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首页 >> 我在明朝修铁路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男儿行 三国之召唤猛将 贞观憨婿 铁十字 红楼春 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至尊特工 兵锋无双 重生之大清逍遥亲王 崛起之第三帝国 
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 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文阅读 - 我在明朝修铁路txt下载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6章 盐引风波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万历八年的盛夏,北京城仿佛被扣在一只巨大的蒸笼里。日头白晃晃地炙烤着青石板路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连平日里最喧嚣的市井吆喝声都显得有气无力。蝉鸣嘶哑,粘稠的空气几乎凝滞,唯有树荫下伸着舌头的黄犬,和檐下无力摇着蒲扇的百姓,昭示着这难捱的苦暑。然而,比这闷热天气更让人窒息的,是一场针对林昭夫妇的阴谋,正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毒蛇,经过长久的窥伺与蓄力,终于在这一天,悄然亮出了淬毒的獠牙。

这日清晨,林昭如同往常一样,身着绯色公服,踏入位于皇城东侧的工部衙门。甫一进门,他便敏锐地察觉到气氛不同往日。廊下往来遇见的几位属官,眼神闪烁不定,见他到来,匆忙躬身行礼后便借口有事,几乎是避之不及地快步走开。往日里总会迎上来请示几句公务的两位员外郎,此刻也远远站在值房门口,面露难色,欲言又止。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弥漫在原本井然有序的衙门之中。

不多时,一位与他私交甚笃、在户部任职的郎中,借着递送一份无关紧要的文书之机,避开旁人,凑近他耳边,语速极快又带着惊惶地低语:“林兄,大事不妙!都察院那边……今日清早收到密报,指控……指控已故苏州府学教谕沈清,也就是尊夫人的父亲,生前曾利用职务之便,勾结不法盐商,倒卖盐引,牟取暴利!而且……”郎中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密报中称,尊夫人及其母,作为家眷,涉嫌知情,甚至可能参与其中!”

消息如同一声平地惊雷,瞬间在这潭表面平静的官场深水中炸开,波纹迅速扩散。

盐政,乃是大明财政的命脉,亦是数十年来贪污腐败横行、关系盘根错节的重灾区。一旦与此等事情沾上边,就如同沾染了洗刷不掉的墨迹,便是难以彻底摆脱的污名。此计尤为阴险狠毒之处在于,它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沈云漪的“家世不清白”。若此项指控哪怕只是“嫌疑”被坐实,不仅沈云漪个人名声将彻底毁于一旦,背负上“罪官之女”的污点,连带着林昭亦会受到“娶妻不贤”、“治家不严”、“察人不明”的严厉弹劾,其苦心经营的清直声望与政治资本,必然遭受重创,甚至可能影响到皇帝与张居正对他的信任。对手此举,堪称攻其必救,直指软肋。

“大人,此事来势汹汹,背后定然有人精心策划、推波助澜!”闻讯赶来的孙幕僚面色凝重如铁,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他们这是在铁路一事上寻不到您的错处,正面难以撼动,便转而从夫人身上下手,意图釜底抽薪!端的狠毒无比!”

林昭面沉如水,手中那份刚拿起的公文被他不自觉攥紧,指节微微泛白。他眼中寒意凛冽,如同数九寒冰。他深知,这绝非简单的陈年旧案重提,而是盘踞在漕运路线上的利益集团,与朝中那些视铁路为洪水猛兽的保守势力联手,发起的一记阴险而致命的组合拳。他们选择盐引案作为突破口,正是因为此事年代久远,知情者星散,证据难以查证,最容易混淆视听,泼洒污水,让人有口难辩。

“立刻去查!”林昭的声音低沉而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动用所有可靠渠道,一,查清密报的具体来源,是何人递送,背后可能指向谁;二,查明都察院此番负责主审此案的官员背景,尤其是与漕运、与那些反对铁路的勋贵官员有无关联;三,想办法调阅当年苏州府关于那起盐引舞弊案的所有存档卷宗,一个字都不能漏过!要快!必须在他们形成舆论之前,掌握主动!”

