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堂风波的顺利平息,让秦建国和沈念秋都深刻意识到,在靠山屯这样民风淳朴又带着些许保守的乡村,任何涉及男女之别、尤其是关乎妇女声誉的事情,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堵住所有可能引发闲言碎语的漏洞。光靠民兵巡逻和澄清事实还不够,必须建立起更可靠、更让人安心的防护措施。
秦建国再次找来妇女主任刘婶和民兵连长王永强,三人坐在大队部里,专门商议如何进一步加强澡堂的管理,特别是女澡堂的安全和隐私保障。
“刘婶,永强哥,”秦建国开门见山,“上次的事儿虽然过去了,但给我们提了个醒。女澡堂那边,光靠民兵巡逻还不够,毕竟都是男同志,靠近了反而容易惹人议论。咱们得从根本上把防护做好,让谁都挑不出理来,也让咱们屯子的女社员们能彻底放宽心。”
刘婶深以为然,拍着大腿说:“建国说得在理!咱们屯子的女人脸皮薄,上次那闲话虽然没了,可心里头难免还有点疙瘩。这澡堂子是好事,可不能让大家洗个澡还提心吊胆的。”
沈念秋也在一旁补充道:“我仔细看过,女澡堂那边原本的围墙是够了,但靠近后山墙的那扇通风窗,虽然高,但总觉得不太稳妥。还有,入口处那个帘子,有时候被风一吹就掀起来一角,心里总是不踏实。”
王永强摸着下巴:“围墙加高不容易,但那个通风窗可以钉上结实的木栅栏,缝隙做小点,再糊上厚实的牛皮纸或者旧报纸,既透风又挡眼。门口挂个厚棉帘,两边用木条压死,中间留个进出的小口子就行,我待会儿就带人去弄。”
“这些物理上的防护要做,值守的人更要紧。”秦建国看向刘婶,语气郑重,“刘婶,我的想法是,女澡堂这边,以后凡是女社员使用的时段,咱们就不安排民兵了,全部由咱们屯里的妇女自己来值守。您看能不能组织一支‘妇女值守队’,选那些办事公道、身体硬朗、大家都信得过的婶子、大嫂们,轮流在澡堂外围看着点?不需要她们进里面,就在入口附近坐着,既能照应着点里面的动静,防止滑倒啥的,更重要的是能挡住任何可能靠近的闲杂人等,让洗澡的姐妹们彻底安心。这值守的工分,由大队来记。”
“这个法子好!太好了!”刘婶眼睛一亮,声音都提高了不少,“自己人守着自己人,谁也没话说!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去找几个可靠的,像赵寡妇、李大脚她们,都是热心肠、胆子也壮、在屯里口碑好,肯定没问题。我这就去排个班,保证每晚女社员洗澡的时候,都有人在外头稳稳当当地坐着!”
