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拆快递的动作利落得像在解剖一个精密的仪器。
牛皮纸信封被划开,没有想象中的威胁信或恶作剧道具,只有一本印刷精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册子。
封面是低调的深蓝色,一行烫银大字在灯光下闪着冰冷的光。
《关于建立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居住风险评估体系的白皮书(定稿版)》。
李曼凑过来,只看了一眼封面,就倒吸一口凉气:“定稿了?这么快!他们真把咱们当成政绩报上去了?”
林夏没说话,指尖飞快地翻动书页,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书页在她手中停在“典型案例分析”那一章。
“反骨大厦”赫然在列,连带着她的名字。
里面的措辞极其谨慎,充满了官样文章的暧昧与狡猾。
她,林夏,被定义为一个“非典型风险传导者”,一个搅动了浑水,制造了新变量的案例。
白皮书并未直接攻击,反而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分析她们的行为模式,最后,提出了三项核心解决方案,以应对这种“新型风险”。
第一,建立社区信用积分,替代单一收入证明。
第二,引入第三方担保,为“高风险”租户增信。
第三,推广合租公寓标准化合同,明确权责。
李曼气得发笑:“这不就是我们《反骨课程》第一节课的内容吗?一字不改,连顺序都没变!他们偷了我们的东西,还反过来把我们定义成风险?”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夏身上,等待着她的雷霆之怒。
然而,林夏的脸上却绽开一个近乎灿烂的笑容。
“不,”她轻轻合上白皮书,用指关节敲了敲封面,发出笃笃的声响,像在敲响战鼓,“他这不是把我们当政绩,是把他的白皮书,当成了我们的招生简章。”
她站起身,环视一圈斗志昂扬却又带着一丝迷茫的团队成员,声音清亮而果决:“小姚!”
“在!夏姐!”00后技术助理小姚立刻挺直了腰板。
“把这本书,每一页,都给我高清扫描,排版,做成我们‘反骨学校’秋季班的官方教材封面!”
“啊?”小姚懵了,“夏姐,这……这算不算侵权啊?我们用他的东西……”
林夏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狡黠和绝对的自信:“他把我的名字、我的故事写进他的升职报告里,付我版权费了吗?没有。既然没付钱,那我就默认他授权了。不仅授权,我还要谢谢他,替我们做了这么精美的推广物料,我得收他一笔教材推广费才对。”
李曼瞬间领悟,眼睛里爆发出兴奋的光芒:“我懂了!反向背书!把毒药变成补药!”
三天后,“反骨学校”的官方网站和所有社交媒体账号,同步更新了一张巨幅宣传海报。
海报的设计极尽讽刺之能事。
左边,是那本深蓝色白皮书的封面,上方用一行嚣张的金色大字写着——“业内顶级风控专家刘老板,倾力推荐必读物”。
右边,则是与白皮书中“高风险人群画像”一一对应的“反骨学员现状”对比图。
白皮书定义:“无稳定收入,断缴社保,还款能力差。”
对比图展示:一个单亲妈妈站在自己新开的民宿前,笑容灿烂,旁边标注“毕业学员张姐,民宿月流水四万”。
白皮书定义:“频繁更换住址,社会关系不稳定,社区融入度低。”
对比图展示:一个自由摄影师背着包站在雪山下的照片,配文“毕业学员阿哲,接外包项目环游中国中”。
最下方,一行更具煽动性的文案如同匕首,直插人心:
“他们定义你的风险,我们定义你的价值。购买《刘老板推荐读物》,免费赠送价值1999元‘信用重建工具包’(内含法律顾问审核版模板合同、王牌谈判话术清单、线上1V1答疑资格)!”
这则广告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所有打工人的社群里轰然引爆。
上线仅仅二十四小时,这本被反向包装的“黑材料”,疯狂售出一万两千本!
评论区彻底炸了锅。
“我靠!我愿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商战!把黑你的材料卖给你,还让你心甘情愿掏钱?”
“买了!不是为了看白皮书,就是为了那个工具包!还有,我想把这本书裱起来,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相信资本家的定义!”
“这年头连黑材料都能变现了?‘反骨’真有你的!刘老板怕是要气到脑溢血哈哈哈哈!”
李曼的攻击波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波接着一波。
教材上线的第二天,她趁热打铁,正式推出“反骨日”线下快闪活动。
“他们想用一份报告定义我们,我们就用一场仪式,宣告我们自己的新生!”
