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古代种田美食文#】
【种田美食文,是指穿越到古代靠厨艺发家,会主动或被动参与历史情节,但以美食为主线。】
【一般这种文的剧情都是主角穿越到古代,凭借着自己的一手好厨艺征服了街坊四邻,成功发家致富,甚至征服皇帝。】
【但不得不吐槽一下美食文必备的猪下水。】
【种田美食文作者最喜欢写的就是女主买了别人不要的猪下水,做成卤味拿出去卖。】
【那里的人全都不知道下水还有这种做法,纷纷被女主的厨艺所折服。】
【古人难道全是傻子,是不知道这种做法吗?】
【不!不是!是香料贵呀!】
【女主以为猪下水是用什么卤的?是用你那绝顶聪明的小脑瓜吗?】
【这类作者不妨再猜一猜古代香料价格多少?】
【那时的花椒可是能拿来当成聘礼的,价格堪比黄金。】
【女主穿到贫苦人家还买得起大把香料,本来就很不合理了。】
【还把用香料卤成的猪下水,以平民都能买得起的价格卖出去,这不得赔个底朝天?】
【何来的发家致富一说?】
【并且99%的美食文作者根本没查过资料,或者根本没有生活经验。】
【压根不知道要卤味要熬多久,古代又没有高压锅,像猪大肠这种东西,最少熬半小时起步。】
【古代柴火也是要钱买的,不是随便捡。】
【古人不洗澡除了怕感冒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买不起烧水的柴。】
【女主天天熬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卤味,你们家隔壁卖柴的都被你供成地主了。】
【而且猪大肠要用盐、面粉或白醋反复搓洗去腥。】
【古代盐有多贵,作者也不知道吧?】
【而且在古代那种粮食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谁特么用面粉来洗猪下水?】
【古人又不蠢,人家不做不是不会,是划不来。】
【如果用架空朝代来解释的话,就当那个朝代的香料价格很亲民好了。】
【但在粮食匮乏的古代,连有毒的野菜都能开发出千百种吃法,大家会放过这种肉食的做法吗?】
【你能想到的做法人家想不到吗?】
【还有那些穿到古代给皇帝做开水白菜的,估计作者古装是韩剧看多了。】
【红楼梦里面随便一样吃食做法,哪怕放在现代都能称得上一句奢靡。】
【但一位王爷看过后,却评价其小家子气,】
【可想而知古代皇族的生活有多么优越。】
【皇帝会被一道开水白菜征服简直可笑!】
【而且主角给村民做西红柿炒鸡蛋被夸上天,那些鸡蛋真的好吃吗?】
【那帮村民都不知道多少年没碰过鸡蛋了。】
【在古代,平民家可不舍得自己吃鸡蛋,这都是用来换钱的。】
【平时过年也就买一块豆腐全家人吃,这还算条件好的。】
【条件不好的家里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呗。】
【不然作者以为古代那些破棉衣为什么能当钱?平时过冬哪有棉被?拿稻草一盖算了。】
【古代美食文不是不可以写,但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写。】
【最多就写写主角有系统加持,一样的东西,他来做就是比别人做的好吃。】
【但是也不要那么夸张,不然就太引人注目,会引来杀身之祸。】
~~~~~~
评论区:
〖看过一本,码头工人一天赚70文 ,中午到女主这儿吃饭花35文,还说很便宜 下次还来。〗
〖你忘了这种文必备的空间,空间里有泉水,泉水万能。〗
〖这种有的文写的贼详细,别的地方都粗略写过,唯独做菜的部分描绘的无比详细,甚至买菜放调料的部分都写的特别清楚,给我口水都看的流下来了。〗
〖种田文最大的槽点就是女主一般会有看似普通但身份不凡的丈夫和孩子,小说种着种着就种到皇宫里去开始宫斗了。〗
〖还有逃荒文,一会一大片野菜,一会兔子跑过去,一会挖出来人参啥的,你猜逃荒的荒指什么?〗
〖灾荒年间,别说野菜了,树皮都吃光了。〗
〖看过一个超扯的,闹灾荒拿臭豆腐扛过去。〗
〖我看过一个把红薯晒干打成红薯粉,都给我笑发财了。〗
〖看过一个饭都吃不饱,把藕挖出来做藕粉的。〗
〖一般这种文,都会在小破屋背后的后山发现了一株花椒树,别人都像瞎子一样看不见的,只有主角能看见,还恰好是花椒成熟的时节。〗
~~~~~~
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安。
孙夫人蹙着眉,她对民生虽非一无所知,但于庖厨琐事确乎陌生。
“三弟,这猪下水当真如天幕所言,能做成美味?”
