。
理事会设立的遴选委员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的烦恼”。他们需要从数百万份申请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能力最匹配、心理最稳定的第一批志愿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来自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却闪烁着同样光芒的申请者照片和资料,林野对身边的陈岚轻声说道:“看,这就是我们通过试炼的意义。不是为了独霸未来,而是为了能够整合整个文明的力量,去面对更广阔的宇宙。”
陈岚点了点头,眼中带着欣慰与震撼:“整个人类文明的力量,开始向星空凝聚。”
这股力量,不再分散,不再内耗,在《共生宪章》的框架与星海的召唤下,拧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指向共同目标的绳。地球,这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正在将其最优秀的儿女和最珍贵的资源,慷慨地托举起来,送往那无限深邃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