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核查风暴卷地起 浊浪滔天欲摧城
陈临海随着北阳调研组返回省委党校,迎接他的并非掌声与赞誉,而是一场早已酝酿、骤然爆发的舆论风暴。
省纪委、审计厅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北阳市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首先在省级机关内部炸响,随即迅速传导至党校这个相对封闭却又极其敏感的环境。
尽管调查处于保密阶段,但“北阳出大事了”、“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被彻查”、“牵扯到省里大人物”这类模糊却又指向明确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在学员、教师甚至工作人员之间秘密流传,引发了各种猜测和震动。走廊里、食堂角落、宿舍门口,时常能看到三两人聚在一起低声交谈,一见到陈临海走近,便立刻散开或转换话题,那种欲言又止、讳莫如深的氛围,几乎让人窒息。
而这一切风暴的中心,都被无形地指向了刚刚归来、看似平静的陈临海。他那份尚未正式公开,但核心内容早已在小范围内泄露的调研报告,被视为引爆这场核查的“导火索”。
在一些人眼中,他不再是那个能力出众的同学,而是一个打破了某种潜规则、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危险的“麻烦制造者”。
以孙子聪为首的一派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动了一场针对陈临海的、旨在从道德和人品上将其彻底孤立和污名化的舆论攻势。他们的策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精心编织了一套看似有理有据的说辞。
在一次非正式的学员沙龙活动后,孙子聪看似随意地聚集了几个人,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有心人听得清清楚楚:“真是没想到啊,一次好好的调研学习,竟然被人搞成了这个样子。为了个人出风头,博取眼球,不惜把一个地方的工作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捏造事实,向上递‘黑材料’,这是什么样的行为?这是典型的‘哗众取宠’!是极其不讲政治、不顾大局的表现!我们青干班的学员,将来都是要承担更重要责任的,需要的是一颗公心,是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不是这种为了个人名利不惜破坏团结、损害地方声誉的极端个人主义!”
他的忠实拥趸,那位省发改委的张处长立刻接口,语气愤慨,仿佛自己代表了绝对的正义:“谁说不是呢!北阳的问题固然存在,但那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去帮助、去建议,在内部沟通解决,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更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把调研报告当成攻击他人的武器,直接插到上面去!这严重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信任基础,也破坏了青干班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让外面的人怎么看我们这期青干班?说我们内部有人专门搞内斗、打小报告?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另一个与吴家关系密切、在某实权部门任职的学员则阴恻恻地补充,话语中充满了暗示和威胁:“我听说,那个项目牵扯很广,现在搞得风声鹤唳,很多原本正常的工作、正在洽谈的投资都受到了影响,下面办事的同志人心惶惶。有些人啊,自己靠着踩别人、揭伤疤上位,却不管下面人的死活,不管一个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大局。这种‘破坏性’的干部,能力再强,动机不纯,也得打个问号吧?谁敢用?谁敢跟他共事?”
这些言论,经过精心包装,打着“维护大局”、“珍惜团结”、“保护干部积极性”的旗号,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它们像病毒一样在学员中扩散。
一些原本对陈临海印象不错、甚至暗中佩服其胆识的学员,在听到“不讲政治”、“破坏稳定”、“影响团结”这些沉重的帽子后,也开始变得犹豫和疏离。
他们或许内心不认同孙子聪,但更不愿被卷入这种敏感且高风险的是非漩涡中,于是在食堂、在教室、在走廊,遇到陈临海时,目光变得闪烁,招呼变得客套而简短,甚至刻意避开与他单独接触,仿佛他身上带着某种传染性的厄运。
一股无形的隔离墙,似乎在陈临海周围悄然筑起。他仿佛成了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烦源”和“异类”。
就连一些授课老师,在课堂提问和互动时,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审慎和复杂,提问时也尽量避免过于尖锐的问题指向他,似乎怕刺激到这个“不稳定因素”。
更有甚者,一些关于陈临海“背景神秘”、“仗着有领导赏识就目中无人”、“在东河区就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排挤老同志”的流言蜚语也开始悄然传播,试图从更多维度瓦解他的形象和根基。这些谣言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却有效地在一些不明真相的学员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污名化和孤立战术,陈临海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走在校园里,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投射在自己背后的异样目光和指指点点。吃饭时,他所在的餐桌往往很快空出位置,很少有人主动与他同桌。
这种无声的排斥,有时比公开的指责更让人窒息。夜晚独自在宿舍时,那种被集体抛弃的孤独感也会阵阵袭来。
秦奔雷在一次私下碰面时,眉头紧锁地告诉他:“临海,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孙家那边是狗急跳墙,动用了一切能用的舆论工具来抹黑你,想把你搞臭,让你在班里待不下去,甚至影响后续的结业分配。他们这是要‘杀人诛心’!你一定要沉住气,这个时候,任何过激的反应都会落入他们的圈套。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更出色的表现,用无可挑剔的成绩,来回击所有这些谣言!”
陈临海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郁垒,目光依旧清澈而坚定:“秦班长,我明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他们越是这样不择手段,越是说明他们心虚,说明我们戳到了他们的痛处。我不会被这些谣言和孤立打倒,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真理和事实,不是靠人多势众和巧言令色就能扭曲的。只是,连累您也跟着……”
秦奔雷摆摆手,打断他:“别说这种见外的话。我站在你这边,不是因为你个人,而是因为这件事你做得对!如果连坚持原则、揭露问题的人都要受到排挤,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然而,决心归决心,身处这舆论漩涡的中心,那种被误解、被孤立、被恶意中伤的滋味,如同冰冷的蛛网缠绕周身,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的意志和定力。他知道,这只是暴风雨的前奏,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场围绕北阳问题引发的风暴,已经从校外蔓延至校内,从工作层面升级到了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和政治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