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的钢铁脉动,始终与前线战场的呼吸同频共振。当自行火炮的样车还在进行精细调试,通讯加密的“锁”刚刚挂上信息通道,那象征着基地基础产能和核心突击力量的“太行-1型”坦克生产线,再次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第六辆坦克,代号“太行-106”,正式下线!
这一次的下线,少了几分首辆问世时的石破天惊,也淡化了后续几辆带来的增量喜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沉甸甸的厚实感。装配车间里,工人们围着这头新“铁牛”,眼神里充满了如同老农审视自家粮仓里又一颗饱满谷穗般的平静满足。总装班长老赵甚至没有像往常一样激动地拍打车体,只是用棉纱细致地擦拭着炮管上的防锈油,对走过来的田方说:“老田,瞅瞅,这‘老六’的悬挂平衡轴,按你们新改的图纸做的,安装起来顺当多了,空载晃动也小了。”
田方蹲下身,检查着负重轮与履带的结合处,点头道:“嗯,诱导轮张紧机构的缓冲弹簧也换了新材料,寿命应该能更长。咱们这生产线,算是彻底磨出来了,闭着眼睛都能摸准每一个环节的火候。”
这第六辆坦克的下线,其意义远不止于数字上的“+1”。它标志着八路军这支初创的装甲连,终于突破了零敲碎打的阶段,形成了初步的、可观的规模化战力。整整六辆“太行-1型”坦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雷连长手里有了一把真正意义上的重锤,可以不再局限于单一方向的突击,而是具备了分兵支援两个不同作战方向,或者集中力量于一点实施毁灭性打击的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奇兵”向“主力”的悄然转变。
前线的雷连长接到通知时,正对着地图研究敌情。他对着步话机(自然是加密频道),那大嗓门震得林烽不得不把听筒拿远了些:“哈哈哈!好!‘老六’来了!咱们这下可真是兵强马壮了!林主任,您就瞧好吧,咱们这六头‘铁牛’摆开,非得让小鬼子好好喝一壶不可!”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日军针对八路军根据地的秋季大“扫荡”如期而至。这次,日军投入了更多的兵力,配备了加强的火炮和一个小队的九五式轻装甲车以及两辆作为突击核心的九七式改中型坦克,气势汹汹,企图一举摧毁我根据地核心指挥机关和后勤设施。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八路军指挥部沉着应对,决定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诱敌深入,在预设的伏击区域给予其重创。而刚刚完成满编、求战心切的装甲连,自然被赋予了最关键的反击重任。
战斗在一个多雾的清晨打响。日军主力分为东西两路,呈钳形攻势向根据地腹地推进。东路日军以一个步兵大队为核心,配属那两辆九七式改坦克和多门火炮,进展迅速,企图直插我指挥部所在地。西路则是一个加强步兵联队,伴随九五式装甲车,负责侧翼掩护和清剿。
“雷公,东路的鬼子坦克和火炮是硬骨头,交给你了!西路的步兵和装甲车,由步兵主力依托工事节节抵抗,你的任务是以最快速度打垮东路之敌,然后迅速西转,夹击西路敌军!”前线总指挥在加密频道里下达了清晰的命令。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雷连长声音洪亮,充满自信。
他立刻将装甲连一分为二:一排(三辆坦克) 由他亲自率领,配属一个精锐步兵连,直扑东路日军;二排(另三辆坦克) 由副连长指挥,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主要方向或执行总部新的指令。
东路战场,山谷狭窄,不利于日军兵力展开。雷连长利用坦克的越野优势,引导步兵从侧翼一片看似无法通行的灌木林突然杀出,直插日军行军纵队的腰部!
“各车注意!优先敲掉鬼子的铁王八和火炮!”雷连长在指挥车里吼道。
日军的九七式改坦克显然没料到会在这里遭遇成建制的中国坦克,仓促间调整阵型。“太行-101”和“102”利用优异的机动性,快速抢占了一个小高地,几乎同时开火!
