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再次北上,这一次,方向是家,也是她阔别数月的南方大学校园。窗外的风景从b大所在的北方平原的苍茫辽阔,逐渐过渡到南方丘陵的温润起伏,宁晚的心境也随之缓缓转换。
在b大的几个月,像一场高强度的精神淬火。她带回来的不仅是行李里增厚的笔记和文献,不仅是成绩单上漂亮的分数,更是一种被顶尖学府学术氛围浸润后内化于心的沉稳,以及独自在陌生领域开疆拓土后建立的自信。
回到南方熟悉的潮湿空气里,迎接她的是室友热情的拥抱和桌上预留的家乡特产。校园里的紫荆花已然盛开,一簇簇粉紫点缀在葱郁的绿叶间,与b大冬日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但宁晚知道,自己已然不同。
她很快重新投入到南方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学习中。曾经觉得艰深的课程,如今看来脉络清晰;课堂讨论时,她发言的视角和深度,让教授和同学都投来讶异而欣赏的目光。那段在b大被“碾压”又奋力“挣扎”的经历,如同给她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扩容和升级。
与江野的联系,在她归来后,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一种新的频率。他们不再需要依靠邮件来维系那种跨越山海的思维共振,但交流也并未变得频繁。偶尔,会在周末通一个简短的电话,聊一聊近况,交换一下彼此领域有趣的发现。
电话里,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视频时更添一份真实的质感。他们谈论她正在准备的毕业论文开题,谈论他实验室新接手的更具挑战性的项目,甚至也会聊起附中某个同学的近况,或者这座城市新开的书店。
语气平淡,内容日常,却流淌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熟稔与安定。那种需要刻意维持的、因距离而产生的紧张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松弛、更为落地的相互感知。
一个春意融融的周六下午,宁晚在图书馆写完论文的一个章节,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暖洋洋地洒满桌面。她忽然想起,江野的生日快要到了。
这一次,她没有像去年那样,为挑选礼物而费尽心思。
她拿出手机,点开与他的聊天界面,直接打字:
“生日快到了。今年想要什么?”
发送出去后,她继续整理刚才的笔记。不过几分钟,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的回复出乎意料的快,内容更是让她微微一愣。
“你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终稿。”
后面附了一个他常用的文件传输链接。
宁晚看着这行字,半晌,失笑。
这很江野。不要物质化的礼物,只要她阶段性的思考成果。他要确认她的航向,评估她的进展,以一种最“江野”的方式参与她的成长。
“好。”她回复,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将刚刚整理好的开题报告终稿发了过去。
他接收了文件,回复依旧简洁:
“收到。晚点看。”
对话结束。
宁晚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图书馆外的草坪上,有学生在晒太阳,有人在放风筝,充满了春日特有的生机与慵懒。
她想起b大寒冬里那束未署名的花,想起A大秋日里他实验室专注的侧影,想起附中梧桐树下无声的陪伴,想起更早之前,百日誓师时塞进她手心的、写满公式的纸条。
时光荏苒,他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了很远。
他从那个需要她仰望的星辰,变成了可以并肩讨论专业问题的同行者。
她从那个需要他递来“弹药”的女孩,成长为了能够独立规划航线的探索者。
他们之间的联结,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情感依恋,融入了彼此成长的肌理,化作了支撑对方向上攀登的、无声而坚韧的力量。
春日的暖阳透过窗棂,在书页上跳跃。
宁晚知道,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即将走向终点,前路依然充满未知——她的毕业去向,他的深造计划,以及那个始终悬在心间、关于“A大见”的最终约定。
但此刻,她的内心一片宁静。
无论未来如何展开,她知道,那个会在生日时索要她论文报告的人,会一直在那里,如同北极星,恒定地存在于她精神的星空里,指引她,也见证她。
归途的暖阳,温柔地笼罩着她。
而属于她和江野的故事,远未结束。
那更广阔天地里的序章,正等待着他们,共同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