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居里 曾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是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她的首次获奖是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
第二次则是单独获奖,以表彰她发现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非凡元素的特性。
她的传奇在于,不仅开创了新的科学领域,更以一己之力定义了它。
莱纳斯·鲍林曾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鲍林是首位在不同领域(科学与和平)单独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个人。
他在化学奖方面的贡献是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复杂物质结构的研究。
而和平奖则表彰他致力于反对核武器大气层试验的运动。
他的成就展现了顶尖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关怀。
约翰·巴丁则曾分别获得1956年 和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是唯一一位在同一领域(物理学)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第一次是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晶体管效应的发现。
第二次是因超导的bcS理论。
他的经历证明,在同一个广阔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内,持续做出奠基性贡献是可能的。
弗雷德里克·桑格曾分别获得1958年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学奖。
桑格两次获奖均在化学领域。
第一次是确定了胰岛素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第二次是他在核酸dNA序列测定方面的基础性贡献(桑格测序法)。
他的工作跨越了生物化学的不同时代,每一次都革命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工具。
分析这四位传奇人物的经历,可以梳理出诺贝尔委员会在考量“第二次获奖”时,一些不成文但极其严格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即第二次获奖的贡献,必须与第一次在科学上是完全独立且具有同等级别的划时代意义。
它不能是第一次获奖成果的简单延伸或应用。
例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定律与发现并分离新元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里程碑。
桑格测定蛋白质结构与发展dNA测序方法,是解决了两个不同层面的根本性技术难题。
这是一个关键因素。
四位双重得主中,有三位实现了领域的跨越。
即使是巴丁,其两次获奖的成果也属于物理学中差异巨大的子领域。
这表明,委员会更倾向于奖励在一个全新方向上做出的、不依赖于此前荣誉的开创性工作。
如果陆时羡的枢纽蛋白理论被视为完全独立于他2018年获奖的植物天然抗病毒免疫机制,那么这将是一个极强的加分项。
另外,两次获奖之间通常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
这期间,第二次获奖的成果需要经历科学界的严格检验,并被证明其产生了深远、持久且广泛的影响。
枢纽蛋白理论虽然震撼,但其从提出到被世界完全认可,仍需时间的沉淀。
诺贝尔委员会非常谨慎,避免给人留下“因为某人已经很有名,所以再次颁奖”的印象。
他们极力确保奖项是基于具体的、可清晰界定的科学突破,而非对个人科学生涯的终身成就奖。
因此,第二次提名的成果必须足够强大,能够独立“撑起”一座诺贝尔奖。
基于以上规则,科学评论界对陆时羡的可能性进行了理性分析:
枢纽蛋白理论在概念、方法和应用层面,与他2018年因植物天然抗病毒免疫机制获奖的成果截然不同,满足了“独立性”这一核心要求。
该理论被普遍认为是“范式转移”级的成果,其影响力已迅速波及整个细胞生物学乃至医学研究,具备诺奖级别的分量。
在bdp协议的推动下,该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广泛的国际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影响力的确认过程。
虽然理论是全新的,但诺贝尔奖项分类细致。
枢纽蛋白理论很可能仍被归入“化学奖”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范畴,这与他的第一个奖项(化学奖)属于同一大门类。这在历史上没有先例。
委员会是否会打破惯例,在同一大门类下为同一个人颁发两次奖项,将是最大的悬念。
而且现在距离他第一次获奖时间尚短,委员会可能会认为需要更多时间来观察该理论的长期影响力。
在全球媒体的热议中,共识正在形成。
从科学贡献的绝对价值来看,陆时羡的枢纽蛋白理论完全具备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的资格。
他所面临的,并非贡献本身的分量问题,而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中那些微妙、严格且从未明言的规则与先例的挑战。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当一个人的名字被置于与居里夫人、鲍林、巴丁和桑格同等的历史天平上进行衡量时,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份无上的荣耀。
只不过,华国网友山呼海啸般的热情,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给陆时羡带来前所未有的国民关注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渗入他原本宁静的科研生活。
最直接的困扰来自于物理空间的“失守”。
繁缕研究院,这个曾经相对隐秘的科研圣地,如今几乎成了南江的必游“打卡点”。
研究院外的道路上,时常有热情的民众和举着手机的主播徘徊,希望能偶遇陆时羡,甚至有人动用无人机试图拍摄研究院内部的景象,严重触犯了安保和保密条例。
陆时羡不得不因此调整了通勤路线和时间,他惯常散步思考的湖畔小径,也因容易被围堵而被迫放弃。
更让他感到无奈的是信息空间的过度曝光。
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哪怕是礼节性地出席一个无关紧要的会议,穿着、神态、甚至随口的一句话,都会被媒体和网友放在显微镜下解读,衍生出无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