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凡的档案和履历,在场的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红星研究所的所长,六级工程师。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大型机械,还有材料学。
陈宇凡的主要成果,就是完成了红星轧钢厂的维修改造项目,还有研发“红星-50复合脂”这种神级润滑油。
这些......
都和“电机”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刚才那十几分钟里,对“直流无刷电机”这种,连科班高材生都视为天堑的尖端领域......
随口就能提出先进理论和大胆的构想。
“pwm控制”、“无传感器闭环”!
这些东西......
连孟玉兰和刘德海这些电机专业高材生,都闻所未闻。
别说是了解了,他们甚至没在科学期刊上看到过。
这合理吗?
不太合理。
可它偏偏就发生了。
这一刻。
孟玉兰和刘德海,乃至电机组的所有成员,对陈宇凡的学识渊博、技术之强,有了一个颠覆性的新认知。
陈所长这个人......
已经不能用天才来形容了。
他的知识储备到底有多深?
他的脑子里,到底还装着多少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
众人不敢想下去了。
他们只知道,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活,自己的未来同样不可限量!
孟玉兰重新坐回自己的位置,眼神中依旧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见此,陈宇凡赞许的点点头。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一个好的研究项目,就应该能激发研究人员心中的热情和冲动。
显然,“直流无刷电机”这个课题,已经彻底点燃了孟玉兰和她的小组成员。
就在这时......
又一只手举了起来。
是林继先。
他的脸上带着几分跃跃欲试,但神情相比孟玉兰要沉稳不少。
“好,林继先同志,你上来讲讲你们小组的进展。”
陈宇凡笑着示意道。
林继先点点头,拿着自己的笔记本,迈着沉稳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所负责的项目,是“空气动力学扇叶”。
这个项目,听起来似乎没有“直流无刷电机”那么高精尖。
但实际上。
它对于提升电风扇的最终用户体验,起着关键的作用。
陈宇凡对此心知肚明。
一台电风扇好不好用,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无非就是两点。
风大不大,噪音吵不吵。
而这两点,都和扇叶的设计直接挂钩。
这个年代的电风扇,扇叶的设计还非常粗糙,基本就是几片铁皮或者塑料片,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其设计思路,也仅仅停留在——能转起来就行的层面。
至于风量、噪音、能耗这些......
根本就没人深入研究。
而陈宇凡提出的“空气动力学扇叶”,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个现状。
他要求的目标很明确。
在较低的电机转速下,实现最大的送风量和最小的噪音。
这背后,涉及到了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知识。
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实验,来确定扇叶的最佳曲率、迎风角度、以及叶片数量。
除了扇叶本身,林继先的小组,还需要对风扇整体的机械结构进行优化。
比如,如何给电机减震,如何选择更合适的轴承......
这些都是他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林继先站在讲台上,先是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才不疾不徐的开口。
“陈所长、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扇叶和风扇机械结构部分的研究。经过这三天的讨论和资料查阅,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他讲的很稳,条理清晰。
林继先不愧是京城大学出来的高材生,性格沉稳,基础扎实。
这种性子,是做学问的好苗子。
林继先继续说道:“首先,在扇叶设计上,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平面式扇叶结构。我们计划借鉴飞机机翼的原理,设计一种带有特殊曲率的翼型扇叶。”
“我们的初步构想是,通过优化扇叶的攻角和弧度,使得扇叶在旋转时,能够以最高效率推动空气。从而在低转速下,也能形成稳定而集中的气流。”
这个思路一提出来,台下的学生们顿时眼前一亮。
用飞机机翼的原理来设计风扇叶片?
这个想法非常新颖!
陈宇凡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笑意。
没错。
这正是后世高端风扇的主流设计思路。
林继先他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已经摸索到了正确的方向上。
这悟性,确实可以。
“除此之外,我们还考虑到了噪音问题。”
林继先翻了一页笔记,接着说。
“风扇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机本身运转的噪音,二是扇叶切割空气产生的风噪。”
“关于电机噪音,我们小组提出的方案是......在电机和风扇支架的连接处,增加柔性减震结构。”
“我们初步考虑使用橡胶垫片或者弹簧来进行缓冲,吸收电机运转时产生的高频振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和材料组的同志进行沟通,看是否能研发出性能更好的减震材料。”
他一边说,还一边看了一眼化工系的谢国政。
谢国政立刻心领神会,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迅速记了下来。
陈宇凡对此颇为满意。
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就应该像这样。
各个小组之间主动沟通,互相配合。
林继先不仅想到了自己的问题,还主动关联到了其他小组的工作。
这种全局观,非常难得。
“至于风噪......我们认为,除了和扇叶的形状有关,还和扇叶的边缘处理有很大关系。”
“我们计划对扇叶边缘进行特殊的削尖或圆滑处理,以减少空气涡流的产生,从而降低噪音。”
林继先讲的很细致,将他们小组这三天来的各种奇思妙想,全部都分享了出来。
最后,他提到了轴承的选择。
“在轴承方面,我们认为传统的滚珠轴承虽然耐用,但噪音偏大,成本也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尝试使用含油轴承。”
“含油轴承噪音低,成本也更便宜。虽然寿命可能不如滚珠轴承,但对于电风扇这种负载不高的设备来说,应该是完全足够了。”
讲到这里,林继先的额头上已经微微见了汗。
相比孟玉兰那种灵光乍现、直击核心的天才式发言。
他的汇报......
更像是一份详尽扎实、步步为营的工程计划书。
从核心的扇叶设计,到减震结构,再到一个小小的轴承。
几乎所有能影响到用户体验的细节,他们都考虑到了。
整个汇报,持续了二十多分钟。
林继先说出最后一句:“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请所长和同志们指正”。
台下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打心眼里的佩服。
孟玉兰的项目,胜在技术的前沿性和颠覆性。
而林继先的项目,则胜在细节的完善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两者同样出色!
陈宇凡带头鼓掌,脸上带着笑容。
林继先他们小组的成果,同样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尤其是对减震和轴承的思考,已经完全脱离了学生思维,开始真正从一个产品工程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
他能提出这些,证明他们是真的用心去钻研了,这非常不错。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