“是!属下立刻去办!”孙幕僚领命,匆匆离去。

与此同时,林府,漱玉书房。

沈云漪正俯身于宽大的书案前,细心整理着一批新近购得的泰西算术与几何原本译本。窗外聒噪的蝉鸣似乎与她无关,她的心神沉浸在那些奇妙的符号与图形之中。当管家林福步履匆匆地进来,面色沉重地禀告了都察院收到的指控时,她执着朱笔正在批注的手微微一颤,一滴殷红的墨汁滴落在雪白的宣纸上,迅速泅开,如同一道刺目的伤口。书册险些从她手中滑落。

但她几乎是立刻,用另一只手稳住了书册,也稳住了自己瞬间翻涌的心绪。她轻轻放下笔,对林福点了点头,声音异常平静:“福伯,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此事我自有主张,暂勿声张,尤其不要惊扰了母亲那边。”

林福担忧地看了她一眼,见她神色虽凝重,却不见慌乱,心下稍安,依言退下,并细心地将书房门掩上。

房门合拢,隔绝了外间的声响。沈云漪没有立刻动作,她独自在弥漫着书卷清香的寂静书房中,静坐了约莫半炷香的功夫。窗外炙热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她沉静如水的面容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父亲的音容笑貌,童年时家中清贫却温馨的场景,父亲伏案批阅学生课业时专注的背影,以及他时常教导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铮铮之言,一一在她脑海中飞速掠过。愤怒、屈辱、担忧……种种情绪如同浪潮般冲击着她的心防,但最终,都被一种更为强大的、源于对父亲人品的绝对信任,以及自身不容玷污的尊严感所压下。

当她再次打开书房房门时,脸上已不见丝毫慌乱与脆弱,只有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沉静与决然。她目光清明,步履沉稳,立刻有条不紊地做了三件事:

第一,她亲自研墨铺纸,修书一封,言辞恳切而条理清晰,将京城变故原委告知苏州的母亲,恳请母亲仔细回忆父亲生前所有与盐务相关的言行、交往,搜寻可能遗留的任何文书、信函、账册,无论多么琐碎,并即刻以最可靠的方式送来京师。

第二,她请林福立即通过府中渠道,将消息传递给仍在衙门的林昭,并建议林昭除了明面上的调查,还需动用更隐秘的关系,设法查阅当年苏州府乃至两淮盐运使司关于那起旧案的原始存档,寻找任何可能与父亲沈清相关的蛛丝马迹,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提及或排除记录。

第三,她再次将自己关在书房内,摒弃一切杂念,凭借过人的记忆力与缜密的思维,开始全力回溯父亲生前的一切言行细节、人际交往对象,以及万历初年那几年家中所有的收支用度、生活水平的细微变化。她要从中找出能够击碎诬告的铁证,哪怕只是间接的、情理上的有力佐证。

接下来的两日,京城表面依旧闷热平静,暗地里却已是暗流汹涌。林昭与沈云漪分头行动,动用各自的人脉与智慧,与隐藏在暗处的对手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很快,各方的信息开始汇总而来。

苏州母亲的回信最先送到,言辞因激动而略显凌乱,但态度斩钉截铁,坚称丈夫沈清一生清廉自守,秉性刚直,绝无可能参与盐引倒卖此等违法乱纪之事,并指天誓日。同时,母亲在信中提及,她已翻箱倒柜,找到了一个沈清生前亲手记录、用于登记学生束修(学费)和家中日常柴米油盐开销的旧账本,以及几封与同年、友人讨论学问或家常往来的普通书信,随信一并密封寄来。

林昭那边通过特殊渠道查到的信息则不容乐观。核实当年苏州府确实发生过一起牵涉数名吏员、商人的盐引舞弊案,主犯已被惩处。但当年的案卷记录中,确实存在一句颇为模糊的表述,提及“尚有在籍官员涉嫌,待查”,但后续并无明确指向和结论。而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都察院负责主审此桩“旧案”的,正是那位素来与漕运利益集团往来密切、之前曾多次弹劾林昭的于御史!

