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的早春,窗玻璃上还凝着薄霜,阳光透过霜花筛进教室,落在那个窗边的空座位上——那是凌心蕊的位置,桌角还贴着她临走前写的“祝大家新学期顺利”的便利贴,全班人都知道,她已经去新加坡上学了。
语文老师捧着作文本走进来,指尖在纸页上轻轻敲了敲,目光带着温和的笑意:“开学两天,第一次抽查寒假日记,苏然这篇《冬日光斑》把哈尔滨的冬日写活了,咱们来听听这段。”
苏然坐在第三排,耳尖悄悄泛红,攥着笔杆的手松了松——他写的是寒假在圣索菲亚教堂的那个下午,那时还不知道凌心蕊会突然出国,只记得那天的烛光和她的笑声格外暖。
“……推开门就裹进满室檀香,比外面的寒风软多了。穹顶的蓝映着烛光,落在小七的紫色耳罩上,像撒了把碎星子。她凑过来看我的日记,指尖轻轻划过低矮的句子,笑着说‘加句踩雪的咯吱声吧,像把脚边的暖都装进文字里’。我低头记下来时,她还在旁边小声念我写的句子,声音混着教堂的钟声,连纸页都好像变暖和了。”
老师的声音刚落,教室里就泛起轻轻的议论声。沈嫣然趴在桌上,指尖碰了碰桌角的便利贴,小声跟旁边的沐可可说:“我寒假还跟心蕊约好开学一起买新笔呢,没想到她那时候已经要走了……”沐可可点点头,眼里带着点羡慕:“至少你跟她约过,苏然还能跟她一起讨论文字,我上次借她的漫画,还没来得及还呢。”
乐意然凑到苏念雨耳边,声音软乎乎的:“我记得心蕊也帮我改过作文,说我写的夕阳像‘融化的橘子糖’,跟她跟苏然说的一样温柔。”苏念安眨了眨眼,看着空座位:“她走之前还把笔记借我抄了,说里面有重点,现在翻开还能看到她画的小星星。”
夏晚柠翻出凌心蕊之前帮她整理的语文知识点,字迹娟秀又清晰,忍不住小声叹:“原来她跟每个人都这么用心,连讨论文字都这么认真。”坐在最后一排的陈俊宜没说话,只是目光扫过空座位,又落回苏然的方向——他想起妹妹临走前说“哥,我会给你们寄照片”,此刻听着日记里的细节,眼底的牵挂又沉了几分。
老师轻轻敲了敲讲台,教室里重新安静下来:“苏然的厉害之处,是把朋友间的小细节藏进了风景里。心蕊虽然不在,但这些温暖的瞬间被写下来,就成了大家共同的回忆。”
苏然抬头时,刚好看到沈嫣然冲他弯了弯嘴角,眼里带着点想念,也带着点认可。他忽然觉得,那天没在意的午后,因为这篇日记,成了这个早春里,全班人都能想起的、关于凌心蕊的温柔片段。
乐意然手肘撑在桌上,指尖敲了敲摊开的主持稿笔记本,语气带着男生特有的随性,转头跟旁边的陈俊辉说:“上次元旦晚会,我那主持稿改得都快愁死了,找心蕊帮忙看,她一眼就说我光说‘辞旧迎新’太干,让我加句‘元旦前班里布置教室,咱们抢着挂灯笼,彩绳缠到灯管上还瞎乐’的事儿,说这样听着像自己人。结果上台一说,台下掌声真比彩排时响多了,现在想再让她帮我看看开学班会的稿子,人都在新加坡了。”
陈俊辉摸了摸下巴,想起之前的作文作业,接话道:“可不是嘛,我上次写《家乡的老院子》,憋了半天就写‘院子里有棵枇杷树’,心蕊看了直笑,说让我加‘冬天晴的时候,爷爷坐在竹椅上晒太阳,手里剥着炒瓜子,瓜子壳掉进搪瓷盘里的声响’,还说‘细节越碎,越像真的’。后来那篇作文被老师当范文读,我本来还想开学再问她怎么写议论文,结果……早知道她要走,当时就该多缠她问两句。”
作者有话说
一篇日记,唤醒了全班人的共同回忆~ 凌心蕊的温柔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帮改作文时的碎碎念、点缀笔记的小星星,是把每个人的小事都放在心上。她虽远在南洋,但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暖意,早已成了早春里最珍贵的念想。感谢大家记得这份细腻的美好,那些未说尽的牵挂,都在回忆里闪闪发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