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酒店房间,封瑶并没有立刻休息。窗外的h大校园华灯初上,与白日的书香古朴不同,晕染开一片温润宁静的光晕,宛如为这座百年学府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她坐在窗边,仔细筛选着下午在海棠林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仿佛承载着时光的重量。
最终,她选择了一张角度最接近母亲老照片的——那棵姿态奇崛的老海棠树作为主体,虬枝盘错,在暮色中更显苍劲。背景是暮色四合下泛着幽光的镜湖与图书馆哥特式尖顶的剪影,湖面倒映着天际最后一抹绯红,与逐渐亮起的图书馆灯火交织成梦幻般的色彩。她没有刻意修图,保留了光线自然的过渡与因薄暮而产生的几分朦胧感,仿佛时光本身留下的柔焦,刻意淡化了对“像”的追求,而强调了“意”的传达。
她打开与母亲的聊天界面,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最终摒弃了长篇大论的感慨,只是将这张精心挑选的照片发送过去,附上一行简短的文字:
“妈妈,今天到了h大。镜湖边的海棠林,很多老树还在,这棵尤其茂盛。想起你那张照片了,这里的时光很美。”
语气平静,带着纯粹分享的意味,而非刻意的试探或追问。这是她与徐卓远深入讨论后,基于对母亲性格模型的推演,认为最可能降低其心理防御、引发自然情感共鸣的方式。发送完毕,她将手机屏幕朝下放在一旁,不再紧盯着等待回复,转而拿出随身携带的皮革封套笔记本,用钢笔认真梳理明天陪徐卓远参加“跨学科算法与应用前沿研讨会”时,自己可能需要关注的信息点和可能对自身研究有启发的交叉领域方向。这个动作,既是转移注意力,也是将情感层面的波动,重新纳入理性规划的轨道。
徐卓远则在隔壁房间,对着平板电脑上苏晓晴论文中提及的那个关键引理进行最后的推演验证。他神情专注,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构建着辅助证明的逻辑链,复杂的数学符号如流水般掠过屏幕。【系统日志:目标“引理完备性证明”深度分析中,认知资源高度集中,排除环境干扰… 优先级判定:关联主线任务“技术突破”,允许深度沉浸状态。】然而,当封瑶发来消息告知已与母亲完成初始接触时,他的核心运算进程被短暂打断,立刻分出一线次级线程资源进行响应:“收到。初始接触完成,等待反馈。建议:保持信息通道开放,但降低即时回应期待,构建自然交互节奏。注意自身情绪缓冲。”
约莫过了二十分钟,封瑶的手机屏幕亮起。母亲先是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个表情在年轻一代看来或许带有别样意味,但在母亲那一代人手中,常常只是表达温和的善意。紧接着,是一条长达十几秒的语音消息。
封瑶点开播放,母亲那带着些许吴侬软语尾音、比平日略显柔和与悠远的声音在静谧的房间里响起:“是啊,这棵树是林子里最年长的几棵之一了,我们那时候就叫它‘海棠王’。没想到这么多年了,风采依旧。镜湖还是那么静,像能照进人心里去似的……”
语音末尾,夹杂着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仿佛沉封的记忆被悄然触动,泛起了微澜。没有回避,没有转移话题,甚至主动提及了“海棠王”这个带着鲜明时代印记和集体记忆的昵称,以及镜湖给予她的、带有哲学意味的心灵感受——“照进人心里”。
封瑶立刻将语音内容和母亲反应的核心要点转述给徐卓远。
徐卓远暂停了复杂的符号演算,认真听完封瑶的转述,迅速在平板上调出不断迭代优化的“母亲情感互动模型”,将新获取的数据点输入。【数据更新:关键词“海棠王”(历史记忆点确认,群体归属感标识),“镜湖静心”(高情感价值描述,带有内向反思特质)。反馈模式:主动延伸话题,情感流露度+15%,防御指数下降7%。初步判断:特定场景(海棠林+镜湖)触发成功,情感通道处于低阻抗开放状态。】
“反馈积极度超出基准预期12个百分点。”他客观分析,声音冷静却带着支撑的力量,“‘照进心里’属于高情感浓度比喻,并非日常客套,表明该场景在她记忆图谱中存在深刻且积极的印记。建议维持当前温和、非侵入性的交流频率与基调,巩固初步建立的情感连接,避免过度刺激导致通道关闭。”
封瑶心中微动,母亲话语里那片刻的恍惚与温柔,是她前世记忆中极少捕捉到的、卸下生活重担与岁月尘埃后的本真。她斟酌了一下,用同样舒缓的语调回复了语音:“嗯,感觉在这里心会静下来。‘海棠王’这名字真好听,充满了故事感,它守护这片湖光山色很久了,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可爱)”
