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月幽殿殿主月幽钰

首页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重回八零:我家拆迁分了半条街 皇兄个个不当人 我把白莲花女主逼疯了 爱上野玫瑰 离婚后,所有人都开始爱她 深渊之狱 港岛大亨 学长凶猛 亮剑:我给云龙当领导 死神:我的斩魄刀是整个地府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月幽殿殿主月幽钰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全文阅读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txt下载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19章 胡杨芽绽连社群,文化节里续家魂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苏晓棠把最后一缕金线穿过挂毯时,阳台的胡杨王幼苗正顶着两片新叶,在晨风中轻轻摇晃。金线绣的是敦煌胡杨王的轮廓,与之前绣的南京胡杨枝桠在挂毯中央交汇,中间用银线绣了一道浅浅的光带,像把两地的牵挂缝在了一起。她举起挂毯对着阳光看,金线泛着暖光,银线闪着微光,连叶片上的脉络都透着细腻的心意——这是她为社区“胡杨文化节”准备的核心展品,前后绣了整整两个月,指尖的薄茧又厚了一层,却和当年给恋棠绣嫁衣时一样,满是期待。

“外婆,小胡杨又长高了!”棠棠颠颠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小小的塑料尺子,踮着脚量幼苗的高度,“你看,都有我的手掌高了!敦煌的小杨姐姐说,等它长到我腰那么高,就会开出像星星一样的花。”

苏晓棠放下挂毯,蹲下身帮棠棠把尺子摆正。幼苗的茎秆还带着嫩绿色,新叶边缘泛着淡淡的金黄,是敦煌胡杨特有的色泽,和南京胡杨的浅绿形成温柔的对比。“等文化节那天,我们把小胡杨搬到活动中心去,让大家都看看,敦煌的胡杨在南京也能长得这么好。”她摸了摸棠棠的头,目光落在阳台角落——那里堆着江亦辰整理的老物件:爷爷的旧工具箱、修过织布机的齿轮、给孩子刻刀的图纸,还有从敦煌带回的胡杨絮,都用透明盒子装着,准备在文化节上展示。

江亦辰这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一个木盒,是从老宅取来的爷爷当年的教具箱。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十几把小刻刀,刀把都是胡杨木做的,上面刻着不同的小字:“小石头”“阿杏”“恋棠”——是爷爷当年给学生和女儿刻的。“这些刻刀都磨过了,还能用。”他拿起刻着“恋棠”的那把,递给棠棠,“这是太爷爷给你妈妈刻的第一把刻刀,现在传给你,文化节那天,你用它教小朋友刻胡杨叶好不好?”

棠棠双手接过刻刀,刀把上的“恋棠”二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她轻轻贴在脸颊上,像在感受太爷爷的温度:“好!我要像太爷爷教学生那样,教小朋友轻轻刻,不能弄疼胡杨木。”

距离文化节还有一周时,社区活动中心已经热闹起来。张主任带着志愿者挂横幅,上面写着“胡杨传家韵,社群共传承”;老奶奶和几个阿姨在厨房忙碌,准备做胡杨主题的点心——用南瓜泥捏成胡杨叶的形状,裹上敦煌带回的杏干碎,取名“胡杨金叶酥”;王师傅的孙子则带着几个少年,用竹条编胡杨形状的灯笼,灯笼面贴上棠棠和社区孩子画的胡杨画,准备挂在活动中心的走廊里。

苏晓棠和江亦辰则忙着布置展区:“家风传承区”挂着那幅大挂毯,旁边摆着爷爷的支教日记、旧钢笔和刻刀;“胡杨生长区”放着南京阳台的胡杨盆栽、敦煌胡杨王幼苗,还有棠棠记录幼苗成长的照片册;“互动体验区”摆着十几张桌子,每张桌上都放着胡杨木坯、刻刀和浅绿棉布,供小朋友体验刻胡杨、绣胡杨叶。

“石爷爷说他明天就到南京,还带了敦煌的小朋友一起过来!”恋棠拿着手机走进来,屏幕上是石建国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几个敦煌孩子背着装满胡杨木刻的书包,站在敦煌胡杨王前,笑得格外灿烂,“他们还带了敦煌的胡杨絮和月牙泉的泉水,说要在文化节上和我们的胡杨幼苗‘认亲’。”