“大姐,这东西,能吃是真能吃。”
“但麻烦就麻烦在后人说的那几个地方。”
“头一桩便是清洗,须得用上大量的盐或精贵的面粉反复揉搓,光这一项,寻常人家便耗费不起。”
“其二,便是香料。”
“花椒等物,价比黄金。”
“不用香料,那骚腥味儿根本压不住!”
“可此物非世家大族,谁又舍得呢?”
“但世家虽舍得,却又怎会瞧得上这等腌臜物?”
“其三,便是柴火。”
“想将那玩意儿炖得软烂入味,非得大火熬上小半个时辰不可。”
“太平年月,百姓舍不得这柴火。”
“若是荒年……嘿,人都快饿死了,哪还有力气去折腾这个?”
“弄不好,还容易吃出病来,反倒死得更快。”
孙夫人闻言,不禁喟叹:“原来如此。”
“这般说来,非得是后世那香料如杂草、柴火不要钱的太平光景,才能将这边角料也玩出花样来。”
~~~~~~
大明,洪武年间。
一位翰林院待诏看着天幕,嘴角抽搐,几乎要控制不住面上的表情。
“码头扛大包的一天……七十文?!”
“这怕是哪路神仙治下的码头?”
“劳烦给下官指条明路,这翰林官谁爱当谁当去,下官也想去扛包了!”
他这吐槽并非空穴来风。
他这从九品的待诏,月俸折成铜钱,满打满算也就三千文上下。
若遇上米价腾贵,实际所得还要更少。
若按天幕所言,那扛包的力夫一月竟能挣两千多文?
这简直是在挑战他的认知底线。
莫说官员,就连码头上的真正的力夫们也炸开了锅。
“七十文?做梦呢!”一个老力夫啐了一口。
“遇上心善的东家,活儿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上一千文,那都得烧高香了!”
“平常能有个四五百文便谢天谢地,还时常要被克扣一二。”
此刻,这些真正的贫苦人算是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富人连想象穷人怎么活都想象不出来”。
后世的写书人或许自认清贫,但那“穷”与他们相比,已是云端之上的日子。
~~~~~~
大明,永乐年间。
朱棣心情颇佳,考校起大胖来。
“老大,你爷爷洪武年间,码头工人的月钱大概多少?”
大胖恭敬答道:“回父皇,约在五百至一千文之间。”
朱棣又问:“那地鼠之时呢?”
地鼠,是朱棣私下给建文帝朱允炆起的外号,源自后人猜测其剃发扮僧、钻地道逃亡的轶闻。
听到这称呼,朱高炽胖脸一颤,只得硬着头皮回答:“约是六百到一千文。”
“嗯?”朱棣鼻音一扬。
朱高炽立刻从善如流地改口:“是儿臣记错了,应是四百到九百文。”
朱棣满意地捋了捋须,这才抛出关键一问:“那朕御极以来呢?”
朱高炽如实禀报:“约在七百到一千二百文之间。”
“嗯!”朱棣这下满意了,声调都扬了上去。
“如此看来,朕治下的百姓,日子确是好过些了。”
朱高炽忍不住小声提醒:“父皇,月钱虽涨了,可这市面上的物价……”
他话未说完,朱棣便大手一挥,打断了他:“朕来问你,朕治下的粮价、盐价、布价,是不是比你爷爷那时更平抑?”
朱高炽张了张嘴,但事实如此,他只得点头。
“那便是了!”朱棣理直气壮。
“月钱涨了,活命的必需之物反倒贱了,百姓口袋里的钱自然就更经花,这日子难道不是更好了?”
“你还想如何?”
“难道要像后人那般,不仅要吃饱穿暖,还得顿顿有肉、天天新衣不成?”
他得意地总结陈词:“所以,这是不是证明,朕这个皇帝,当得还不错?”
朱高炽:“……”
他望着自家父皇,心中只剩下一句话:
人,果然是不能太讲道理的。
一旦不讲道理,便立于不败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