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武陵年少时

首页 >> 三国之献帝崛起 >> 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男儿行 庶女有毒 我在大唐有块田 北朝帝业 无敌天下 帝国霸主 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奋斗在红楼 日月风华 帝国吃相 
三国之献帝崛起 武陵年少时 -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 - 三国之献帝崛起txt下载 - 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33章 迥然际遇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整像为兵,能守义执节,子弟宜有差异。”————————【三国志·魏志】

酒酣饭毕,众人娱乐过后,周瑜既没有回城复命,也没有居于别处,而是光明正大的继续留在孙策军帐,与孙策抵足而眠,就像许多年前,他们住在道南大宅里一样。

孙策与周瑜二人并排躺在床铺上,军中的床铺本就不大,此时躺了两人更显得拥挤,可彼此谁都没有不自在的扭动肩膀,仿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夜风微凉,外面细雪还在轻轻缓缓的下着,两人的酒醒了大半,各自望着空空的帐顶,各自想着心事。

“公瑾。”孙策的语气很轻,仿佛怕把帐顶的积雪惊落:“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吕布非死不可?是曹操不能容他么?”

他刚才听周瑜说了很多事情,将他局限在江东一隅的狭窄视野立时打开一方天地,他明白了关西士人是怎样从式微到蛰伏、关东士人内部又是怎样分化成不同的团体、更还有那些刘氏宗亲、外戚、皇帝的亲信。每个人每个势力之间不是纯粹的泾渭分明、立场坚定,而是相互媾和、彼此置换,正如不同的鱼群混养在一个潭里,有捕食、竞争也有合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周瑜跟他说这些事仅仅只是让孙策对未来心里有底,而孙策也只当趣事去听了,其中不乏有些不了解、或是感兴趣的地方,他才会想刚才那样发问。

“高顺、张辽皆是吕奉先旧部,如今彼等无不手绾兵权,深荷圣宠。”周瑜下意识的伸手摸向腰间赤瑾,神色淡淡的说道:“吕奉先若是尚存于世,投效朝廷。那高顺、张辽等人将何以自处?天子又会怎么想?以后还会放心的去用他们么?更遑论顺着秦谊与王凌这一边,再联系上并州、南阳那些人——王司徒以同乡情谊笼络吕奉先,谋划诛董,殷鉴在前,谁放得下心?”

孙策眉头一扬:“说来说去,吕布因乡情私谊杀大臣,都是他的不对了?”

“这就是他的可怜之处。”周瑜不知在想什么,语气突然一顿。

孙策沉默了好一会,他思及吕布也算一介英豪,却辗转东西之间,像条丧家之犬被人撵来撵去。说起来,他更应该感谢身边的周瑜,如果不是对方最后拉了他一把,袁术败亡后,徐晃就要下江东了,他不禁脱口道:“幸好,幸好。”

“幸好什么?”周瑜在床榻上动了动身子,只觉得眼皮越来越沉,语气也冷淡的未加修饰:“你以为你当时比吕布的处境要好?”

说完他便睡了,等到第二天孙策一觉醒来,身边就不见了周瑜的人影,他忙出去寻,却听吕范说:“周郎一早就入城去了,走之前还说有什么事情等过几天再解决。”

孙策无法,只好按捺住性子继续等候,当天下午甘宁与黄祖、蔡瑁等人便接连抵达寿春,他们麾下带的兵马也不算多,但因为甘宁是朝廷将领的关系,受到的待遇与他们的有些微的差别,才来没多久就被徐晃传唤一遍了。

徐晃终于将袁术麾下的降卒整编完毕,将要抽出空来见他了,这一次来接他入城的不是周瑜也不是旁人,而是孙策等人的熟人刘晔:“孙将军许久不见,愈是英豪了。”

“子扬。”孙策热情的与刘晔并辔入城,说道:“我没想到丹阳一别,你我会这么快再见。”

“时运无常,安知今昔。”刘晔淡淡的笑道:“这几日事多,没能一见故人,实在是我的不是。本来今日是该有旁人邀将军入城,但我想着将军是反正首功,又是故人。我不日即将北上,相见时短,不妨今日见上一面,以慰情谊。”

孙策好像从对方的话里捕捉到了什么,追问道:“北上?这么急?”