棠棠听到消息,立刻跑到互动区,把自己刻好的胡杨木坯都摆出来:“我要把最好看的木坯送给敦煌的小朋友,还要教他们绣南京的胡杨叶,让他们把南京的味道带回敦煌。”

第二天下午,石建国带着三个敦煌孩子如约而至。最小的孩子叫阿敦,才六岁,手里抱着一个胡杨木做的小摇篮,摇篮边缘刻着“南京-敦煌”的字样;大一点的女孩叫月牙,手里拿着一本手工相册,里面贴满了敦煌胡杨的照片;最大的男孩叫胡杨,是石小满的弟弟,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敦煌孩子写给南京小朋友的书信。

“这是敦煌的‘胡杨三件宝’,”石建国笑着打开袋子,“胡杨絮能做香囊,月牙泉的泉水能浇胡杨,孩子们的书信里都写着自己的胡杨故事,想和南京的小朋友交换。”

棠棠拉着阿敦的手,把他带到胡杨生长区:“你看,这是敦煌胡杨王的幼苗,我们每天用月牙泉的水浇它,它长得可快了!”阿敦睁大眼睛,轻轻摸了摸幼苗的叶子,小声说:“和我们敦煌的胡杨叶子一样软,就是颜色浅一点。”月牙则翻开相册,指着一张敦煌胡杨王的照片:“这是我们的胡杨王,有三千年了,树干上能坐下十个小朋友,秋天的时候,叶子金黄金黄的,像着火一样。”

江亦辰看着孩子们的互动,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写的“胡杨是桥,能连起不同的路”,他转身从教具箱里拿出一把新刻的胡杨木牌,递给石建国:“这是用南京胡杨木刻的,上面刻着‘两地胡杨一心’,我们一起挂在活动中心的胡杨树上,也算给两地的胡杨做个见证。”

文化节当天,社区活动中心挤满了人。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挂毯上,南京胡杨的浅绿和敦煌胡杨的金黄交相辉映,引来不少人驻足拍照。棠棠穿着苏晓棠新做的浅绿连衣裙,裙摆上绣着两地胡杨交汇的图案,站在互动区,教小朋友握刻刀的姿势:“手指要轻轻捏住刀把,像握小鸟一样,不能太用力,不然胡杨木会疼的。”

阿敦坐在棠棠旁边,学着她的样子刻木坯,虽然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他忽然抬头问棠棠:“棠棠姐姐,我们把刻好的胡杨叶挂在南京的胡杨树上,它能传到敦煌的胡杨王那里吗?”棠棠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片发光胡杨叶:“你看,这是从胡杨境带回来的叶子,能把我们的话传给胡杨王,我们把愿望刻在木坯上,它肯定能听到。”

活动中心的舞台上,石建国正拿着爷爷的支教日记,给大家讲当年的故事:“江老师当年带着一把刻刀、一本教案,在敦煌教我们认字、刻胡杨,他说‘胡杨长得慢,却能活很久,做人也要像胡杨,慢慢来,守好本心’。现在,他的孙子孙女、他的学生的学生,都在把这句话传下去……”台下的人听得入了迷,有的老人悄悄抹眼泪,有的孩子睁大眼睛,攥紧了手里的刻刀。

苏晓棠则在“家风传承区”,给大家讲挂毯的故事:“这上面绣的南京胡杨,是我们阳台那棵,长了三年;敦煌胡杨王,有三千年;中间的光带,是用爷爷当年修织布机的棉线绣的,把两地的胡杨连在一起,也把我们的家韵连在一起……”她指着挂毯上爷爷的剪影,声音有些哽咽,“我先生常说,爷爷从未离开,他就藏在这些针脚里,藏在胡杨的叶片里,看着我们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中午,大家围着长桌吃“胡杨宴”:老奶奶做的胡杨金叶酥、苏晓棠煮的绿豆汤(加了敦煌的杏干)、石建国带来的敦煌驴肉黄面,还有孩子们自己做的胡杨形状小饼干。棠棠和阿敦坐在一起,交换了刻好的木坯;月牙把相册送给恋棠,里面夹了一片敦煌胡杨王的叶子;胡杨则把书信分给社区的孩子,每封信里都夹着一小撮敦煌的胡杨絮。