形势对沈家极为不利。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精心利用了当年案卷中这处模糊不清、易于操作的“涉嫌”二字,强行将早已作古、无法自辩的沈清攀扯进来,其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

“夫人,此事……颇为棘手。”孙幕僚面色沉重地向沈云漪汇报进展,“年代久远,关键人证或已不在,或难以寻找,物证更是匮乏。对方只要死死咬住这‘涉嫌’二字,便可无限做大文章,纠缠不休。我们很难……很难拿出直接证据证明沈老大人完全清白啊!”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清白者如何证明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

沈云漪凝神静思,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划过母亲从苏州寄来的那本页面泛黄、边角磨损的旧账册。账册上的字迹是父亲熟悉的工楷,记录着那些琐碎却真实的岁月。忽然,她的目光一凝,如同鹰隼锁定了猎物,紧紧停留在账册的某一页。那是万历二年,也就是外界传言那起盐引案发生的大致年份。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一笔为父亲庆贺生辰的开销:“七月十五,支银三两,购酒肉以待客;收学生李茂才、张佑安等十八人贺仪,共银五两六钱;收支相抵,结余,存银二两六钱。”

账目清晰,琐碎,甚至带着几分寒酸,却无比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依靠微薄俸禄和学生少量束修度日的儒学教谕的家庭经济状况。每一笔收入,每一次开销,时间、事由、金额,都记录得一丝不苟。若父亲当年真的参与了倒卖盐引,获取了哪怕只是其中微小的利益,家中生活用度岂会如此拮据,毫无改善?记录又岂会如此细致到几钱银子,毫无巨额不明财富的痕迹?

她脑中灵光一闪,仿佛黑暗中劈开了一道闪电!她立刻起身,眼神锐利而坚定,对侍立一旁的丫鬟沉声道:“备车,更衣!我要亲往都察院!”

“夫人!”孙幕僚和林福几乎同时惊呼,“都察院乃法司重地,您亲自前去,恐于礼不合,且那于御史定然不善……”

“正因他不安好心,我才必须亲自去!”沈云漪打断他们,语气斩钉截铁,“他们想躲在暗处泼脏水,我便要站在明处,与他们当面对质!事关先父清誉,我为人子女,岂能退缩?更何况,此事亦关乎夫君声誉,我更不能坐视不理!”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与勇气。

都察院公堂之上,气氛肃杀凝重。时值盛夏,堂内却仿佛弥漫着一股寒意。

于御史端坐于主审官位之上,面色冷峻,心中却带着几分即将得逞的阴鸷快意。他万万没想到,沈云漪一介女流,竟有如此胆魄,敢亲自闯这龙潭虎穴般的都察院公堂。他暗自冷笑,打定主意要利用官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一个狠狠的下马威,最好能吓得她心神失守,言语出错,便可坐实罪名。

“啪!”惊堂木重重拍下,发出刺耳的响声,回荡在空旷的公堂。于御史厉声喝道,试图以雷霆之势搅乱对方心神:“台下所立,可是沈氏?!你父沈清,生前涉嫌勾结盐商,倒卖盐引,牟取不法之利!你身为家眷,是知情不报,还是参与其中?!从实招来,尚可酌情,若敢狡辩,国法森严,休怪本官大刑伺候!”

森然的威胁如同冰水泼洒,堂下记录的书记官和两旁衙役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沈云漪今日特意穿着一身符合诰命夫人身份的青色常服,立于堂下,身姿挺拔如竹,面无惧色。她先依足礼数,向堂上诸位官员微微敛衽一福,姿态从容不迫。然后,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平静,如同深潭之水,直直地看向色厉内荏的于御史,声音清晰而稳定地响起:

“于大人明鉴。民妇先父沈清,生前任苏州府学教谕,一生恪尽职守,敦品励学,清廉自持,此乃苏州学界邻里众所周知之事。今日大人于这庄严法司之地,指控先父倒卖盐引,不知手中握有何等确凿证据?是与盐商往来勾结的密信?还是贪墨所得的赃银赃物?亦或是,先父经手盐引、签字画押的凭证文书?”

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珠玉落盘,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证据!办案最根本的依据!

