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首页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白色年华 皇兄个个不当人 重生追美记 凡人:张铁,我有一个签到系统 一级BOSS:你结婚,我劫婚 快穿:珍爱生命,远离极品 (修真)破戒 叶罗丽:此世唯月 长女 恶魔少爷别吻我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二第26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面是先笼统地来个开场白;后面呢,佛要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分为四个方面来分别开示如来藏性。在佛法里,叫四科。四科就是四个内容,这是第一科——「五阴」。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譬如有人:这个「人」,是表真人,表真心本来面目。以清净目:这是表分别智慧。观晴明空:一般地把它说为真如。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真心本来面目空如来藏中,纤尘不立,本然清净。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其人」,仍然是指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故」呢,说为是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无缘无故地「不动目睛」。「不动」,是静止,静止是不是就是动啊?它已经有了对待法。真心本来面目中讲不动都是方便说,没有动也没有不动,它没有这种分别。这里不动就已经在动,动了一念业相。所以不动是业相无明。瞪以发劳:「瞪以发劳」,就是形成一个念。「瞪」,是业相,不动也是业相,不动就是瞪,这两个是讲一个法。「发劳」,这个「劳」是转相,是第二念。

则于虚空:这里的「虚空」已经与前面的业相,将我们的真空(晴明空)浑浊为晦昧之空(虚空)。别见狂华:这就在无明不觉有三细里出现了那个相分,在根本无明之初这个相分属于胜义色法。我们现在肉眼能看到的地、水、火、风属于浮尘;在胜义色法,一般的肉眼不可见,高层次的天眼可以见,乃至现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见。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是表枝末无明,表粗相分。「狂乱」,指十法界一切的虚妄的境界万法。「非相」,是表因缘分离,虚妄名灭。「非相」,是表灭相;「狂乱」,是表生相。所以这里说尽了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十法界一切的万法生住异灭之相,是不是都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这是解决由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显现出十法界的最基础的第一关。那么这里讲的「华」是不是讲的坚固物体啊?我们在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地、水、火、风的时候,是不是讲过都是心变出来的?是不是解决了一切的「狂乱非相」啊?就在这里,用心观照。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下一步是进一步解释色阴是怎么来的。为了证明是心变出来的,他说明这个狂华不是从空来,不是从眼睛出。

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想想看,如果空能够生出华来,还叫不叫虚空了?空有出入就不能叫虚空。虚空是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这是表万法由我们的心所变现,而不是由我们心所生出来。如阿难体,不容阿难:就像阿难的身体一样,能不能容一个阿难进到里面来啊?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从眼睛出来,眼睛是不是能见啊?当合有见: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若有见者:假设有见的话。去既华空:去的时候看到「华空」,就是这个天华当空。旋合见眼:「旋」,就是进入到眼睛里,那华应该不应该见到眼睛呐?你知道不知道它能见到你眼睛呐?不知道。如果那华能见到你眼睛的话,华成了什么东西了?

若无见者:如果它不能见的话。出既翳空:那么出去的时候华既无见,云何见华?云何见空?「翳空」,就是看不到空。「翳」,是眼睛有毛病。旋当翳眼:回来的时候,眼睛里你就看不到了。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那反过来看,这按照逻辑推理应该是翳眼睛,可是逻辑推理跟事实不一样。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我们这个眼睛明明白白就是清明眼,所以否定了上面这种逻辑推理。那么这个华既不是从空来,又不是从眼睛出,可是它确确实实出现了。所以我们应该不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啊?在世间法在第二义谛里找不到它的娘家,那是不是就必然回到第一义谛里去啊?是不是就是由我们心现出来的?

是故当知:这是第二个当知,比第一个当知更厉害。第一个当知是从比喻上,色阴是这么比方的;第二个当知,你就是要明心见性。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只茶杯是不是虚妄的?怎么虚妄呢?茶杯分解为地、水、火、风这四大,这四大又是心变出来的。虽然是虚妄,它绝对不是没有,它是种妙有。

「本非因缘」,我们不是讲万物皆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合成的吗?从这个发展是不是讲因缘法呀?怎么非因缘呢?那么地、水、火、风是怎么来的?心变出来的。我们心力大的话,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个茶杯啊?需要不需要和合啊?它一念就可以变出来。我们这里和合了,带有点机械性的拼凑、制造;但是讲非因缘,离开了因缘法行不行啊?不行,还要非不因缘。不依靠因缘它能不能形成?不能。本非因缘,非不因缘。