活动在全国六个核心城市同步举办,主题只有一个——“解约仪式”。
上海场的选址,就定在了刘志强所在的“安居客”总部楼下那片巨大的露天广场上。
团队以“现代都市职场压力主题行为艺术展”的名义,提前向市政部门做了报备。
活动当天,广场中央搭起了一块巨大的投影幕布,循环播放着那条已经火遍全网的《谁在害怕我们说话》。
背景音乐换成了激昂的摇滚乐,一声声鼓点,仿佛敲在所有被压抑已久的灵魂之上。
参与者们排着队,走上一个临时搭建的小舞台,当众撕毁曾经收到的拒租通知、催款函,或是那份可笑的“信用不良”报告。
每撕毁一张,就用马克笔在背后一块巨大的白色展板上,写下自己想成为的新身份——“自由撰稿人”、“独立设计师”、“未来的咖啡店老板”……
午休时段,人流达到高峰。
从写字楼里鱼贯而出的白领们,被这股生猛而决绝的氛围吸引,纷纷驻足。
当上百名参与者齐声喊出那句口号时,整个广场的空气都仿佛在燃烧。
“我——不——是——风——险!我——是——未——来!”
那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穿透玻璃幕墙,冲进每一间格子间,冲进每一位正在被KpI和ppt压得喘不过气的打工人的耳朵里。
当天下午,“#打工人集体退群#”的话题,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热搜第一,阅读量在短短三小时内突破五亿。
安居客总部的公关电话,被打爆了。
当晚,夜深人静。
林夏的邮箱里,收到一封由王磊截获并解密的加密邮件。
发件人:IdG资本,分析师-陈默。
收件人:IdG资本,大中华区投委会。
标题:《关于“反骨”品牌社会影响力激增及其商业模式收购\/狙击的可行性报告》。
林夏的目光扫过报告中的一段结论性文字,瞳孔微微收缩:
“……‘反骨’的核心价值已超越其课程本身。它正在输出一种新的社会身份认同和价值衡量标准。该组织已具备强大的意识形态号召力,其影响力正在从线上社区快速渗透至线下。建议立即启动接触,若无法收编,则必须联合行业力量进行压制。绝不能任由其成为新的行业标准制定者,否则我们将丧失对‘风险’的定义权。”
在报告附件的估值模型中,林夏看到了一个刺眼的权重项——“对传统风控体系的颠覆性影响”,权重占比高达45%。
林夏缓缓靠在椅背上,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他们终于明白了,”她低声自语,“我们卖的,从来都不是课,是改写规则的可能性。”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是小姚,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震惊和激动:“夏姐!你快看公司内部论坛!刘老板……刘志强他,他自己发了一篇长文!”
林夏迅速点开小姚发来的链接。
一篇置顶的帖子赫然在目,标题朴实却石破天惊——《我为什么反对我亲手制定的这份白皮书》。
文章很长,刘志强坦承了自己最初如何将“反骨”视为眼中钉,视为破坏规则的威胁。
但他写道,在为白皮书做背调、搜集案例的过程中,他匿名加入了“反骨”的学员群,亲眼看到了那些被系统标签为“失败者”的人,如何一步步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重新夺回生活的尊严与热情。
文章的结尾,他用一句沉痛的话质问着自己,也质问着整个行业:
“我们是不是错了?我们花了十年时间,建立了一套用静态的标签去审判动态的人生的系统。我们自以为在控制风险,但也许,我们只是在扼杀可能性。”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180度大转弯惊得说不出话。
良久,林夏沉默地关掉页面,拿起手机,给课程研发组发了一条语音,声音平静无波:
“把他这篇文章,原封不动地加进下一节‘职场博弈论’的课程里,作为必读案例。”
屏幕的冷光映着她清亮的脸,眼底深处,一道只有她自己能看到的数据流悄然浮现。
【系统提示:情绪共振指数突破历史阈值。
警告:对立面阵营出现大规模认知裂隙。】
她轻声说,像是在对系统,也像是在对自己说:“瓦解一个敌人,不一定非要靠战斗。有时候,只需要把最残酷的真实,摆在他面前就够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而“反骨大厦”这颗最另类的星,正以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亮。
第六期“反骨学校”的开班仪式就在第二天。
一切准备就绪,学员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连刘志强的那篇文章都被紧急印成了补充读物。
正当林夏准备上台做开班致辞时,她的私人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来电显示是“反骨大厦-物业管理处”。
林夏按下了接听键,物业经理焦急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