于御史被她这番冷静而犀利的反问噎得一滞,他手中只有当年案卷中那句模糊不清、可以做各种解读的“涉嫌”,何来什么确凿的证据?他强自镇定,色厉内荏地提高音量:“放肆!当年案卷白纸黑字,明确记载有‘在籍官员涉嫌’!你父沈清,正在苏州府学教谕任上,正在其列!此乃朝廷存档卷宗,铁证如山,岂容你巧言令色,矢口抵赖?!”

“涉嫌,并非定罪。”沈云漪毫不退让,语气反而更加沉稳,“请问于大人,那卷宗之中,可有点名道姓,明确指认先父沈清?可有列出先父具体参与之事由、交接之人、所获之利数额?若仅凭这语焉不详的‘涉嫌’二字,便可随意攀扯,妄加定罪,那天下蒙冤受屈者,何其多矣!都察院风宪之地,难道办案仅凭风闻猜测,不需任何实证便可定案吗?!”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还是说,于大人平日查案断狱,向来如此?”

“你……你强词夺理!”于御史气得脸色由白转红,手指微微颤抖,他没想到这女子在公堂之上,面对惊堂木和衙役,竟能如此镇定自若,言辞如此犀利,句句切中要害。

沈云漪不再看他那张因恼怒而扭曲的脸,转而面向堂上其他几位参与会审的官员,语气恢复了之前的从容,但更显恳切:“各位大人明鉴。先父若真如密报所言,参与倒卖盐引,此等事获利必然颇丰。然,事实如何?”她举起手中那本泛黄的旧账册,“此乃先父万历二年,亦即于大人口中所谓案发之年,家中亲手记录的日常收支账册副本,请各位大人过目。”

早有衙役上前,将账册呈送至各位官员案前。账册之上,一笔笔微薄的收入(微末俸禄、学生束修)和一笔笔清晰到几钱几分的生活开销(购米粮、买柴薪、人情往来、节庆花费),事无巨细,勾勒出一个家境清贫、生活俭朴的儒学教官再真实不过的生活图景,与“牟取暴利”四个字简直是云泥之别。

“账目在此,历历可查。”沈云漪声音朗朗,“请问于大人,若先父当年果真通过不法手段,牟取了巨利,为何我沈家当年用度依旧如此清寒?所获之巨额不义之财,又用于何处?藏于何方?难道我沈家竟有坐拥金山银山而甘愿忍受清贫、并将每一文铜板的开销都记录在案的古怪癖好吗?” 她逻辑严密,步步紧逼,将基于常理的质问抛向对手。

于御史额头已渗出细密的冷汗,他支吾着,试图寻找说辞:“或……或许你父行事谨慎,将钱财隐匿于他处,未曾动用……”

“隐匿他处?”沈云漪嘴角勾起一丝清晰可见的讥诮,目光如炬,“于大人可知,先父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之后,家中除却满屋书籍文稿、些许寻常家具外,仅有祖传老宅一所,城外薄田数亩,别无长物。先母为了维持家中生计,抚育民妇成人,不得不抛头露面,辛苦经营书肆、承接绣活,方得勉强度日,直至今日。”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更多的是凛然之气,“这,便是于大人口中,那隐匿了倒卖盐引所获巨利之家的真实模样吗?天下可有这般道理?!”

她的话语,合情合理,掷地有声,将虚构的指控击得粉碎。堂上其他几位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员,听到此处,再翻阅那本记录着清贫生活的账册,不禁相互交换眼神,微微颔首。这账册和沈家母女后来的境遇,确实与“倒卖盐引牟取暴利”的说法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

沈云漪趁热打铁,不再给于御史喘息之机,朗声道:“民妇虽愚钝,亦深知我大明律法精义,定罪需人证物证俱全,方可定谳。如今于大人既无人证出面指认先父具体罪行,亦无物证显示先父曾获取分文不法之利,仅凭一份陈年旧卷中一句语焉不详、无从查证的‘涉嫌’,便要定先父之罪,污民妇与母亲之名,更欲牵连外子林昭之清誉……此举,”她目光扫过于御史惨白的脸,一字一顿道,“恐难服天下人之心吧?不知是于大人查案心切,一时不察,有所疏忽,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不得不如此行事?”

