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旦做出,工作室的气氛瞬间转变。之前的凝重和犹豫,被一种目标明确的紧迫感所取代,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被按下了全力运转的按钮。
清晨七点, 天刚刚微亮。
钟卫东就已经坐在交易屏幕前,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行情软件,而是同时打开了,宏观数据日历、全球主要市场隔夜表现、以及林夏开发的,“市场心电图”实时监测界面。他手边放着一杯浓咖啡,还有一本,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战术手册,那是他和田晴连夜制定的,针对不同市场环境下,模型应用的详细预案。
上午九点, 田晴抵达工作室。
她直接走向会议室的白板,上面已经画满了,新的交易框架图。与清北实验室的远程协作系统保持在线,她需要将学术层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模型中,可以优化的参数。今天的主要课题是,“极端波动率环境下的情绪失真校准”。
上午十点半, 林夏的“战场”。
服务器的机柜,发出比平日更响亮的运行声。她戴着降噪耳机,眼神紧盯着多条数据流,手指在多个键盘间飞舞。她给核心程序,增加了三个冗余备份,并设置了一套自动应激协议。“小情绪”模型在监测到自身,可能因数据洪流,或异常攻击出现运行迟缓时,会瞬间切换到备用线路,确保指令执行的零延迟。
午后一点, 简易的午餐时间。
三人围在茶几旁,吃的依旧是外卖,但讨论的内容高度集中。
“早盘模型对有色金属的情绪,捕捉延迟了0.8秒,”钟卫东快速咽下食物,指着平板上的复盘记录,“我认为是突发新闻,导入的权重设置还需要微调。”
田晴立刻回应:“我注意到了。实验室那边,刚发来一篇,关于信息流衰减曲线的论文,下午我们可以尝试应用新的算法。”
林夏一边扒饭,一边含糊地说:“服务器负载没问题,我再把数据清洗环节提速15%,应该能抢回那0.8秒。”
下午三点, 模拟盘压力测试。
这是每天雷打不动的环节。钟卫东和田晴,模拟睿翔资本,可能采取的最严苛监控方式,对模型进行各种极端场景的“拷问”:瞬间的资金涌入涌出、突发性的政策谣言、甚至模拟部分关键数据源突然中断。
“回撤控制模块响应时间0.3秒,达标!”
“情绪过热预警触发,建议减持信号明确!”
每一次测试结果,都伴随着简洁的汇报,和快速的记录。
晚上八点, 每日复盘总结。
白板上已经写满了新的发现、问题和待优化项。三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明天重点攻坚‘板块轮动初期的情绪预判’,”田晴在做最后总结,“林夏,需要你提供,更详细的社交媒体情绪扩散图谱。”
“收到!”
“卫东,明天你主盯全球央行动态,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国内情绪开盘。”
“明白。”
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懈怠。他们像一个紧密的作战单元,每个成员都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岗位,为了那个共同的目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让“情绪周期模型”经受住最严酷的考验,向市场证明,它无可争议的价值。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专注和一种无声的信任。这是一段燃烧般的日子,他们心无旁骛,只为攀登那座,名为“不可能”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