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办“介入式探查”小队铩羽而归的消息,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虽然绿办官方对此事讳莫如深,但“丙下-七号规则异变区凶险异常,连执法堂长老都无功而返”的传闻,还是不胫而走。
这反而在无形中,为风无极(焦炭树)和他的“沙盒实验室”镀上了一层神秘的、生人勿近的色彩。原本一些因为“道债”体系而与他产生微弱连接的、处于观望状态的潜在“客户”,在听闻此事后,反而更加坚定了与他维持关系的决心——一个连绿办都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其背后蕴含的“规则价值”和“技术壁垒”恐怕远超想象!
风无极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心态变化。危机,某种程度上转化为了 “信用背书”。
但他并未因此得意忘形。他深知,绿办绝不会善罢甘休。明的不行,可能会来暗的;强攻不行,可能会采取更迂回的策略,比如……规则层面的长期监测与数据分析?或者,从其他相关方施加压力?
他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期,进一步巩固防线,并尝试将这种被动的“风险防御”,转化为主动的 “信息优势” 和 “规则影响力”。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个与他深度绑定的“规则缓冲区(戊戌-柒三)”。经过之前构建“规则迷宫”和“风险触发器”的大规模能量调度,他感觉自己与缓冲区的连接似乎变得更加“紧密”和“敏感”了。他不仅能更清晰地感知缓冲区内部的能量流动,甚至能隐约捕捉到缓冲区与外界宏大规则网络(天律)之间,那极其细微的、如同背景噪音般的 “规则共振”。
这种“规则共振”,就像是底层代码运行时产生的微弱电磁波,通常毫无意义。但风无极凭借Level 3权限和超越此界的思维模式,开始尝试从中解读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他集中全部心神,像一个调试无线电的工程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自身意识与缓冲区连接的“频率”,试图从那无处不在的规则噪音中,分离出一些有规律的“信号”。
这个过程枯燥而艰难,对心神的消耗极大。但数日不眠不休的尝试后,他终于捕捉到了一些极其隐晦的、断断续续的“信息碎片”:
……“丙下…七号…规则惰性…增强…监测成本…提升…”
……“资源…倾斜…优先级…下调…”
……“关联区域…戊戌序列…能量潮汐…异常…待查…”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似乎来自于绿办内部关于他这片区域的评估讨论?或者是更高层面的规则系统自动生成的日志片段?
风无极心中剧震!他竟然能通过缓冲区,间接“窃听”到外界关于此地的部分规则层面的信息流!这无疑是获取 “审计意图” 和 “监管动态” 的绝佳渠道!
他立刻将这项工作提升到最高优先级,称之为 “规则共振监听” 项目。他不再进行高风险的“规则材料”生产,将绝大部分心神都投入到对规则共振信号的捕捉、过滤和破译中。
收获是巨大的。他陆续破译出更多信息:
绿办内部确实因探查失败而产生了分歧,激进派受挫,保守派占据上风,主张采取“长期静默观察”策略,资源投入被大幅削减。
他的区域被标记为“高风险、低回报”的典型,短期内再次组织大规模探查的可能性极低。
但是,绿办启动了一项新的“戊戌序列规则异变区关联性分析”计划,试图从宏观规则层面寻找他这片区域与其他类似区域的共性,这可能会从侧面暴露他的一些特性。
这些宝贵的情报,让风无极得以精准把握绿办的动向和心态,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他决定采取 “低调潜行,深化内功” 的方针。
对外,他通过“道债”渠道,释放出“规则环境持续恶化,联系愈发困难”的讯息,进一步降低外界关注度。
对内,他全力投入到两件事上:
一是继续深化“规则共振监听”,尝试扩大监听范围,甚至看能否捕捉到关于凌清尘伤势恢复、或者其他潜在威胁(如之前那个“做空者”)的信息碎片。
二是利用这段没有外部干扰的时间,优化“规则材料”的生产工艺。他不再追求材料的“特效”,而是专注于提升其“稳定性” 和 “与常规规则的兼容性” ,使得产出的材料虽然效果不那么惊人,但却更加隐蔽,更难被追踪溯源。
然而,就在风无极以为可以安心“种田”一段时间时,“规则共振监听”项目捕捉到了一条让他心神不宁的新信息碎片:
……“万无一失…镖局…石万山…关联交易…审查…”
石万山被审查了?!
风无极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绿办迂回策略的开始!他们无法直接突破这里的规则防御,就开始从外围关联方下手,试图找到突破口!石万山作为与他联系最久、也最了解情况的外部渠道,无疑是最佳目标。
一旦石万山顶不住压力,吐露出一些关键信息,比如“道债”体系的存在、那些“特种规则材料”的效果……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保住石万山这个渠道!至少,要让他有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底气。
风无极迅速思考对策。直接联系风险太大。他决定动用一张很久没用的牌——那缕凌清尘赐予的 “雷印”。
他小心翼翼地引导那缕雷印,将其一丝微弱到极致、几乎无法察觉的雷法道韵,混合着一丝经过高度纯化和无害化处理的、代表“安抚”与“坚守”意念的缓冲区能量,通过规则共振的某种微妙连接,朝着石万山所在的方位,进行了一次超远距离、超低强度的 “规则层面的意念传递”。
这传递并非具体信息,更像是一种带着特定情绪的“规则暗示”,如同在对方心神中投下一颗微小的种子:
“坚守…沉默…可得…庇护…与…回报…”
他无法保证石万山一定能接收到,也无法保证接收到了就一定能理解并遵从。这更像是一次赌博,赌的是石万山对“神霄剑宗”和凌清尘的敬畏,以及他作为商人的投机本能。
做完这一切,风无极只能耐心等待。他加大了“规则共振监听”的力度,重点关注与石万山和万无一失镖局相关的信息流。
数日后,他再次捕捉到相关信息碎片:
……“石万山…讯问无果…证据不足…暂释…加强监控…”
风无极心中稍定。看来,他的“规则暗示”和石万山自身的权衡起了作用。渠道暂时保住了,但风险依然存在。
经此一役,风无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规则显化的世界,信息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武器和杠杆。他所依仗的,不仅仅是缓冲区和新材料,更是这种基于规则底层连接的 “信息不对称” 优势。
他将“规则共振监听”项目制度化、常态化,将其视为与“规则材料工程”同等重要的核心业务。
同时,他也开始思考,能否主动制造一些“信息涟漪”,来误导或引导外界的判断?比如,故意让缓冲区泄露出一些经过加工的、指向其他方向的“规则信号”?
劳改资本家的“沙盒生存”,从硬性的规则防御,悄然进入了更加诡谲的 “信息博弈” 新阶段。他不仅要守住实验室的物理边界,更要争夺规则层面的“话语权”和“叙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