「非自然性」,在别教里的自性就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空如来藏中自然性,你不能讲它是自然性,但是你能不能讲它不是自然性呐?它当下是不是还是那个念呐?所以我们这里要注意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性非不自然性,也就是即因缘即自然。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样就圆满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不是自己跟自己捉迷藏啊?都是自己在变现。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受阴呢,是我们身根的第一念,叫直觉。手这么一搓,是不是就感受到或者冷,或者热,或者很平滑,或者很粗糙?这都是身根第一念直觉。

譬如有人:就比喻为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性。手足宴安:这是表我们自在解脱、如如不动的时候。百骸调适:跟「手足宴安」是表同一个意思。忽如忘生,性无违顺:这种状态一般可以从根本无明——生相无明和枝末无明这两个角度加以观照。我们就是在这个枝末无明打妄想的时候,有没有离开过生相无明啊?没有。所以我们在抓住当下的时候一般地都可以从根本无明开始观照起。

那么在这个实际的情况之下,这个人已经有了肉团身了,他已经进入了三细无明、六粗无明,从无明来讲已经很圆满;但是从这个比喻上面来看,要追溯到根本无明。所以如果从枝末无明来讲,这个「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一般在修证过程中把它说为是已经达到了舍受这种境界。舍受的人他没有苦乐的感觉。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妄生涩滑、冷热」,是各种各样的感受、各种各样的苦报或者福报。「涩」,是指在三恶道中众生的那种苦受;「滑」,是比喻在人道、天道的那种快乐的感受;「冷」,是指小乘人修行人那种枯燥无味的感受,也叫枯受;「热」,是指菩萨道的人虽然修得很苦,但是他也感到很高兴。各种各样的受,全靠我们怎样用心。

比如一个人已经看破了红尘,已经明白了吃苦就是消业,就是解脱;已经明白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们自己,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这个时候问问自己,面对灾难的时候,你的心态怎么样?比如说马上地震就要来临,你害怕不害怕?比如说把你投到监牢里,你自在不自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检验我们受阴破得怎么样。人家给你瞪一下眼睛,甩你一个耳巴子,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你是什么感受?我们可以瞒得住别人,但是一定瞒不住自己。如果在这方面欠缺,你就要用功,你继续观照对如来藏的道理观照得怎么样。真正解除了受阴,当下也就解除了想阴。圆顿大法是圆融的。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不从空来」,这个感受不是自然的,也就是说没有因缘和合,我们自性里的那种感受它不会跑出来让你来感受;没有我们的种种的造业,没有这个缘分它不会跑出来,它是随缘显现出来。「不从掌出」,自性里没有那个东西,你手掌再摸一摸,它有没有啊?自性里如果没有苦乐种种的感受,你造种种业有没有苦乐的感受啊?它一定是自性里本来就存在。

所以佛在这个破除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往往司空见惯——不从空来,不从自来,不从哪里来。实际上讲到根本的就两句话:第一,本来就有,你造业也有,不造业它也有;第二个,虽然本来就有,你不造业它也不能现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心应手。

