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授课定方向 各显所能露峥嵘
青干班的学习进入中期,迎来了最重要的一堂课——省委书记庄卫东亲自授课。主题是《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个消息早已传开,所有学员都无比重视,这不仅是一次理论学习,更是一次近距离感受省委一把手施政思路和用人导向的机会。
庄卫东走进教室时,全体学员自发地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他面带微笑,示意大家坐下,没有太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他的讲课高屋建瓴,既有对国际国内大势的深刻分析,又有对全省情况的精准把握,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充满了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
在讲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时,庄卫东着重强调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提出问题:“同志们,你们都在一线工作,大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避免党建和业务‘两张皮’,让党建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这个问题非常务实,直指当前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普遍难点。
几位学员结合本单位情况谈了看法,比如加强理论学习指导实践、设立党员先锋岗等。
孙子聪再次抓住机会,他站起来,结合云湖区的实践,介绍了他们如何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员管理、组织生活、服务群众的信息化、精准化,思路新颖,措施具体,听起来很有亮点,再次展示了他的能力和视野。
庄卫东听了,点头表示肯定:“云湖区的‘智慧党建’有探索意义,值得总结。”
又有一位来自国企的学员发言,他们通过“党建+项目”模式,在重大工程一线设立临时党支部,发挥了攻坚克难的作用。庄卫东同样给予肯定,但他追问道:“这些做法都很好,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如何让这种‘结合’成为一种常态,一种机制,而不是依靠领导干部个人的重视或者特定项目的推动?如何让党建的内生动力自然转化为发展的持久动力?”
这个问题将讨论引向了更深的层面,几位发言的学员一时都陷入了思考。
轮到陈临海发言时,他思考了一下,说道:“庄书记,我认为避免‘两张皮’,关键在于找到党建与中心工作的‘融合点’。这个融合点,不能是虚的,必须是实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他举了东河区商贸新城建设中的例子。“我们在推进商户党组织覆盖时,发现很多商户党员流动性大,组织生活难开展。我们就尝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行业商会上。党组织活动不局限于读报纸学文件,更多的是组织党员商户研讨市场趋势、对接资源、协调纠纷,甚至在招商谈判中,党员带头冲锋陷阵,啃最硬的骨头。这样一来,党组织活了,党员有了归属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商贸新城的繁荣和稳定。党建,就成了融入血脉、落在实处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
他没有提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而是用一个鲜活的、成功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红色引擎”,什么是“融合点”。
陈临海接着说道:“回答庄书记刚才的问题,要让这种结合成为常态和机制,我们认为,核心是建立起一套将党建工作成效与业务发展成果联动考核、联动评价的机制。比如,在我们区,对基层党组织的考核,不仅仅看开了几次会、发展了几个党员,更要看这个党组织在推动辖区经济发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同时,在评价一个业务部门的工作时,也要反向考察其抓党建促业务的实际效果。通过这种双向的、硬碰硬的考核指挥棒,才能倒逼党建与业务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相融’。”
这个关于“考核指挥棒”的补充,一下子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提供了制度化的解决思路。
庄卫东听得非常专注,等陈临海讲完,他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点评道:“临海同志讲得很好!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党建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扎在地下的根!就是要这样,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去,融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去,这样党的建设才有生命力,才有力量!他后面提到的考核机制问题,更是点到了要害,体现了制度性思考!东河区的这个做法,很有启发性,体现了基层的智慧和创造力!”
省委书记的肯定,分量极重!这不仅是对陈临海个人的表扬,更是对他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认可。教室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陈临海身上,这一次,包含了更多的敬佩和认同。就连秦奔雷,也向陈临海投去了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
孙子聪坐在下面,虽然脸上还保持着微笑,但心里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他精心准备的“智慧党建”虽然也得到了肯定,但在陈临海那个更接地气、更见实效的案例对比下,尤其是指出了关键的制度化路径后,显得有些“技术化”和“表面化”了。他再次感受到了陈临海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
庄卫东的课,如同一盏明灯,为所有学员指明了方向。课后,许多学员主动来找陈临海交流,索要东河区相关做法的资料。陈临海知道,自己在青干班的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
然而,就在他以为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号,悄然出现。
在课程结束,庄卫东离开后,班主任宣布了一个通知:根据教学安排,下个月将组织为期一周的省外调研,考察先进地区的改革发展经验。而调研地点选择和分组,将由班委初步提议,报党校批准。
这个消息,立刻在学员中引起了波澜。省外调研,不仅是学习,更是建立跨省人脉、展示组织协调能力的绝佳机会。
班长秦奔雷自然负责统筹,而作为学习委员的陈临海,在调研地点选择和方案制定上,无疑将拥有重要的话语权。
散会后,陈临海注意到孙子聪立刻带着几个人,围住了学员管理处的刘斌副主任,似乎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还不时地看向他这边。陈临海心中冷笑,知道秦奔雷的预警正在变成现实。
他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和秦奔雷简单沟通了一下,决定不急于表态,先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需求的同学的想法,力求拿出一个更能代表集体意愿、更具学习价值的调研方案。他深知,在这种时候,公心比私计更能赢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