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避难所”的日子在一种表面平静、内里紧绷的节奏中流逝。资源稳定补给,知识不断吸收,星舰的修复与升级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墨衡发现的那个隐藏指令,如同一根无形的刺,扎在管理层的心头。
风尘变得更加低调。他依旧在生态园静修,但周身流转的五行灵气被刻意收敛到极致,只维持着最基本的与星舰阵法的共鸣,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他甚至减少了对生态园灵性意志的主动沟通和滋养,让那片土地依靠自身的循环缓慢生长。
玄璚也察觉到了那无形的监视,她的灵体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近乎“休眠”的隐匿状态,只有偶尔在苏婉或风尘需要商议时,才会极其短暂地显化,并且迅速将自身气息与星舰的生命波动同调,掩盖那属于麒麟的独特祥瑞之光。
墨衡的团队在数据库的挖掘上变得更加谨慎和有针对性。他们不再漫无目的地浏览,而是集中精力研究那些能够直接提升星舰生存能力的技术——材料科学、能源优化、导航算法、防御系统升级。对于那些涉及意识、灵能、规则等敏感领域的内容,则采取了加密记录、离线分析的方式,避免在访问时留下过于明显的数据流痕迹。
苏婉和林影则加强了对星舰内部秩序的维护,确保所有乘员的行为都符合“避难所规则”,不给“守夜人”任何启动“维护程序”的借口。同时,她们也秘密制定了几套应急方案,以防万一与“守夜人”发生冲突时,能够迅速控制连接通道或关键区域。
这种小心翼翼的“共处”,在一天被推到了临界点。
几位在虚拟现实实验室进行高强度脑波接口测试的科研人员,因为长时间集中精神,无意间在局部区域形成了一种微弱但可探测的“协同意识场”。这种场在平时或许无人在意,但在“守夜人”高度敏感的监测网络下,立刻触发了警报。
没有刺耳的声响,没有闪烁的红光。但主控室内,代表与“守夜人”连接状态的指示灯瞬间从稳定的绿色变成了闪烁的黄色。同时,一道平静却不容置疑的通讯接了进来:
“检测到b-7区存在未授权低强度意识聚合现象。根据协议第11条,现对该区域实施临时性信息隔离与生物电信号抑制。请相关人员在现象消失前,勿离开该区域。”
话音刚落,墨衡就发现,那几位科研人员所在的实验室,所有对外的数据连接和通讯信号被瞬间切断,仿佛从星舰的网络中被单独剥离了出去。同时,一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惰性能量场笼罩了那片区域,那几位科研人员很快报告感到极度疲惫,思维迟滞,无法再维持高强度的精神活动。
整个过程高效、无声,且完全符合“协议”。
“守夜人”没有采取任何过激手段,只是进行了最基础的“隔离”与“镇静”,如同一个冷静的医生处理一次轻微的感染。
但这恰恰彰显了其规则的冷酷与绝对掌控力。
苏婉立刻回应,表示配合,并下令暂停了所有涉及高强度精神协同的实验项目。
事件很快平息,实验室的隔离在几个小时后解除,那几位科研人员除了精神有些萎靡外,并无大碍。但这次小小的风波,却让所有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条无形的界限。
“守夜人”的庇护,是有条件的。它允许你学习,允许你修复,甚至允许你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可能“失控”的苗头,尤其是涉及意识与规则领域。
“它就像是一个严格的图书馆管理员,”墨衡在事后的小范围会议上苦笑道,“你可以看书,可以抄录,甚至可以据此改进你的工具。但如果你想在图书馆里点燃一堆篝火,或者大声宣讲一些它认为‘危险’的思想,它会毫不犹豫地把你请出去,或者……更糟。”
风尘点了点头:“它维护的,是它认知范围内的‘秩序’。而我们的一些力量,恰好处于这种秩序的边缘,甚至之外。在找到真正的出路之前,我们必须学会在它的规则下生存。”
这次事件之后,“希望号”的成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收敛了因获得补给和知识而产生的些许放松,重新绷紧了神经。学习与研究仍在继续,但更加低调,更加务实。
他们像是一群在别人家做客的客人,虽然主人提供了食宿,却也明确划定了活动范围和行为准则。他们需要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地充实自己,修复创伤,同时,也必须时刻谨记,这里并非久留之地。
那个三十个标准周期的庇护时限,在此时看来,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无形的催促。他们必须在时限到来之前,找到离开后的方向,并且确保自己拥有在离开后,独立面对那片黑暗森林的能力。
星舰内部,一种更加务实、更加专注的氛围逐渐形成。人们不再过多地讨论遥远的未来或哲学问题,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具体的技术提升和技能训练中。
他们与“守夜人”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心照不宣的平衡。一方提供资源与知识,另一方遵守规则并保持警惕。
在这片寂静的避难所内,人类文明的星火,正在一种受限却稳定的环境中,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再次点燃星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