说干就干。王永强立刻带着几个男社员,找来了合适的木料和工具。他们不仅给女澡堂后墙的通风窗加装了缝隙细密的结实木栅栏,还用熬制的浆糊混合旧报纸,里外糊了厚厚好几层,确保从外面一丝光景都窥探不到。门口的布帘也换成了用旧棉被改制的厚重门帘,上方固定死,下方用两根粗木棍紧紧压住,中间只留出一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
同时,刘婶的动作也很快,“妇女值守队”迅速组建起来。由她和几位在屯子里有威望、办事稳妥的妇女带头,排好了值班表。每到天色擦黑,女社员们开始结伴去澡堂时,澡堂入口处不远的大树下,或者靠着墙根通风的地方,就会摆上一个小马扎,一位戴着红袖箍的婶子或大嫂坐在那里,手里或许拿着纳了一半的鞋底,或许只是悠闲地摇着蒲扇,但目光却时刻保持着警惕,扫视着四周。她们的存在,如同一道无形却坚固的屏障,无声地宣告着此地的安宁与不容侵犯。她们有时还会帮着提醒后来的人注意脚下,或者帮着照看一下放在外面的衣物篮子。
这一举措,果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女社员们再去洗澡,心里那份残存的细微不安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安全感和踏实感。澡堂里传出的谈笑声,比以往更加放松和欢快。就连最初传出闲话的王老倔婆娘,也被刘婶动员着去值了一次班,回来后逢人便说:“守在那儿,心里亮堂!咱们屯子的女人,就得自己护着自己!以后再没啥可瞎嘀咕的了!” 闲话的土壤被彻底铲除,澡堂这个新生事物,终于完全融入了靠山屯的生活,成为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在澡堂的管理日趋完善,靠山屯的一切都在朝着积极方向稳步前进时,又一桩喜事,如同投入湖面的另一颗石子,激起了新的涟漪。
这日下午,秦建国正在试验田边和李教授、周伟一起观察稻穗的灌浆情况,远远就看见屯子口尘土扬起,一辆绿色的吉普车颠簸着驶了进来。这在小车罕见的靠山屯,可是件稀罕事。不少在田里干活的人和在自家院门口闲聊的妇女孩子,都好奇地张望着。
吉普车直接开到了大队部门口停下。车门打开,先跳下来的是满面红光、带着几分激动神色的周伟,他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洗得发白但很干净的中山装,头发也仔细梳理过。紧接着,一位戴着眼镜,干部模样、年纪约莫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也从车里走了出来,周伟恭敬地跟在身旁,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有眼尖的社员立刻低呼:“呀!那是县里来的领导?咋坐小车来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屯子。原来,周伟的舅舅在县政府工作,是一位领导。前段时间,死亡峡谷发现异常、秦建国和周伟冒险探查并及时上报的情况,层层汇报后,引起了县里的注意。虽然最终确认并非敌特破坏,但秦建国和周伟这种警惕性强、勇于探索、并且发现了有价值自然资源(地热)的行为,还是得到了上面的肯定。尤其是周伟,作为观测站的知识青年,在初步分析和后续配合李教授勘察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表现可圈可点。这份功劳,自然也记在了他所在的靠山屯集体头上。周伟的舅舅此次前来,并非正式的公务视察,而更多是出于私人情分,代表家人,特意来感谢靠山屯大队和乡亲们对周伟的照顾与培养,同时也对他的一点进步表示肯定。
老支书身体还在恢复,秦建国作为实际的主事人,闻讯赶紧从试验田赶回大队部。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整理了一下衣襟,迎了上去。
“领导,欢迎欢迎!您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我们这……都没什么准备。”秦建国热情地伸出手,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
周伟的舅舅笑容和蔼地握住秦建国的手,用力晃了晃:“建国同志,不用客气,快别叫我什么领导了!我这次来啊,纯属个人行为,是来表示感谢的。”他说着,赞许地看了一眼旁边的周伟,“周伟这孩子,下乡到你们靠山屯,给你们添麻烦了。听说他在这里,得到了屯子里,特别是你和老支书,还有李教授很多帮助和指点。这次的事情,他也跟着长了见识,受了锻炼,我们家里都很高兴。这离不开你们这个集体的好风气啊!”
秦建国连忙谦虚道:“您太客气了!周伟同志是知识青年,有文化,有觉悟,在观测站工作认真负责,发现地热也有他的功劳,是我们屯子需要的人才。他在我们这儿,就跟自己家人一样,谈不上麻烦。”
寒暄几句后,秦建国将周伟的舅舅请进了大队部。听到消息的老支书也撑着拐杖过来了,沈念秋闻讯,也赶紧从扫盲班备课的地方赶了过来,手脚麻利地给大家倒上热水。
周伟的舅舅坐下后,并没有谈论任何具体的公务,而是如同一位关心晚辈的长辈,详细询问了周伟在屯子里的生活情况,住在知青点是否习惯,和社员们相处得怎么样。秦建国和老支书都笑着回答,说周伟表现很好,能吃苦,和同志们关系处得不错。李教授也补充了几句,夸赞周伟肯钻研,在学习技术上很用心。
接着,周伟的舅舅又兴致勃勃地问起了地热澡堂和试验田,语气中充满了好奇和赞赏:“我听小伟信里提过,说你们利用地热,给屯子里办了澡堂,还搞了试验田,这可是个新鲜事物,很有创意嘛!刚才来的路上,我看屯子里的庄稼长势也很好,一片兴旺景象,你们的工作做得扎实啊!”
