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
2025年春天,邓鑫元迎来了他在江理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里,他从一名普通的教学管理者成长为校长,见证了江理从地方普通高校发展为全国前列的理工强校:学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从0增加到3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从每年1-2项增加到15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友企业总数超过300家,年产值超50亿元。
可邓鑫元并没有满足。在一次调研中,他发现偏远地区的高中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很多农村孩子因为缺乏优质的理科教育,即使考上江理,也需要花大量时间弥补基础。“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大学阶段,要从源头抓起。”邓鑫元说。
他提出了“教育帮扶计划”,组织江理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深入省内10个贫困县的高中,开展“智慧课堂支教”活动。学校捐赠了500台AI教学终端和20套全息投影设备,搭建了“远程教学平台”,让农村高中的学生也能听到江理教授的讲课。
张强得知后,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设备的运输和安装费用:“邓校,当年我就是因为高中理科基础差,刚进江理时跟不上,多亏了老师的额外辅导。现在我有能力了,必须为农村孩子出份力。”
支教活动启动那天,邓鑫元跟着志愿者队伍来到了张强的老家——那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的村子,因为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变成了“富裕村”: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穿梭喷洒农药,村民们用手机App就能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村里的高中里,崭新的AI教学终端摆放在教室里,学生们正通过远程平台,听李教授讲解量子算法的基础原理。
“邓校长,您看,这是我们村今年考上江理的三个孩子。”村支书拉着三个穿着校服的少年走过来,语气里满是自豪,“要是没有你们的帮扶,他们根本没机会考上这么好的大学。”
三个少年怯生生地看着邓鑫元,其中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小声说:“邓校长,我以后想学智慧农业,回来建设家乡。”
邓鑫元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志气。江理等着你,家乡也等着你。”
夕阳西下,邓鑫元站在村头的山坡上,看着金色的阳光洒在稻田里,洒在崭新的教学楼顶上,心里满是感慨。这十年,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坚守初心”这四个字。从为学生争取设备经费,到推动教学改革;从攻克核心技术,到助力乡村振兴,他做的所有事,都只是为了让更多像张强、像眼前这三个少年一样的孩子,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25年,江城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校庆。校庆当天,校园里彩旗飘扬,校友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张强带着自己的创业团队回来了,赵磊也从老家赶来,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毕业生,纷纷回到母校,向邓鑫元致敬。
校庆典礼上,邓鑫元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六十年风雨兼程,江理从一所简陋的工业学校,发展到今天的全国理工强校,靠的不是运气,是一代代江理人‘求真务实、敢闯敢拼’的精神。我要感谢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每一位学生的努力拼搏,更要感谢每一位校友的鼎力支持。”
典礼结束后,邓鑫元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由1000多名校友联名捐赠的“圆梦基金”,总额高达1亿元,用于支持学校的基础研究和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捐赠仪式上,张强作为校友代表发言:“邓校长常说,要守住教育的初心。我们这些校友,就是初心的受益者。今天,我们把这份初心传递下去,希望能帮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孩子。”
邓鑫元接过基金牌匾,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份礼物承载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校友们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教育事业的期盼。
校庆过后,邓鑫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推动学校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基础科学研究院”,聚焦量子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投入专项经费10亿元,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无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不追求短期成果,只为探索科学未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今天的‘无目标’,可能就是明天的‘大突破’。”邓鑫元在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说。他还记得李教授当年的量子算法,就是从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中诞生的。
研究院成立一年后,就传来了好消息:年轻教师王博士团队在二维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新型超导材料,临界温度比现有材料提高了50K,为量子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江理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发表论文。
消息传到教育部,部长特意打来电话祝贺:“邓鑫元,你们江理真是创造了奇迹!从地方高校到全国前列,再到基础研究取得国际顶尖成果,你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025年夏,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江理作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被授予“国家科技创新示范高校”称号,邓鑫元代表学校上台领奖。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他分享了江理的发展经验:“一所大学的成功,不在于地处哪里,不在于资源多少,而在于是否坚守教育初心,是否有敢闯敢拼的勇气,是否能让每一位师生都有机会实现梦想。”
发言结束后,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邓鑫元,对江理的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的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只要找准定位、深耕特色,同样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大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回溯邓鑫元走过的路,每一段征程都镌刻着清晰的梦想印记:从贫瘠山村里攥着铅笔头、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求学梦”——那时他最大的心愿,是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让知识撕开命运的裂缝;到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捧着教案站上讲台的“求职梦”——他想把自己从大山深处汲取的知识养分,传递给更多像他一样渴望成长的孩子,让教育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再到扎根教学岗位后,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每一份教案的细节打磨、每一次与学生的谈心谈话都追求极致的“完美梦”——哪怕批改作业,也会在错题旁写下“再细心一点,你会更出色”的鼓励,让冰冷的对错之外,多一份教育的温度。
而当教学的积累沉淀成责任的重量,他又生出了“领导梦”——不是对职位的追求,而是对“更大平台”的渴望:从普通教师到系主任到学院院长书记,到的副校长,到如今的校长,他想做的从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做教师教学的“后盾”,推动系里的课程改革,帮年轻老师解决科研难题;做学生成长的“护路人”,推动设立圆梦工作坊,帮家庭困难的孩子圆读书梦;做校园发展的“建设者”,把对教育的理解融入管理,让校园不仅有学术的高度,更有民生的温度。这份“领导梦”,本质上是“完美梦”的延伸——他想把对“好教育”的追求,从一间教室,扩展到整个校园。
当然,逐梦路上从不只有事业的坐标,还有家庭的牵挂。他始终揣着“幸福梦”——再忙也会挤出时间陪念念搭积木,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再累也会记得苏晚的生日,哪怕只是回家路上买一束她喜欢的雏菊。他深知,事业的奔跑从不是孤军奋战,家人的笑容与理解,才是逐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补给。
这些梦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阔,却满是对生活、对教育、对责任的赤诚。它们像一串串联起的星光,照亮了他从大山到校园、从讲台到管理岗的每一步路。
邓鑫元的追梦还在继续,这继续里,藏着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对生活热爱的赤诚,更藏着“让一切变得更好”的永恒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