他一番问话里有多重的意思,刘晔笑了一声,简单的答道:“刚得的诏令,不得不趋奉入觐。”

孙策心里立时转过几个念头,听到这个消息,他其实是高兴的,刘晔被调至河北御前,无论做什么都不再有机会涉及淮南的事情,这对于他们是极好的机会。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刘晔北上,淮南将会有不少力量被抽调北上,这说明河北的战事或许到了新的一个阶段。

刘晔似乎专只为跟他透露这一件事,之后无论孙策再怎么问,刘晔都不肯明确答复他了。孙策暗自叹息一声,他也不是笨人,知道刘晔是特意选这件事回报他们二人之间相处过的感情,今后就再无瓜葛了。

议事的地方是扬州刺史的官署,本来张绣、许定等将都嫌官署狭小,力请徐晃移居袁术为自己新建的府邸中办事,结果被徐晃拒绝,理由是袁术府邸门前的那双阙不是人臣能随意进出的,哪怕是拆了也不行,里面仍有不少违制的地方。孙策曾不止一次进出过袁术的府邸,却很少道刺史官署来,此时甫一入内,发现其中的确是屋舍狭小,远不如袁术府邸大气。

官署内早已聚集了一批人,除了刘艾、张绣、李通等徐晃麾下人马以外,另一边还分列着远道而来的甘宁、蔡瑁、黄祖等人。其中甘宁站在首列,见孙策昂扬而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徐晃叫他们聚集在一起好像只是为了各自见个面,绝口不提裁军的事情,他充分肯定了甘宁等外军千里迢迢赶来助战的辛苦,又赞赏了孙策立志反正的忠心,黄祖等人也奉承徐晃用兵有方,一群人彼此说来说去,氛围特别融洽。徐晃好似单只为了搞好诸将关系、也是为了局势稳定,在席上特意点道:“此间大战已毕,诸公是拨军回返、还是另有调令,都不是我能做得了主的。是故在天子诏令到来以前,还望诸公约束部众,不得肆扰黔首,倘有桀骜者,休怪我不讲颜面。”

众将轰然唱喏。

汉建安三年十二月廿五。

冀州,甘陵国。

一柄长剑安静的横放在年轻人尊贵的膝上,即便经过洗刷,剑鞘上仍不可避免的留下了永久性的划痕,它本是东海产出的上等鲨皮所制,缀以珍珠碧玉,暗绣龙纹,像是一条蛇的身子。充当剑格的白玉已被磕破一角,美人老去,宝剑折锋,凡是见到这样的场景,谁都会忍不住心生叹息。

皇帝也不例外,他轻轻抽出一寸剑刃,剑光宛若月光秋水,从鞘中倾泻而出,即便剑刃上有几处缺口,也不改此剑的锋利。他叹息道:“确实是好剑,只惜铸它的良匠无名,再难觅到了。”

说着,他便将这柄伤痕累累的剑收回鞘中,随手抛给穆顺。

“淮南大胜,二袁已平其一,青州、幽州屡有进展,不日将捷报频传,兴复大功,将毕于一役,臣等谨为陛下贺。”侍中荀攸恭声说道。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皇帝面无表情的说道:“至少得等邺城、青州传来克复的消息,我军方可东进。尤其是邺城,此地在我军西面,一旦东讨南皮,邺城将成我背后之患。这个钉子一日不除,我军就一日不能放开手脚进攻南皮,而且渤海、青州还有不少袁绍部众,我军亦不便西进邺城、更不好北上拿下安平。如今卡在甘陵这个地方,倒是动弹不得了。”

“此战之关键,首在邺城。”荀攸轻声说道:“而邺城之得失,却要放眼整个冀州,不然单凭张辽等万余兵马也是巧妇难为。”

随着袁绍大败奔逃,一时间刘虞高歌猛进,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当地豪强的响应下接连收复中山、博陵、赵等郡国,就连巨鹿、安平等地长官、豪强也在殿前羽林郎鲁肃的游说下纷纷向皇帝投来请罪表。只是冀州表面上是基本归附,实际在地方上仍由那些豪强故吏所把持,这个时候皇帝只要发出一个亲和的态度,冀州惶恐的人心立时就能镇静下去。

“冀州士人,我已征辟不少,但多是抵触吏治科的制度,不肯屈身奉诏。”皇帝有些不悦的说道:“吏治科自创办至今,荐举士人概是如此,已成定例。每年策试通过的士人,无论治民理政还是处理烦剧,都是卓有政绩,远比当初但闻贤名,便径给一官的效用要好。如今怎的就没有人明白这个道理?只顾自己的体面?”