秦建国简单介绍了一下澡堂和试验田的情况,重点强调了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沈念秋也轻声补充了几句妇女值守队和扫盲班的情况,周伟的舅舅听得连连点头。
“好啊,真好。”他感慨道,“能看到你们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踏踏实实为乡亲们办事,动脑筋想办法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这比什么都强。”他说着,示意周伟从吉普车上拿下来几个网兜和布袋,“这次来,也没带什么好东西。这是一点白糖、几包香烟,还有几本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和杂志,是我个人一点心意,感谢屯子里对周伟的照顾,也给大家添点彩头,表示一下慰问。”
这些东西在当时的靠山屯,可是实实在在的紧俏货和稀罕物。白糖可以给老人孩子补身体,香烟可以招待客人或者给劳力们解乏,书籍杂志更是宝贵的精神食粮。秦建国和老支书连忙代表屯子表示感谢。
周伟舅舅的这次来访,虽然时间不长,也没有任何官方的指示,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它不仅让周伟倍感光荣,工作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也让靠山屯的社员们觉得脸上有光,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认可和尊重。屯子里弥漫着一种自豪和向上的气氛。
秦建国趁着这个机会,将领导带来的农业科技书刊交给识字的人学习,并将那点珍贵的白糖,分出了一部分,特意送到了澡堂的“妇女值守队”和扫盲班表现积极的学员手里,作为对她们默默付出和努力学习的犒劳。这点小小的奖励,让收到的人心里都甜丝丝的,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重视,干劲更足了。
日子仿佛驶入了顺风顺水的航道。地里的高粱、玉米日渐饱满,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腰,预示着一个难得的丰收年。试验田里的稻苗,在地热水的滋养下,长势格外喜人,稻穗金黄,颗粒饱满,成了屯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澡堂的运行彻底步入正轨,“妇女值守队”的制度也坚持了下来,甚至成了屯里妇女们交流信息、互助协作的另一个平台。扫盲班的灯光也越发亮堂,求知的声音在夜晚的屯子里回荡。
李教授的地质勘测取得了更深入的进展,他初步绘制了死亡峡谷及周边区域的地热资源分布草图,虽然只是初步结论,但蕴含的潜力已经让人振奋。
秦建国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夏收的准备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他不再是刚来时那个仅凭一腔热血的青年,现在的他,更加沉稳、干练,处理屯务愈发得心应手,在屯民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他深知,所有这一切向好的变化,都源于踏踏实实的努力、对细节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
夜幕下的靠山屯,安静而祥和。澡堂的方向隐约传来女人们洗漱完毕的说笑声,渐渐消散在夜色里。大队部仓库的灯光还亮着,那是沈念秋和她的扫盲班学员们在挑灯夜战。秦建国检查完夜间的民兵岗哨,又去试验田边转了一圈,看着在月光下泛着朦胧光泽的稻浪,心中充满了踏实的力量。
他抬头望向繁星点点的夜空,深深吸了一口夏夜清凉中带着禾香的空气。靠山屯的这个夏天,充满了汗水、奋斗、小小的波折和更大的收获。他知道,澡堂的温暖、扫盲班的灯光、地热田的希望,领导的肯定,还有屯民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都只是开始。更加广阔的未来,正如同这沉静而丰饶的夜晚一样,在他们脚下徐徐展开。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