她没有追问更多细节,只是表达了自身的共鸣与感受,并将话题停留在对景物意象的欣赏与共情上,如同一次寻常的、女儿与母亲分享见闻的温暖对话。
这一次,母亲很快回复了文字:“好好感受。h大的底蕴,需要静心体会。明天要陪小徐参加活动吧?自己也注意休息,别太累。”
关切的言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未因提及往事而缩回壳里。封瑶看着屏幕,唇角轻轻扬起,一股暖流悄然浸润心田。这是一个远超预期的开始。她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弥补前世的遗憾,并非要强行撬开过往的枷锁,而是用耐心和理解,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温暖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角落,让母亲自己愿意、并且感到安全地主动走出一步。
次日清晨,h大数学科学中心报告厅。
“跨学科算法与应用前沿研讨会”在此举行。报告厅设计极具现代感,巨大的环形灯带照亮了台下众多专注的面孔。与会者多是来自各高校的青年才俊和已有建树的学者,厅内弥漫着一种严谨而专注的气氛,只有演讲者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礼貌性的清嗓声。徐卓远作为受邀发言者之一,坐在前排,身姿挺拔,专注地聆听着台上的报告,修长的手指偶尔在摊开的皮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思路或存疑点,字迹简洁而有力。
封瑶坐在他身侧稍后一些的听众席,她今天穿了一身简约大方的米色针织长裙,外搭一件浅灰色开衫,长发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落颈侧,气质沉静温婉,与周围略显严肃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她并非数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凭借着出色的理解力、重生后刻意培养的极佳专注度,以及徐卓远事先为她梳理的核心概念框架,她能跟上大部分报告的宏观思路和逻辑链条。并且,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不仅观察徐卓远在学术场合的应对,也观察着会场里的人际动态,特别是那位名为苏晓晴的女孩。
果然,在茶歇时间,人流开始向咖啡茶点区移动时,苏晓晴便拿着自己的笔记本,步履坚定地径直走到了徐卓远面前。她今天换了一身利落的深蓝色西装裤装,衬得肤色愈发白皙,眼神清澈而锐利,充满了对学术问题刨根问底的执着。
“徐同学,早上李教授关于非线性逼近的报告,我认为他在第三个推论的处理上引入的松弛参数有些冗余,虽然保证了稳定性,但牺牲了效率。如果采用你昨天在交流中提到的那种变分结构框架,或许能构造出更简洁、收敛性更优的证明路径。”她开门见山,语速稍快,但逻辑清晰,直指核心。
徐卓远放下手中的矿泉水,目光平静地迎上她充满挑战意味的视线:“苏同学的观察很敏锐。李教授的方法侧重于普适性和鲁棒性,牺牲部分简洁度以覆盖更广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数据含有噪声的情况下。你提出的思路在初始数据满足特定光滑性条件时,确为计算效率上的优解,但需要增加对数据本身的强约束条件,这可能会限制其在部分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
他从容不迫地分析着,既肯定了苏晓晴的洞察力,也精准点出了其方法潜在的局限性,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态度客观得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苏晓晴微微蹙眉,指尖无意识地点着硬皮笔记本的封面,陷入思考:“强约束条件……的确,这会限制其在部分非理想实际数据中的应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自适应机制,能够根据数据特征动态调整约束的强度或者引入某种惩罚项来平衡效率与稳健性?”