吏治科创办的因由是给那些从关东荐举、征辟来的士人们熟悉关中朝廷的种种新政,好让他们提前适应,这样授官莅任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且在吏治科教导的过程中,皇帝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施加自己的影响,并利用最后的考核来确定这些士人能否接受自己的新政,这也是一种筛选。

可是随着朝廷的威望越来越大、重新归于治下的州郡越来越多,大量的士人名士以各种方式征辟入朝,饶是有郡府将一批人策试任用,也仍是数量可观。而吏治科到底只是一个小建制,承担不了大规模的补课,王斌精力不济,出于别的因由,也迟早是不适合这个位置的。既无名士授课、又无足够威望的人坐镇,日后若是来了个名望卓着的宿儒,是还让他进去‘就读’么?

吏治科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往日就颇有微词,这次到了冀州,更是让当地士人纷纷表示抵触。长此以往,不单冀州,就连天下其他地方的人心都很难平复。

“唯。”荀攸轻轻应了一声,不偏不倚的说道:“凡被征辟者无不有名在先、收徒在前,让彼等再做他人‘弟子’,以人情度之,也不难体谅。但就如荀仆射所奏,鉴于以往有士人被荐举入朝,不识民俗、不解政务,一朝任作异地守令,如此谈何治民?本朝吏治败坏,由此已久。”

论其治理民务,新上任的尚书仆射荀彧比荀攸要更有见解,他一到尚书台,便索引披阅了五年内的文书案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朝廷的情况了然于心。不仅很快在尚书台站稳脚跟,而且还针对皇帝推行的新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与个人看法,这其中虽然有些是站在豪强世家的立场,但也不乏一些有用的建议。

其中就有对吏治科的建议。

“荀文若的奏疏我看过,当时我也说,有此奏疏,他足以坐稳中台,令内外心服。”皇帝冲两人招了招手,一起走了出来,步入殿后一侧的园子里:“那份奏疏我也一直留在身边,一旦得空便拿来阅览,只等此战告终,我再与他长谈。他奏疏里说,吏治科用意虽好,但授人太众,又似与河东郡的荐举策试并行之制重复,有叠床架屋之嫌,我倒是觉得有几分道理。”

这时为了表现皇帝真的对荀彧奏疏的重视,穆顺不出一会就从箱箧里将其翻出来,小跑着追上,在皇帝的授意下奉给贾诩等人。

贾诩认真扫了几眼,这份奏疏与其说是荀彧个人对新政的看法,倒不如说是他背后所代表的关东士人对新政的意见。这实际上是一份用意隐晦的折中方案,最大程度上照顾到了豪强世家的利益,又不至于让皇帝的心血付之东流。但以贾诩对皇帝的了解,对方是绝不会选择走这条中间路线。

庑廊上走得急,短短千言的奏疏一时也没能看完,贾诩倒也不急,从容的将奏疏传给其他人,犹自说道:“陛下曾也说过,万事万物,绝非一成不变。为政者不能因循守旧,因地、因时制宜,方是长远之策。吏治科创办之初,却有显着效用,如今时移俗易,其弊端渐露、远大于利,又何尝不能一改呢?”

然而自己推行的政策、政绩,由自己去亲手改正,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气魄,古往今来有太多改革者认为自己的政策完美无缺,从而故步自封,而很少有人不断的自我革新。

吏治科是皇帝最得意的几件政绩之一,在他心中的地位几乎不下于太学,以荀攸的想法,皇帝是很难亲手对其提出否定的。

他看着皇帝微皱的眉头,不禁想到,荀彧贸然提出这次的奏疏,会不会锋芒早露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肥水不流外人田 与你为敌 逍遥人生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重生十岁救黑爹 男欢女爱 新生代羁绊之光的旅途 快穿文影视剧 网游之修罗传说 风云九门之绮梦惊澜 欧皇?我吗?也就十连出金吧 综影视,准备好了吗?木心来也! 咸鱼一家的穿书生活 竹马他有自闭症 婚久必痒 花都太子 都市花语 游戏日常生活 剑神在此 
经典收藏满唐华彩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问棠gl 大宁第一衙内 刀笔吏 萌宠狂妃 建设科技大秦,从时空售货车开始 风花醉 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 deepseek 偷听女主吃瓜,竟躺成千古仁帝? 我对恶魔果实没有兴趣 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 逍遥侯内 红楼之补苍天 大秦:我,公子扶苏,新一代祖龙 庭院带着我来到了古代 这里有家咖啡厅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大燕风华 
最近更新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三藏还俗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大乾风云起苍穹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史上最强县令 笔架叉将军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穿越古代异界争霸 说好打猎养未亡人,你这都快登基了 
三国之献帝崛起 武陵年少时 - 三国之献帝崛起txt下载 - 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 -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