“轰!轰!”两发105毫米穿甲弹(部分是新型穿甲爆破弹)呼啸而出!一辆正在转向的九七式改坦克侧面中弹,薄弱的侧装甲如同纸糊一般被撕裂,炮弹钻入车内轰然爆炸,瞬间将其变成了一堆燃烧的废铁!另一发炮弹则精准地命中了日军一门正在放列的九二式步兵炮,将其连同炮组一起炸上了天!
“打得好!”步兵兄弟们发出震天的欢呼。
剩余的那辆九七式改和日军的反坦克火力疯狂还击,子弹和炮弹打在“太行”坦克的加强装甲上,叮当作响,火星四溅,却难以构成致命威胁。第三辆“太行-103”趁机迂回,一枚高爆榴弹在日军步兵密集处炸开,顿时死伤一片。
坦克的钢铁身躯如同移动的堡垒,为伴随的步兵提供了绝佳的掩护。步兵们则紧紧跟随,用冲锋枪、手榴弹和刺刀,无情地清剿着被坦克火力打懵的日军散兵。步坦协同,如同一台高效的杀戮机器,迅速将东路日军的进攻队形搅得天翻地覆。
与此同时,西路战场,日军凭借兵力优势猛攻我步兵阵地,几辆九五式装甲车更是凭借其机枪火力,给我军造成了不小压力。战况一度胶着。
就在此时,雷连长在加密频道里接到报告:东路日军主力已被击溃,两辆坦克全毁,火炮大部被毁,残敌正在溃逃。
“二排!立刻按预定方案,向西路迂回!捅鬼子的腚眼去!”雷连长果断下令。
养精蓄锐的装甲连二排三辆坦克,如同三头出笼猛虎,沿着一条隐蔽的山谷,迅速向西路日军侧后插去。当它们轰鸣着出现在日军后方时,正在全力进攻的日军顿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恐慌之中!
“八嘎!八路军哪里来的这么多坦克?!”日军指挥官惊恐地看着从侧后方冲来的钢铁巨兽,难以置信。
三辆坦克如同三把烧红的尖刀,切入日军的软肋。机枪火力如同镰刀般扫倒日军士兵,炮弹则精准地点名日军的重机枪阵地和指挥所。正面防御的步兵部队士气大振,发起了反冲锋。
日军彻底崩溃了。在八路军步坦前后夹击下,西路日军也很快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此役,装甲连充分发挥了其规模化战力的优势,东西转战,成为扭转整个战局的关键棋子。战后统计,击毁日军九七式改坦克2辆,九五式装甲车3辆,摧毁75毫米山炮、92式步兵炮等共计3门,歼敌500余人,而自身仅有两辆坦克轻伤,经移动修械队现场快速维修后即可恢复战力。
捷报传来,瓦窑堡再次欢腾。林烽拿着战报,对聚集起来的工程师和工人们说:“同志们!看到没有?咱们的‘铁牛’不是一头两头在战斗,而是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在战斗!规模化,形成了真正能够决定战场走向的力量!”
前线更是对装甲连赞不绝口。步兵兄弟们亲切地称呼坦克兵为“铁哥们”,说:“有咱们的‘铁牛’在前面开路,这心里,踏实!冲锋起来,腰杆都硬!”
然而,在胜利的喜悦中,一份来自装甲连的详细战斗报告也摆在了林烽桌上。报告在盛赞坦克性能的同时,也提到了新的挑战:在高速机动作战中,坦克间的协同指挥,尤其是排与排之间、车与车之间的战术配合,还有提升空间;面对日军愈发密集的步兵近距离反坦克攻击(如燃烧瓶、炸药包),伴随步兵的保护和坦克自身的近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复杂山地和村落环境中,坦克的视野盲区问题也更加突出。
林烽看着报告,目光深邃。规模化带来了力量,也带来了更复杂的指挥和协同问题,以及对装备自身缺陷的更高考验。
这支初具规模的钢铁力量,在经历了胜利的洗礼后,又将如何针对这些新的挑战,进行战术和技术的双重升级?规模的扩大,似乎也放大了某些潜在的弱点。下一场考验,或许将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