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我们整个人的身体都包在虚空之中,难道空还会只选择触你的掌,而不触你的头顶?要触的话,他是连头顶都得触一下。就像风一样,绝对不会只吹你的手掌,而不吹你的脑袋,是不是?这个道理很明白,这就是在讲这个受阴怎么样而来。不应虚空选择来触:如果虚空选择来触还能叫虚空吗?虚空就变成有情了。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如果从掌出来的话,还需要你两个掌合起来吗?那就不用触,他就有一种感受了嘛。如果两个手不触,能不能感觉到?不能。我们不是用这个触掌来破受阴吗?比如我们眼睛看了这个电灯产生刺激的感受,这个刺激是从哪来的呢?如果是灯的话,为什么只刺激眼睛,不刺激耳朵?如果是眼睛来的话,为什么眼睛没有看灯的时候,就没有这个刺激?所以我们学佛要学活,佛依法而讲,我们就依样画葫芦,你就能把它画好。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这个法讲得太细了,那么这个感受也是涩、滑、冷、热之感受,如果你讲这个感觉是从掌出来的,那合的时候知道,离开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回到掌里来啊?那再搓手的时候就又出来了,离开的时候就又没有了,没有了到哪里去啦?明明从掌里出来的嘛,是自己掌里的东西。那么「离则触入」,入到哪里呢?从手到手腕,这个应该是告诉你,从手腕到手臂到骨髓,你应该知道有个东西进去啊?这个「踪迹」,就是自己感觉有一种动,像气压一样的动。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搓了以后有没有这个感觉?没有。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如果这样讲的话,一定有个触从手掌出来再进去,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觉性,它专门知道这个触,知道有个东西在身上来来往往。如果是这样的话,何必还要等到两手掌合起来才叫触呢?这是佛讲的话,讲得很客气,也非常实在。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要打破《楞严经》是天书这个神话?《楞严经》就是我们的心法,就是讲的我们本身周边的事情与生活中密切相关一切的环境,有什么听不懂?所以佛感到众生可怜,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并不复杂,只是由于我们贪、嗔、痴,而让我们应该明白的东西不去搞明白。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明心见性之说。那最后多加一句,「是故当知,受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破除了受阴的话呢,也就等于破除了见浊。见浊,就是我们对当人当下以及对这个周边环境,在认知上发生了根本的颠倒。所以当你生烦恼的时候,就说明你这个受阴还没有破,你还有喜怒哀乐那种感受。我们在看到别人受痛苦、别人在迷惑颠倒的时候,我们也会生烦恼,甚至生嗔恨心,但是这种烦恼心、嗔恨心有功德,因为他那种烦恼心不是为自己。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谈说酢梅,口中水出:现在谈到、想到酢梅,你们嘴里是不是口水生出来了?佛智慧无比,常常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教化我们。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思」,是回想,如果没有蹋过悬崖的人,能不能想起来啊?往往在登高时,腿是不是有点软呢?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以此来比喻说明这个想阴是怎么形成的。《楞严经》里把想阴说成是融通妄想。怎么融通呢?心里就通过头脑中的回忆,是不是这个意根对法尘啊?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思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应该是「如是酢想」。「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果从梅生的话,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啊?也不是通过我们嘴巴讲了,心里有了感觉以后才有酢说。如果说从口生的话,那谈不到酢、谈不到梅。如果我们谈的是泥巴瓦块、谈的是臭狗屎,你有没有口水啊?没有。

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口闻、待耳」,就属于我们想阴生了烦恼以后,是一种心态反应,耳朵里也不会生出口水来。有的人说脑袋里想,那脑袋里也生不出口水;我心里想,心里也生不出口水来。不是直接从相关的那些东西而有这些反应,是哪里想哪里就有。

思踏悬崖,与说相类:心里想到踩在悬崖峭壁上的时候,这种感受与这个「说」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把这个「说」一定要理解为「想」。你听到人家说了以后,是不是变成你的心里在想啊?不能把它变成语言,你要把这个弯转过来,否则就不叫想阴——就叫口阴、舌阴、耳阴。没有这些阴,口阴、耳阴应该归结到受阴,而不是想阴。有了受阴以后,我们才会产生想阴。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每一段佛都来一个画龙点睛。那些方便法的修证法门一般地在判定破除想阴的时候,它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如果说这个人不打妄想,连梦都不做了,他以这种标准来供我们参考。那么对于圆顿大法的教法一般不在这方面强调。

一个人面对一切的周边环境的时候,心很简单,他想不起事情来。有事情来找他的时候,他马上就能提起观照。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他想生嗔恨心生不了,想生烦恼都生不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这就是证道位的功德,你想阴已经破除了,已经变成了妙观察智。想阴与烦恼浊相对应,你没有办法生烦恼了,你破除了烦恼浊。而且这种解脱不是刻意地追求,只要我们对一心三藏的道理观照得非常深刻,你不知不觉地已经解脱了,你想生烦恼你生不了,这是真的。这就是妙法呀!所以能够对一心三藏的道理观照得非常深刻的人,会充满着大慈悲心,充满着光明的心,就是在烦恼即菩提。他视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儿女、至亲骨肉,视一切众生都是自己。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阴就是第七识。譬如暴流:「暴流」,就是在发洪水的时候山上的水往下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后面能不能跑到前面去啊?虽然很猛、很乱、很狂,但它是一切都在有序地操作。这就是比喻因缘果报的流程有一个计划。但是它跟世间法一样,有的计划它赶不上变化。那我们在这一生中乃至在临死前那一段时间里,往往能改变整个的流程,就看你这个时候能不能抓住当下?能不能遇到善缘?所以《法华经》《楞严经》是救命的宝啊!你明白这个道理,一念就可以把无量劫以来的六道轮回的计划推翻。当然即使推翻了,那个债要不要还呢?要还,那还债就变成了菩萨与众生结法缘,你来教化他。为什么用「暴流」来比喻呢?因为我们这个行阴思维的速度非常非常快。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是流性:这是讲的「流性」,流性跟水性不一样,水性就是水性,很平和的在那里,流性就带有动作、造作,它流的速度有多快?佛讲了,它一念就有1280万亿亿次的生住异灭。这么快!我们平时如果一个人眼睛眨一眨就想一个主意,人家就讲这是个机灵鬼。以此就想一想,我们的心力多么不可思议啊!我们现在却把心浪费在这六种意识心上,是不是在这磨洋工啊?我们一念之间可以创造一个大千世界。