“理论上可行。可以参考上个月《计算数学》上那篇关于‘渐进式正则化’的论文,其核心思想通过迭代过程调整参数权重,有可借鉴之处。不过具体到你这个框架,可能需要考虑引入阈值判断。”徐卓远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却并未深入具体细节,保持着适当的学术距离。
封瑶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小口啜饮着温热的拿铁,目光掠过苏晓晴那完全沉浸在思维世界中、专注而带着纯粹求知欲的脸庞,又落在徐卓远那始终平稳无波、如同精密仪器般给出反馈的侧颜上。她能感觉到,苏晓晴对徐卓远的学术能力是真正认可且视为同类甚至对手的,那种遇到难题时的兴奋感做不得假。然而,其交流方式也确实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和领域感,仿佛她的世界里,人际交往的规则被简化成了数学命题的碰撞与求解,带着一种不谙世事的直接。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中式盘扣深灰色上衣、气质儒雅温和的中年男士端着白瓷茶杯,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他大约五十岁左右的年纪,鬓角染着些许岁月的风霜,但眼神通透而包容,带着历经世事后特有的沉静。
“晓晴,又在和徐同学探讨问题?你这孩子,一碰到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就连礼节都忘了。”他声音温和,带着长辈般的笑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目光随后转向徐卓远和封瑶,友善地点了点头,“这位就是徐卓远同学吧?林教授跟我多次提过你,赞你年少有为,思维缜密。我是文学院的程静深,研究近代文学史方向,和林教授是多年老友了。这位是?”他的目光自然地落在封瑶身上,带着询问,却毫无压迫感,只有真诚的好奇。
“程教授,您好。”徐卓远礼貌回应,随即侧身,再次清晰而郑重地介绍,“她是我的女友,封瑶。”他的语气平淡,但“女友”二字却说得异常清晰。
封瑶站起身,微笑着向程静深问好:“程教授,您好。”
“封瑶?”程静深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讶异,随即化为更深的、带着某种回忆色彩的温和笑意,“好名字。‘瑶台镜湖,静影沉璧’,倒是与我们h大的镜湖颇有缘分。封同学是第一次来h大吗?感觉如何?”他的话语随意而自然,带着文人特有的诗意联想与亲和力,瞬间拉近了距离。
“是的,程教授,第一次来。校园非常美,宁静而深厚,尤其是昨日下午看到的镜湖和海棠林,沉淀下来的时光感让人心静。”封瑶回答得体,心中却因对方那句信手拈来的“瑶台镜湖,静影沉璧”而微微一动。这巧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命运轻轻拨动琴弦的玄妙感。母亲名字中有一个“静”字,自己的名字“瑶”,与镜湖……这仅仅是程教授随口的文学联想吗?
苏晓晴见程教授与封瑶交谈起来,便又将注意力拉回,对徐卓远快速说道:“你提到的那篇关于渐进式正则化的论文,我回去会仔细查证。希望后续会议期间或者之后,还有机会就这个自适应机制和阈值设定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她说完,对程教授略一颔首,算是打了招呼,便转身利落地走向另一位正在翻阅论文的学者,步伐坚定,目标明确。
程静深看着苏晓晴的背影,无奈又慈爱地笑了笑,对徐卓远和封瑶解释道:“晓晴这孩子,学术上灵性十足,天赋极佳,就是这性子啊,太直太急,眼里常常只有她那些公式定理的世界。她父亲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搞基础数学的,一辈子沉浸在数学王国里,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他简单的话语,仿佛在为苏晓晴那种近乎“学术性社交障碍”的纯粹做注脚,也透露出与苏家匪浅的关系。
随即,他目光温和地转向封瑶,语气带着些许朦胧的回忆,仿佛被勾起了什么:“封同学刚才提到海棠林和那种沉淀的时光感……说得真好。那真是h大最有灵性、最能承载记忆的地方之一。几十年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岁月。”他顿了顿,眼神掠过报告厅的窗户,似乎望向了遥远的过去,“说起来,我们那会儿上学的时候,就在海棠林下,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有学子孜孜不倦迎着晨光朗读外语的,有年轻恋人借着花影悄悄互诉衷肠的,还有像晓晴父亲那样,为了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差点要撸袖子的……”