下午的“胡杨认亲”环节,是文化节的高潮。江亦辰和石建国一起,把敦煌带来的胡杨絮撒在南京胡杨和胡杨王幼苗的根部,又用月牙泉的泉水浇了水;棠棠和阿敦一起,把刻着“南京-敦煌”的木牌挂在活动中心的老槐树上(暂时当作“胡杨树”);社区的居民和敦煌的客人一起,在挂毯前合影,照片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片胡杨叶——有的是刻的,有的是绣的,有的是真的,却都透着同样的温暖。

文化节快结束时,棠棠突然拉着阿敦、月牙、胡杨跑到舞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胡杨木拼图——是四个孩子一起拼的,左边是南京胡杨,右边是敦煌胡杨,中间是一家人手拉手的图案。“我们要把这个拼图送给社区,”棠棠大声说,“还要告诉所有小朋友,不管是南京的胡杨,还是敦煌的胡杨,都是一家人,我们的故事也要一起讲下去!”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张主任走上台,接过拼图,笑着说:“这个拼图要挂在社区活动中心的最显眼处,让大家每次来都能看到——胡杨无界,家韵无疆,我们的社区,就是一个大胡杨林,每个人都是一片胡杨叶,一起守护这份温暖的传承。”

傍晚,送石建国和敦煌孩子去车站时,棠棠抱着阿敦送的小摇篮,眼圈红红的:“阿敦弟弟,你要记得给胡杨王浇水,我会给小胡杨写日记,把它的成长告诉你。”阿敦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胡杨籽:“这是胡杨王的籽,你种在南京的阳台,等它发芽,我们就视频,看谁的胡杨长得快。”

车子开动时,敦煌的孩子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挥着手里的胡杨叶,大喊:“棠棠姐姐,明年我们还来!带你们去看敦煌的胡杨花!”棠棠追着车子跑了几步,直到车子看不见,才抱着小摇篮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小声说:“外婆,我好想让小胡杨快点长大,这样就能带着它去敦煌看胡杨王了。”

苏晓棠蹲下身,轻轻擦去棠棠脸上的眼泪,指着天边的晚霞:“你看,晚霞像不像敦煌的胡杨叶?不管离多远,我们和敦煌的胡杨、和敦煌的朋友,都看着同一片天,想着同一件事,这就是传承呀——不用天天见面,只要心里记着,就永远在一起。”

回到家,江亦辰把文化节上的照片整理出来,贴在客厅的“家风墙”上:有挂毯前的合影、有孩子们刻木坯的场景、有胡杨认亲的画面,最显眼的是那张四个孩子举着拼图的照片,旁边贴着阿敦送的小摇篮和胡杨籽。“以后每年,我们都办一次小的胡杨文化节,”江亦辰笑着说,“让棠棠把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让南京和敦煌的胡杨,一直连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棠棠真的开始写“胡杨日记”,每天记录小胡杨的成长:“6月10日,小胡杨又长了一片新叶,我给它浇了月牙泉的水,它好像在对我笑”“6月15日,敦煌的阿敦弟弟视频,他的胡杨籽也发芽了,比我的小胡杨矮一点”“6月20日,我教邻居家的小宇刻胡杨叶,他刻坏了两块木坯,我像太爷爷当年那样,告诉他慢慢来,不要急”。

苏晓棠则把文化节上大家绣的胡杨叶棉布,拼成了一个小小的挂毯,挂在棠棠的房间里,上面绣着每个孩子的名字和一句小小的愿望——棠棠的是“胡杨长大,去看敦煌”,阿敦的是“和棠棠姐姐一起刻胡杨”,小宇的是“学会绣胡杨叶,送给妈妈”。

江亦辰从老宅搬来了爷爷的旧书桌,放在阳台的胡杨旁,桌上摆着爷爷的教具箱和棠棠的胡杨日记。他每天都会坐在书桌前,用爷爷的刻刀打磨一块胡杨木坯,上面刻着当天的日期和小胡杨的生长情况,然后把木坯挂在胡杨的枝桠上。渐渐地,胡杨的枝桠上挂满了这样的木坯,风一吹,“嗒嗒”的声音像一首关于时光和传承的歌,在阳台上回荡。

