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此篇为独立脑洞,与主线剧情无关,是发生在另一个平凡世界线的故事。)
六月,大学的期末考试周。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焦虑和打印店油墨的味道。
陈算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下午的阳光把桌面晒得发烫。他面前摊开着《中级财务会计》和一本写满密密麻麻公式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一个复杂的Excel表格正打开着,里面是模拟企业一个月的全部业务流水。
他的眉头微微蹙起,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偶尔停下来,用笔在草稿纸上演算。
“老陈,救命!”
一个哀嚎的声音打破了这片区域的安静。室友赵强一屁股坐在对面,脸上写满了生无可恋,他把一本《财务管理》推到陈算面前,指着上面一道关于资本预算和净现值计算的综合大题。
“这题,杀了我我也做不出来。老师画的重点,必考!给讲讲呗?”
陈算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那副略显老气的黑框眼镜,目光从自己的屏幕移到赵强的书上。他扫了一眼题目,几乎没有思考,便拿过草稿纸。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增量现金流,注意折旧的税盾效应,以及期末营运资本的回收。”他边说边写,笔尖流畅地列出步骤,语气平静得像是在陈述“今天天气不错”,“你看,这里,初始投资是沉没成本,不考虑。经营期现金流要扣除增量税费,但要把折旧加回来,因为折旧是非付现成本……”
赵强听得云里雾里,看着草稿纸上瞬间出现的清晰脉络和准确数字,眼神从绝望变成了崇拜:“卧槽……算哥,你脑子怎么长的?这玩意儿你看一眼就会了?”
“只是逻辑梳理。”陈算把写满解答过程的纸推回去,“按照这个思路,把数字代进去计算就行。注意折现率要用风险调整后的。”
“逻辑梳理……”赵强咂咂嘴,“你这逻辑也太吓人了。对了,晚上班级聚餐,去不去?考完放松一下。”
“不了。”陈算重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电脑屏幕,上面错综复杂的勾稽关系在他眼中条分缕析,“我答应了王教授,帮他核对一下他那个横向课题的项目资金流水,明天要交给审计。”
“又是审计……”赵强缩了缩脖子,“行吧,学神的世界我不懂。您老忙,小的告退。”
赵强拿着“救命稻草”心满意足地走了。陈算继续埋首于自己的表格。阳光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他发现了一笔金额不大但来源不明的支出,标注为“其他”,没有附发票。他将其高亮标记,并在旁边批注:【凭证缺失,需补附说明,否则视为不合规支出。】
处理完王教授的课题数据,他习惯性地点开了校园论坛的“失物招领”版块。这是他少有的,与“算账”无关的放松方式。看着那些寻找丢失的校园卡、钥匙、甚至是一只特定花纹水杯的帖子,他偶尔会动用一下他那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现在,一个帖子说在三教丢失了一个U盘,里面有非常重要的毕业论文资料。发帖人只说了大概时间和楼层。
陈算回帖:“请回忆U盘外观细节(颜色、品牌、是否有挂坠)、当时是否使用过公共电脑(哪一台)、离开路线。根据三教监控摄像头分布(附图),结合清洁工打扫时间线,可缩小搜索范围至A区3楼东侧洗手台附近或b区2楼楼梯间储物柜顶端。”
他的回帖通常像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逻辑严密,指向明确。没过多久,楼主就兴奋地回帖感谢,说果然在A区3楼洗手台旁边的盆栽后面找到了!
陈算看着那个感谢的回复,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端起已经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口。
晚上十点,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陈算收拾好书包,独自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听着耳机里播放的……不是什么流行音乐,而是某位知名会计师关于最新会计准则变化的讲座录音。
路过学校后街的小夜市,烟火气扑面而来。一个卖水果的阿姨正在和旁边摊主抱怨,说今天好像收了一张假钞,心疼得不行。
陈算脚步顿了顿,走过去,对阿姨说:“阿姨,可以把您今天收的现金给我看看吗?”
阿姨疑惑地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一脸认真的学生,还是把收钱的盒子递了出来。陈算快速翻看了一下,精准地从中抽出了一张五十元的纸币。他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对着钞票的某个特定角度照了照。
“这张是假钞。”他平静地说,“看这里的金属线,是印上去的,没有凹凸感。水印也很模糊。”
阿姨接过一看,顿时捶胸顿足:“哎呀!真是!亏死了!同学谢谢你啊!”
陈算点了点头,转身离开。身后传来阿姨对旁边人夸赞“这小伙子真厉害”的声音。
他回到宿舍,赵强他们还在开黑打游戏,大呼小叫。陈算洗了把脸,坐在书桌前,打开了台灯。他并没有继续学习,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封面是牛皮纸的笔记本。
翻开笔记本,里面不是课堂笔记,而是他模拟经营的……一家虚拟公司的完整账目。从创建到运营,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融资、投资活动,事无巨细,全部用标准的会计科目记录在案,甚至还包括了详细的财务分析和未来三年的预算规划。
这是他独有的放松和思维训练方式。在数字和规则构成的世界里,他感到一种绝对的秩序和掌控感。
台灯的光晕笼罩着他。窗外,是普通大学的夜晚,有情侣的私语,有球场的喧哗,有远处城市的霓虹。
陈算推了推眼镜,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沉浸在他那个由借方贷方、资产负债构成的平静世界里。
他并不知道,在某个存在“规则怪谈”和“牧羊人”的维度里,另一个自己,正用着同样的思维利器,进行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存审计。
幸好,他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