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不因空生」,这个行阴的现前,不是自然而然就现前。我们不起心动念,它能不能现前啊?叫「不因空生」,不是自然而有。「不因水有」,水流是不是一种因缘和合啊?它也不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本性中没有这种飞快的流性,你这个水再怎么样,它能不能产生暴流啊?不能的。「亦非水性」,水性是平和的,它没有流性。如果我们在这里不打妄想的话,我们会不会受行阴的那种造化啊?「非离空水」,实际这里还是在重复那个非自然、非因缘,没有水、没有这种缘,那行阴能不能显现出来啊?

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这个流性不是自然而有。如果是虚空能生暴流的话,那完蛋了,我们大家都是大难临头。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水是静性,暴流是流性,如果因水有的话,是不是形成了能所的关系啊?因水而有就是能所。我们能看的是这个眼睛,所看的是不是灯啊?眼睛跟灯同时存在。那现在因为水性而有流性,是不是两个东西应该存在啊?「有所有相」,「有」,是水性,是能有,它能产生流性;「所有」,是暴流的流性,是不是两个东西在这里?「今应现在」,应该现在明明白白地现在眼前。那么当水变成暴流的时候,你能不能把它分成不动和动这两种情况?不能,这是打比喻。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那么现在从第二个角度来讲。如果这个暴流就是水流的话,那么当这个暴流流尽了以后,还应该有没有水了?是不是应该就没有了?可是暴流尽了,那个水它消失了没有?它还在啊。

所以这段比喻,如果第七识就是第八识的话,那么阿罗汉破除了第七识证得了四果罗汉,他是不是应该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啊?可是他还没有明心见性啊!他识阴第八识还没有破除。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水不动的时候,是不是第八识好像不动?其实属于打比方,不能全部当真。其实第八识来讲呢,比这个第七识速度还要快,还要微细,简直是不可思议。正因为它太快太细,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动,光速比飞机是不是快无量倍?你能不能看到太阳光在飞?看不到,因为它太快了。你看到太阳光是不是很静止?

行阴不是由识阴变出来的,也不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直接变出来的。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是个行阴,但是你如果不造业,它就不能显现出妙用。那么如果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不是个行阴,你再怎么造业,它能不能显现出行阴的妙用啊?还是归根到一句话,成佛成菩萨、做鬼做畜生,不从修得,为什么?我本来是佛,我本来是鬼,我本来是畜生,不从修得;但是呢,不修也不得。如果你不造佛业就不能成佛,不造鬼业就不能做鬼。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离开了空,离开了水,行不行啊?不行。非空、非水,因为它是本来就有,是自然,是自性。「若离空水」,就是自性。你不要忘记了,它还能随缘呢。如果不能随缘的话,它是不是我啊?它妙不妙啊?所以「若离空水」,离开了空和水,暴流也不能形成。离开了十法界生住异灭种种的现象,我们也不能成佛,也不能做天,也不能做鬼,无从谈起。所以心法不可思议,妙不可言。

所以「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不是我们经常讲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离开了心什么也没有。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佛开示识阴的问题。识阴也叫阿赖耶识,也叫含藏识,也叫心田,也叫种子仓库,它是真妄和合之心。

六根所共同的依靠就是我们的见分、见相,也就是第七识,有些人因此把第七识就解释为意根(即意根之性,也是前面五根之性),这样也可以,看怎么讲法。如果把六根作为内六尘来讲,那么意根就是指我们的一个心脏,它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平等的,都是尘法。

