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州地铁危机暂告一段落。夜雨过后,广城的空气里弥漫着混着钢铁与泥土的味道。省委大楼亮着灯,常委会议桌上的文件一摞摞码整齐,灯光打在纸页上,映出淡淡的反光。
李一凡靠在椅背上,眉头微蹙。他不是在思考一场危机的结束,而是在推演下一场风暴的走向。岭州,这片被称为南国引擎的土地,正需要新的精神支柱。
“书记,各市的情况已经稳定,施工全部复工,舆情也压下去了。”秘书常之朗放下汇总表,声音低稳。
李一凡轻轻点头:“稳定只是表象。危机暴露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干部怕担责、企业怕投资、群众怕被骗。岭州要想真正转起来,得先把这股‘怕’气治掉。”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俯瞰整座城市的灯火。那光不是平静,而是一种躁动的光。
第二天上午,省委会议厅。全省干部大会临时扩大召开。来自各地的市委书记、市长、厅局主官齐聚一堂,气氛不同以往的拘谨。新闻联播摄像机悄然就位,新华社岭州分社社长林允儿坐在媒体区第一排,目光平静,笔尖在纸上轻敲。
李一凡走上主席台,语气低沉,却带着一种穿透力:“我们岭州人常说一句话——‘岭南多风雨’。可是风雨不能毁掉一座城,只能锤炼它的骨头。”
他停顿片刻,扫视全场,“今天我想说三个词:实干、担当、创新。这就是我理解的——‘新岭南精神’。”
一阵低语在会场掠过。
李一凡抬起手,语气一转:“实干,不是喊口号。是能在深夜看到问题、在早晨给出方案。轨道危机、恒达风险,都是实干换来的稳定;不是会议换来的。”
屏幕切换,播放“轨道救盘专班”现场画面。工地夜光灯下,工程师和纪检干部混在泥浆里。李一凡手指屏幕:“这就是岭州干部的样子。下去的人,才配上来讲话。”
掌声自发响起。
“第二,担当。谁来扛?干部要扛,企业也要扛。”李一凡看向台下,“我们不是在制造‘问责恐惧’,而是在重塑‘责任荣誉’。谁敢拍板、谁敢担当,出事我李一凡扛一半。别怕决策风险,怕的是不决策。”
林允儿轻轻抬头,目光定格在他身上,心底一阵熟悉的震动——那种气场,像当年他在潇湘还只是省长时的那种锋芒。
“第三,创新。”李一凡声音逐渐加重,“岭州不是复制别人,而是超越自己。要敢破旧账、敢试新制。要学会用市场逻辑、资本语言解决政治问题。敢于让机制跑在文件前。”
台下的年轻干部一阵激动,笔记本翻页声此起彼伏。
会议结束后,省委办公厅走廊仍人声鼎沸。
常之朗快步追上李一凡:“书记,‘新岭南精神’这三个词,媒体是不是要统一口径?”
李一凡笑笑:“不需要口号稿。让他们自由写。有人写成‘精神’,有人写成‘信号’,都行。群众听得懂最重要。”
这句话第二天便上了热搜。新华社岭州分社率先推出长文《岭南不再等命令》,署名:林允儿。文章第一句是——
“他把危机当作磨刀石,把干部逼成战士。”
这篇报道被转载超过两千万次。评论区里,年轻干部与普通市民都在留言:“岭州终于有股新风气。”
晚上,李一凡坐在办公室。林允儿推门进来,带着几份舆情汇总。她的语气淡然:“中央对‘新岭南精神’反应很好,大夏吏部准备专题调研。”
李一凡笑着摇头:“我不在意那些评语。岭州需要的是信心,不是赞美。”
“可信心,也要有人替你说出来。”林允儿把文件放下,语气带着几分柔和,“记者能做的,就是让那些看不见的坚持,被看见。”
李一凡望着她,沉默片刻,点头:“谢谢。”
他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了六个字:‘风雨作磨刀石’。
三天后,《半月谈》推出专题封面:《新岭南精神——改革第三极的崛起》。
封面照片,是李一凡在会议厅走下台的那一刻,灯光正好从他身后洒下。
评论这样写道:
“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宏大叙事。
他只用三个词,让岭州重新有了方向。”
而在岭州省委办公楼外,晚风吹过旗帜,横幅上那行红字被灯光照亮——
实干、担当、创新。
岭州的夜,终于有了方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