入秋时,胡杨王幼苗已经长到了棠棠的腰那么高,叶片也从嫩黄变成了浅绿,带着南京胡杨的色泽,却依然保留着敦煌胡杨的坚韧。石建国从敦煌寄来了包裹,里面是敦煌胡杨王的照片——秋天的胡杨王满树金黄,树下站着阿敦和其他孩子,手里举着“南京胡杨加油”的牌子;还有一包敦煌的胡杨果,石建国在信里说:“胡杨果能入药,也能当种子,你们种在南京的土里,说不定能长出新的胡杨,让两地的胡杨,在南京也能开枝散叶。”

棠棠把胡杨果种在小胡杨的旁边,每天除了写日记,还多了一项任务——给胡杨果浇水。她把阿敦寄来的照片贴在日记里,旁边画了一棵大大的胡杨,树上挂着南京和敦煌孩子的名字。“等这些胡杨都长大,”棠棠摸着照片里的胡杨王,小声说,“我们就能在树下开好多好多文化节,把太爷爷的故事,把胡杨的故事,讲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听。”

苏晓棠和江亦辰坐在阳台的长椅上,看着棠棠认真的模样,看着胡杨幼苗在秋风中摇曳,忽然觉得,爷爷当年在敦煌种下的那棵“胡杨”,如今已经在南京、在敦煌、在更多人的心里,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林。这片林里,有牵挂,有传承,有温暖,有希望,像胡杨的根,深深扎在土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距离有多遥远,永远都不会断。

晚上,月光落在胡杨的叶片上,泛着淡淡的光。棠棠趴在书桌上,在胡杨日记的最后一页,画了一棵小小的胡杨,旁边写着:“我是棠棠,我是胡杨叶,我要把家里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苏晓棠走过去,轻轻给她盖上毯子,目光落在日记上,忽然想起爷爷当年教她写字时说的话:“字要一笔一划写,故事要一字一句讲,日子要一天一天过,只要心里有胡杨,有家人,就永远不会迷路。”

江亦辰走到苏晓棠身边,握住她的手,两人一起看着窗外的胡杨。胡杨的叶片在月光下轻轻摇晃,像是在回应他们的目光,也像是在守护着这个满是故事的家,守护着这份跨越地域、跨越岁月的传承,等待着棠棠长大,等待着下一代人,继续把胡杨的故事,把家的韵味,讲给更远的远方,讲给更久的未来。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我真不想当皇帝啊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甜蜜隐婚:影后恃宠而娇 漫游五界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我医武双绝,踏出女子监狱起无敌!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无敌太子我都能开挂了还隐忍个屁 相师 
经典收藏聚宝仙盆 虚空塔 辞凤阙 三只手 闺蜜嫁一家,我是儿媳她是婆妈 超神学院之我不是配角 夫人孕肚藏不住,禁欲总裁找上门 英雄联盟电竞梦 迟来的深情,我不要了! 止末白马怕青牛(GL) 混在现代当阎王 爱一场 我从安朝来,整日只想去父留子! 诱她缠撩 网配之我们结婚了 易界杀手之王 景家五姑娘 DC宇宙当飞人 快穿之大佬自救系统 快穿之苏醒后的旅途 
最近更新凡尘问道:从矿奴到仙尊 假装虫族掉马后我be强改he 穿成难民小厨娘把腹黑侯爷逗笑了 替身农家长姐:带弟弟卷疯科举 别墅通古今,我一夜暴富 魔尊征道:杀伐天下 龙族:卡塞尔最后的校长 槐荫巷17号 疯人院的最后讯号 资质太差,我只能当杂役和护卫了 盗墓开局,被胡八一当成大墓 黑暗动乱?我赛亚人横推禁区! 陕北民间故事 开局杂役,吞噬成神 穿越之娇娇女的农门奋斗记 快穿:黑月光她刀刀暴击 觉醒后更要努力被强制爱 综漫:成为恶魔后女主们开始恶堕 重生回到10岁1998年 崩坏三,结果是前文明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 月幽殿殿主月幽钰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txt下载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最新章节 - 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