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团队还特别注重原料的循环利用 —— 木材加工产生的木屑、秸秆粉碎后的废料全部投入砖坯制作;免烧砖的边角料则被破碎后重新作为原料,利用率达 98% 以上。“以前觉得烧砖是‘脏活累活’,现在用环保技术,车间里几乎没有粉尘,也没有黑烟,跟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干净。” 负责砖坯压制的村民李大哥,一边操作砖机一边说,“咱们一天能生产 5000 块免烧砖,按这个速度,20 天就能满足所有临时建筑的用砖需求,比外购砖块快多了。”
免烧砖制成后,团队进行了性能测试 —— 将 10 块免烧砖堆叠在一起(总重量约 1.5 吨),放置 7 天后检查,砖块无开裂、无变形;将免烧砖浸泡在水中 24 小时,吸水率仅为 12%,远低于传统黏土砖的 20%,说明其抗渗性能良好。“这种免烧砖不仅环保,性能还优于传统砖块,以后基地的临时建筑都可以用它,甚至可以推广给周边村庄,帮助他们实现‘环保建房’。” 林舟看着测试合格的免烧砖,对团队说。
随着伐木、采石、烧砖工作的同步推进,基地的建材储备日益充足 ——200 立方米胡杨木满足了支架和框架需求,5000 立方米花岗岩完成了防护沟垫层和道路铺设,10 万块免烧砖搭建起了物资棚和人员通道。多渠道集材不仅让防御工事建设进度加快了 30%,还使建材成本降低了 45%(仅木材和石材就节省了近 80 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开采、环保加工、循环利用,实现了 “建设与生态” 的双赢 —— 胡杨林补种的 360 棵幼苗已扎根生长,采石场的临时排水沟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免烧砖生产零污染、零排放。
夕阳下,小李驾驶着卡车将最后一批免烧砖运往工地,车窗外,胡杨林的剪影在暮色中摇曳,采石场的岩壁上喷浆加固的痕迹清晰可见,免烧砖车间的蒸汽缓缓升起。
赤漠基地的建材储备已基本到位,防御工事建设的核心任务 —— 围墙设计与施工正式提上日程。作为基地物理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围墙不仅要抵御外部人员的翻越、车辆的撞击,还要能承受赤漠极端气候的考验(夏季 50c高温、冬季 - 20c严寒、春季 8 级风沙),更需与周边的沙丘、胡杨林等地形融合,避免形成防御盲区。林舟特意邀请国防工程设计院的陈教授团队加入,共同开展 “科学围墙设计专项工作”,目标是打造一座 “可抗冲击、耐候性强、无防御死角” 的复合型围墙。
设计工作的第一步,是对基地周边 10 公里范围的地形进行全面勘察。陈教授带领团队,用无人机航拍结合地面实测,绘制出详细的地形等高线图,标注出沙丘、沟壑、胡杨林等关键地形节点。“基地西侧是连绵的流动沙丘,风沙侵蚀严重,围墙需重点考虑抗风蚀和防沙堆积;东侧靠近胡杨林,地形相对平缓,但树木可能成为外部人员攀爬的支撑点,需设计防攀爬结构;北侧有一条季节性冲沟,雨季可能出现洪水,围墙基础要做防洪处理。” 陈教授指着地形图,将围墙划分为三个防御分区:风沙防御区(西侧,长度 1200 米)、常规防御区(东侧,长度 1500 米)、防洪防御区(北侧,长度 800 米),每个分区采用差异化设计方案。
在风沙防御区,团队决定采用 “下宽上窄” 的梯形截面设计,围墙底部宽度 3 米,顶部宽度 1.5 米,高度 4.5 米,既能增强抗风稳定性,又能减少风沙在墙根的堆积。“我们还会在围墙外侧 2 米处,修建一道 1.5 米高的防沙障,用芦苇杆与混凝土预制板混合搭建,减缓风沙流速,避免沙子直接冲击围墙。” 陈教授补充道,“围墙内侧将设置 30 厘米宽的排水沟,收集雨季雨水,同时防止墙根土壤因积水软化。”
常规防御区地形平缓,是外部人员入侵的高风险区域,因此设计重点放在 “防攀爬” 和 “抗冲击” 上。围墙采用矩形截面,底部宽度 2.5 米,顶部宽度 1.2 米,高度 4.5 米,墙体外侧从 3 米高度开始,加装倾斜 45 度的防攀爬刺网(刺网间距 10 厘米,采用热镀锌钢材,防锈耐用);墙体内部每隔 50 米设置一个钢筋混凝土承重柱(截面尺寸 50cmx50cm,深度嵌入地下 3 米),增强整体抗冲击能力,可抵御 10 吨级车辆的正面撞击。“我们还会在围墙顶部安装红外对射探测器,与基地的安防系统联动,一旦有人靠近,立刻触发警报。” 负责安防设计的小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