她最后一句,声音放缓,目光却锐利如解剖之刀,仿佛要穿透堂皇官袍,直刺于御史与幕后势力勾结的肮脏心底。

于御史被她那仿佛洞悉一切的目光看得心惊肉跳,冷汗涔涔而下,仿佛自己与漕运集团的那些密谋勾当都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张了张嘴,喉咙干涩,还想强撑着辩驳几句,却发现所有逻辑的退路都已被沈云漪这番有理有据、情理交融的辩白彻底堵死,自己任何苍白的反驳在此刻都显得如此可笑与无力。

此时代理都御史事务、受邀参与听审的陈文烛,适时地沉声开口,一锤定音:“沈氏所言,情理分明,不无道理。都察院风宪之地,执掌纪纲,办案更当以证据为本,严谨周密,岂能捕风捉影,妄加揣测,牵连无辜士人身后清名?观此案,疑点重重,关键证据全无,仅凭孤证模糊之言,实难采信。依本官看,此指控证据不足,应予驳回!不得再行纠缠,以免污人清誉,扰攘朝堂!”

陈文烛位高权重,此言一出,等于为此事定了性。堂上其他官员本就已倾向沈云漪,此刻纷纷出言附和:“陈大人所言极是!”“证据不足,岂可妄断?”“当予驳回!”

于御史面如死灰,瘫坐在官椅之上,他知道,这场处心积虑、谋划已久的阴谋,不仅彻底失败了,而且败得如此难看,恐怕连自己都要惹上一身骚。他非但没能扳倒林昭,反而让沈云漪在这都察院公堂之上,以其过人的胆识、缜密的思维和非凡的辩才,赢得了在场诸多官员的暗中敬佩与尊重,也彻底洗刷了泼向沈家的污名。

沈云漪微微躬身向堂上诸位官员行礼,然后转身,步履从容地走出了都察院森严的大门。门外天空依旧闷热如蒸,炽热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但她心中却如同被清冽泉水洗涤过一般,一片豁然清明。等候在外的林昭早已得到消息,快步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紧紧握住她微凉却坚定的手,千言万语,尽在这无声的紧握之中。

回到林府,已是傍晚时分。书房内烛火初上,映照着一室温馨。林昭看着妻子虽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坚定,充满了劫后余生的清辉,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叹道:“今日都察院公堂之上,夫人临危不惧,条分缕析,真可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为夫……佩服之至。”

沈云漪靠在他坚实温暖的肩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心与依靠,她闭上眼,轻声道:“非我之能,乃理直故气壮。先父一生清白,天地可鉴。他们选错了对手,也低估了……我们同心协力的力量。”

经此一役,沈云漪“智勇双全”、“临危不乱”的名声迅速传遍京城官场内外。再无人敢因她出身商贾、并非高门而存丝毫小觑之心。而林昭与沈云漪这对夫妻的感情,在共同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浪与考验中,历经淬炼,愈发显得坚不可摧,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笼罩在京城的短暂阴霾,终于随着真相大白而渐渐散去,但由此激起的涟漪,却远未平息。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我真是大明星 漫游五界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一胎三宝,总裁爹地求复合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修真界第一女悍匪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海贼:草帽团中的最强辅助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经典收藏我在大唐有块田 大宋小农民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唐枭 皇叔威武:霸宠小娇妃 我与那位尚书大人 唐晟春秋 钢铁界 deepseek 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 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 三国之重振北疆 玄宇宙 毒后妖娆:腹黑王爷宠上瘾 大汉咸鱼王:刘禅的全球征服日记 三国之一马平川 陛下,臣只想吃软饭 刀镇寰宇 三国:我靠系统漏洞艰难求生 
最近更新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 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 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 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 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 扶苏已死,秦匠当立 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 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 撰鼎记 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 儒心弈世 穿越到古代当农民? 读书人会点江湖手段怎么了? 黄浦江的潮声 九鼎圣王 女人越多我越强,先给我来十八个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水浒宋江,开局我现在火气很大啊 再造山河三十年 大明博弈 
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 我在明朝修铁路txt下载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 - 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