那么这个第七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他是一个小本位,每个人都有一个第七识,所有人的第七识、所有的天人鬼畜,包括泥巴瓦块的第七识,都是共一个第八识。第八识只有一个,由第八识而变现出十法界无量的万法。所以我们把原始的那个真心说为第九识。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识阴的基本特点。阿罗汉破除了行阴以后进入破除识阴的过程,笼统地讲,就是要破除这个生、住、异、灭四相无明。具体地分讲,他要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当我们破除第一分灭相无明的时候,你就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下面我们来看这段经文。

譬如有人,取频伽瓶:这个人就是指我们当下这个人这个本位,既可以是凡夫,也可以说是菩萨修证。「频伽瓶」可以比喻为我们这个业报身。在印度有一种瓶子叫频伽瓶,有两个口,是专门用来插花的,放在供台上的一种比较精致的花瓶。塞其两孔:这两个孔在这里比喻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满中擎空:就是瓶子里装满了虚空。所以在这段经文里比喻我们从此开始迷惑颠倒,自私其小。那个频伽瓶外面是不是大虚空?频伽瓶里面的是不是小虚空?小虚空跟大虚空是一个空还是两个空?这就要靠智慧。

比如我这里有一个茶杯瓶,一个孔,这个茶杯里的空跟外面的这个虚空能不能分开?当下是不是一个空?即使把它盖起来是不是还是一个空啊?这个茶杯盖本身是不是空?我把这个墙上挖一个洞,我没有挖之前,这里是不是就是洞啊?是的。我肉团身在这里占了个空位,有没有把这里的空挤到旁边去了?我走到哪里是不是都是一个空啊?所以「塞其两孔」,从此有了人我执、法我执。怎么叫人我执?这里面就是我。怎么法我执啊?外面就是你。

再以大海的水为例:整个海里的水是不是一个本体啊?这个小瓶子、那个小罐子把水灌满了以后,盖子一盖,这是玻璃瓶里的,那是什么什么瓶里的,是不是执着起来了?讲是讲盖盖子,那个盖子需要盖吗?那个盖子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法我执和人我执这两个盖子。所以当我们知道了来龙,是不是就懂得了去脉?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当下就解脱。

所以这个「满中擎空」,怎么「满中」呢?虽然他证到个频伽瓶,它这个空还自私其小,但是整个虚空是不是还是它啊?这个佛心,在佛在菩萨有没有增加一丝一毫?在凡夫有没有减少一丝一毫?大家都是「满中擎空」,只在于你的心怎么认识问题。

千里远行:凡夫千里远行就是在六道里轮回,「千里」是表无量里,无始以来都在轮回。这一生做人,那一生做鬼,讲是讲六道,实际上是无量道。就是一个人道,对无量的道——穷人、富人、贵人、贱人、黑人、白人,各人的智慧财富是不是有无量的等级啊?一个等级就是一个国。

修行人这个「千里远行」,可以理解为阿罗汉的四圣谛、辟支佛的十二因缘、《大方广佛华严经》别教菩萨的无量法门、《妙法莲华经》的一心三藏、四十二分分真即佛、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六十个圣位等等这无量个修行法门,修行次第。所以这个「千里远行」,十法界森罗万象、生住异灭都叫「千里远行」,都是我们的心在动,心在起妙用。

用饷他国:「用饷」,作为支用。过去军队发工资叫发饷。「他国」,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对凡夫来讲就是六道轮回,作为一个用具一样用饷于六道,说明自己被动地随业轮转、酬业,不自在地受自己所造的种种善恶之业的果。那么既然「用饷他国」,他要不要把这个两个瓶口揭开呀?这是讲修行人是不是要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把两个孔打开,就好像把这个空拿出来供养一样。是不是用自己的自性、智慧来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所以开了以后,「他国」是不是就是到了佛土,了生脱死了?在这里我们要作这样的比方,这样的观照。

所以这里的「用饷他国」,对于修行人来讲,他已经明白了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第九识,对于我们整个的本来面目清楚明白了,这个时候「用饷他国」。瓶子一开的时候,哎呀,原来十法界就是一个东西啊!就是一个阿赖耶识啊!他已经证到了佛国。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是虚空」,开孔之后,修行人已经得到了智慧,知道了识阴的法理法义。「非彼方来」,他这里执着的阿赖耶识就是虚空,但是虚空没有出现之前,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念,就是真空,但真空不空。所以它这个时候就在分析现在这个虚空就是阿赖耶识,从哪里来的?「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彼方」,比喻为真空,比喻为佛土;「此方」,可以说为我们自己的执着。也就是真心与妄心的问题。佛圣、凡夫是一个本体,有没有彼此啊?此方当下是不是彼方啊?

