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
从北京回来后,邓鑫元没有召开庆功会,而是带着校领导班子,去了各个院系的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实验室,他看到学生们正在调试新一代量子通信芯片;在智慧农业实验室,赵磊带着学弟学妹,完善基因编辑设备的田间应用方案;在机械学院,王院长正带着团队,研发智能机床的核心部件……
“邓校,咱们现在是全国前列了,你也该歇歇了。”老林笑着说。
邓鑫元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方:“全国前列不是终点。未来,我们还要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让江理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也能挺直腰杆;让江理的技术,为更多行业带来改变。”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江理的校园里,照亮了崭新的教学楼,照亮了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也照亮了邓鑫元坚定的脸庞。他知道,教育之路没有终点,每一次的突破,都是新的起点。只要坚守“教学为本,学生为先,实干为要”的初心,江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2024年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江城理工大学的量子通信实验室里却暖意融融。张教授团队研发的第二代量子通信芯片进入最后的测试阶段,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芯片的抗干扰能力较第一代提升了40%,传输距离突破2000公里。邓鑫元站在实验室中央,看着穿着白大褂的师生们专注调试设备的模样,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的国际会议邀请函——下个月,国际量子通信大会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组委会特意发来邀请,希望江理团队能做主题报告。
“邓校,测试结果出来了!”张教授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宁静,他举着测试报告快步走来,脸上难掩兴奋,“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抗干扰技术,解决了高纬度地区信号传输不稳定的难题!”
邓鑫元接过报告,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数据,嘴角扬起笑意。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难题就摆在了面前:团队要携带芯片原型机参会,需要通过严格的技术出口审核;更棘手的是,瑞士当地的一家科技公司突然提出专利质疑,声称江理的芯片技术侵犯了其2019年申请的一项基础专利。
“这是典型的技术壁垒。”张教授的眉头拧成疙瘩,“那家公司根本没有实际研发成果,就是想通过专利诉讼拖延我们的国际化步伐。”
邓鑫元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联系了国内顶尖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同时让科研处梳理芯片研发的完整证据链。连续三天,他办公室的灯都亮到后半夜——律师团队分析后指出,对方的专利存在“权利要求不清楚”的缺陷,只要能提供完整的研发日志和实验数据,就能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占据优势;而技术出口审核方面,由于芯片未涉及军事应用,且符合国家技术出口鼓励目录,通过审核的可能性很大。
“专利质疑不是坏事,正好让国际社会看到我们的技术实力。”邓鑫元在会上拍板,“张教授,你带着核心成员继续完善报告,专利证据链由科研处牵头整理,我去跑技术出口审核。”
接下来的一周,邓鑫元往返于省科技厅、商务部之间,带着芯片的技术说明和应用前景报告,一遍遍解释技术的民用属性和国际竞争力。省科技厅的负责人被他的执着打动,特意开辟绿色通道,将审核周期从45天缩短到15天。而律师团队也传来好消息,通过检索发现,对方的专利在欧盟和美国已被多次提出无效宣告,理由与江理提出的高度一致。
出发去日内瓦的前一天,邓鑫元特意去了张强的公司。此时的张强,已经将智慧农业科技公司做得有声有色,产品不仅覆盖国内12个省份,还进入了东南亚市场。看到邓鑫元进来,张强连忙放下手里的文件:“邓校,您怎么来了?明天就要去日内瓦了,不早点休息?”
“来看看你这个‘创业明星’。”邓鑫元笑着坐下,目光落在墙上的海外合作地图上,“东南亚市场拓展得怎么样?有没有遇到技术壁垒?”
提到这个,张强的语气沉了下来:“我们的监测系统进入越南市场时,当地要求必须通过所谓的‘技术认证’,其实就是变相设置门槛,背后有韩国企业在推波助澜。”
邓鑫元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团队要在日内瓦做的报告,里面有量子通信芯片的抗干扰技术。你们的监测系统在复杂环境下信号不稳定,或许可以借鉴这种技术思路。”他顿了顿,补充道,“学校准备成立‘国际技术合作中心’,以后你们企业遇到的海外技术问题,都可以来找中心对接,学校会协调科研团队提供支持。”
张强接过文件,眼眶有些发热:“邓校,您都忙得脚不沾地了,还惦记着我们这些毕业生。”
“你们是江理的骄傲,也是技术出海的排头兵。”邓鑫元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不管走到哪里,学校都是你们的后盾。”
日内瓦的国际量子通信大会上,江理团队的主题报告引发了轰动。当张教授展示出芯片的测试数据和实际应用案例时,台下掌声雷动。提问环节,那家瑞士科技公司的代表率先发难,抛出专利质疑的问题。张教授从容不迫地拿出研发日志和实验数据,结合律师团队的分析,逐条驳斥了对方的质疑。现场的专利专家点评道:“江理的技术具有明确的独创性,所谓的专利侵权指控缺乏依据。”
大会结束后,多家国际科技企业围了上来,提出合作意向。德国电信希望联合开发量子通信商用网络,日本软银则想引进芯片技术用于物联网领域。邓鑫元在谈判中坚持“技术合作、利益共享”的原则,拒绝了“独家授权”的要求:“我们的技术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不是为了垄断市场。”最终,江理与德国电信签订了联合研发协议,双方共同投入资金,在欧洲建设量子通信试点网络。
从日内瓦回来后,邓鑫元马不停蹄地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中心”建设。他整合了学校的外语、法律、科研团队,为出海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专利服务、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中心成立半年,就帮助12家校友企业解决了海外技术壁垒问题,其中张强的公司成功通过越南的技术认证,监测系统在当地的市场份额突破30%。
可就在国际合作稳步推进时,国内的一场“学科评估风波”让邓鑫元陷入了被动。2027年初,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启动,有匿名举报信反映,江理在人工智能学科评估中“数据造假”,夸大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教育部评估组随即入驻学校,展开调查。
消息传开,校内人心惶惶。老林找到邓鑫元,语气焦急:“邓校,这明显是有人故意抹黑,会不会是之前被我们挤掉排名的高校干的?”
邓鑫元却很平静:“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们把真实的数据拿出来,自然能澄清误会。”
他亲自牵头,整理了人工智能学科近三年的科研成果清单、转化合同、企业付款凭证、税收证明等材料,足足装了20个档案盒。评估组入驻期间,邓鑫元每天陪着他们查阅资料、走访实验室、约谈科研人员和合作企业。当看到张强公司的财务报表里,明确标注着“基于江理技术的产品收入占比65%”,听到华宇重工负责人证实“江理的算法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2000万元”时,评估组的组长点了点头:“江理的成果转化数据真实可信,甚至比上报的还要扎实。”
调查结束后,教育部专门发布公告,澄清了“数据造假”的谣言,还在公告中肯定了江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这场风波不仅没有影响江理的评估结果,反而让更多人了解到江理的办学实力。2024年底,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江理的人工智能、智慧农业学科继续保持A+,智能制造学科升至A,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理工高校第2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