他呵呵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带着温暖的调侃,让那段岁月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封瑶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微微加速。程静深教授,文学院,研究近代文学史,年龄与母亲相仿,对海棠林充满深刻的情感记忆,甚至提及了那个年代同学间争论学术的场景……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在她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涟漪。她几乎可以肯定,程教授与母亲的青春时代,存在着时空上的高度重叠。她按捺住内心的波动与一丝探寻的急切,顺着话题,用同样带着怀念意味的语气自然接道:“程教授描绘的画面感真强。是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想想前辈们当年在那里怀抱理想、挥洒青春的样子,就觉得那片林子的一草一木,都浸染了故事,更显厚重了。”
程静深赞赏地点点头,看向封瑶的目光多了几分更深层次的认可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你能有这种感受,很难得。很多年轻人现在来h大,只是去海棠林打卡拍照,追求光影效果,少了份静心体会历史脉动的心境。”他像是被封瑶的话引向了更具体的回忆,语气愈发温和,“我们那时候,物质条件没现在好,但精神头足,内心充盈。就在海棠林边上,那栋现在看起来有些旧了的老图书馆,里面靠窗的那一排位置,是我们大家最爱去的地方。尤其是春天,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海棠花影照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点,连看书都成了极大的享受。我记得……不少经典的阅读笔记、读书报告,都是在那里伴着花香完成的……”
老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母亲那张珍藏的老照片背景,虽然模糊,但依稀能辨认出正是那种特有的窗棂样式和透过花叶的光影!
封瑶不动声色地聆听着,面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拢在裙侧的指尖却微微蜷缩了一下,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她感觉到,程静深教授的出现,绝非偶然。他像是一座可能通往母亲那段尘封过往的、关键且友善的桥梁。而桥的另一端,笼罩在往事上的迷雾,似乎正因他的话语,而缓缓散开一丝缝隙,透露出内里朦胧的轮廓。
徐卓远安静地站在一旁,镜片后的目光敏锐地捕捉着封瑶细微的情绪变化,更清晰地记录分析着程静深话语中不断涌现的信息点。【系统日志:新关键人物“程静深”介入。身份:文学院教授,与核心情感地点“海棠林”、“老图书馆”存在深度情感连接与具体行为记忆。言语中提及特定历史氛围、群体行为模式(晨读、争论),并对交互目标“封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初始友善度及隐约的情感投射。综合判断:其与目标人物“母亲”在h大就读期间存在时空交集及社会关系连接的高概率假设成立,概率提升至78%。需评估其作为“关键信息源”与“情感催化剂”的潜在价值,并制定后续接触策略。】
他看向封瑶,见她目光沉静如水,与程静深的交谈从容不迫,既表达了共鸣又未过度探询,心中那条关于“亲情弥补”的隐藏任务进程线,数据流再次更新、重构,指向了新的、充满希望的可能性。他甚至开始默默调整后续行程的权重,考虑增加在h大的停留时间,以便封瑶能与程教授有更多“自然”的交流机会。
研讨会的下一场报告即将开始的提示音响起,程静深温和地朝两人点点头:“会议要继续了,我就不多打扰了。封同学,很高兴认识你。期待在h大能有更多愉快的交流。”他的告别语,特意将封瑶置于主要位置,并且留下了明确的、期待后续联系的信号。
封瑶坐回座位,与徐卓远交换了一个短暂而心照不宣的眼神。无需多言,彼此都明白,程静深的出现,为探寻母亲的往事打开了新的局面。
窗明几净的报告厅内,学术讨论继续理性地进行着。然而,在封瑶的心湖中,镜湖之心所映照的,已不仅仅是当下与徐卓远的相依,似乎也开始隐约倒映出来自岁月深处的、往事的涟漪。而新的、至关重要的线索,已随着程静深教授温和的话语,悄然浮现于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等待着她去小心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