所以「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就是要我们赶快从梦中醒来。只有从听《法华经》《楞严经》直接明心见性。「非彼方来」,佛性不是佛从他那里给我的,是不是我自己本有的?「非此方入」,也就是我们成佛不从修得,那不修能不能得啊?在我没有起心动念之前,我有没有这个阿赖耶识?有没有这个第七识?虽然有,没有起心动念,它能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所以在这里也就是讲,「非彼方来」就是非自然,「非此方入」就是非因缘,要这样来观照。还可以这样解释:成佛了,既不是佛的心到了我心里来了,也不是我的心跑到佛的心里去了。我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我心。

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我们想象这个瓶子里灌了虚空了,如果我带着瓶子从南京过来,那大家打个电话问问南京的朋友,看那里有没有少一瓶虚空?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如果这个虚空是北京的虚空,(在这里有一个字要改一下,「应见空出」应改为「应见空入」,)因为瓶子里真空,真空里面什么也没有啊,你把它一开的话,虚空是不是进来了?其实我们瓶子从这里拿到那里,是不是一个整体的空呢?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现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就是阿赖耶识?无非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表无量的心法,相分就是表无量的色法。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心色二法啊?识阴怎么虚妄的呢?我们在没有变现之前是一个无形无相的灵体,什么也没有,然后一下变出来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天人鬼畜,就像手掌一样,那么这个东西是生出来的吗?它当下是不是拳头啊?所以这个手掌是不是虚妄啊?你能叫手掌吗?能叫锤子吗?能叫剪子吗?这些东西当下都是拳头,而且这个锤子当下就是这个剪子。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东西啊?可是我们却把它当真了,这是不是叫虚妄啊?

「本非因缘」,如果没有这个拳头,有没有这个手掌啊?「非自然性」,那我现在既然已经形成了锤子、剪子、扫把等等,你不能讲它不是因缘。所以这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是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因缘就是自然,非自然就是因缘。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可以显现自然,显现因缘。

这个识阴在五蕴里是属于什么妄想啊?叫颠倒妄想。怎么颠倒妄想呢?明明所有的万法都是一个念,自从有了识阴以后,真心跟妄心自己对立起来了。所以一切的颠倒是不是从识阴开始的?后来有了见分、相分,从此整个十法界被我们的无明妄想所浑浊、搅乱。明白一心三藏,在见道位就已经破除了识阴,就看你悟的程度深浅。最低保障线不落三恶道,最高保障上不封顶,一直到等觉菩萨。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无限群芳谱 限制级末日症候 都市极乐后后宫 林岚秦小雅 网游之奴役众神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莽荒纪 大帝姬 武侠之气运掠夺 灵域 我的美女董事长 斗罗世界的巫师 玄幻都市之超神小学生 锦绣医妃之庶女凰途 地狱电影院 鸿天神尊 异界艳修 北朝帝业 穿成反派世子爷的亲妹妹 
经典收藏逆青春 网游之血御天策 渡仙玄记 三只手 桃运特工俏佳人 灵蛇转世镇百怪 我在香江当陀枪师妹 重生逃命,竟敲开京圈太子的房门 青梅竹马但嘴硬 走绿茶的路,让她无路可走 海贼:我两面宿傩,乱杀 海贼:符咒恶魔面具?我全都要! 快穿了解一下只在女尊世界做任务 凤凰谋之吸血凰后 黑神话:吾为天命狼 斗罗:重生瑞兽麒麟,多子多福 穿越八零:糙汉厂长把我举高高 修仙之鸿蒙炼神决 身体互换,我替无能太子站稳朝堂 仙君追逃妻到蓝星挖自己墙脚 
最近更新田妹重生:改写命运之章 踏天之路! 叶谨:我的黑客能力震全球 穿书狐狸精,奈何剑尊他强夺 快穿之炮灰逆袭上位 灯姐依旧很能打 盗墓:你们真的不是npc吗? 火影,开局不死不灭我要收购忍界 炮灰不走剧情,主角死活随便 话说王爷不好当啊 恶魔霸总强宠,爱你就要狠狠虐 校园怪谈之惊魂异事集 灵根隐者 浊修 惹清徐 五行迷途 宫女又茶又媚,一路内卷做娘娘 天上掉下一个小神仙 我在无限副本中崩剧情 回国后,我成了豪门万人迷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