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苏景雅

首页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逆青春 第一名媛,总裁的头号新妻 超级惊悚直播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一级BOSS:你结婚,我劫婚 汴京春深 白色年华 快穿:变美后,我赢麻了 重回八零:我家拆迁分了半条街 一条四爷,二饼福晋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苏景雅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全文阅读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txt下载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40章 “晚星艺术基金” 六大洲覆盖,公益成果总结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南极中山站的冰原上,科考队员李默蹲在雪地里,手中的画笔蘸着特制的低温颜料,在画板上勾勒出远处的冰山轮廓。颜料在零下 30 摄氏度的低温下凝结得格外缓慢,每一笔都要格外用力,才能在画布上留下清晰的痕迹。他身后,几个科考队员举着相机,镜头对准正在融化的冰裂缝,试图用照片记录下这一 “极地生态的脆弱瞬间”。这是 “晚星艺术基金” 与南极科考站合作开展的 “极地艺术创作” 项目现场,也是基金实现 “六大洲公益覆盖” 的最后一站。

当李默完成画作《冰与光的对话》,将其通过卫星信号传回国内时,林晚星正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 “晚星艺术基金全球成果展” 的开幕式。屏幕上,南极冰原的白色与画作中的蓝色交织,与展厅内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艺术公益成果照片相映成趣 —— 肯尼亚贫民窟里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心画画的笑脸,巴西雨林中艺术家与土着居民合作创作的壁画,澳大利亚沙漠里用回收材料制作的雕塑…… 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 “晚星艺术基金” 成立三年来的公益故事。随着南极项目的正式落地,基金不仅实现了 “六大洲覆盖” 的目标,更用艺术的力量,为全球 800 多万人带去了希望与改变。

“极地艺术创作” 项目的落地,是 “晚星艺术基金” 最具挑战性的公益尝试。不同于其他大洲的艺术教育项目,南极的特殊环境决定了项目必须围绕 “生态记录与文化传播” 展开 —— 让科考人员成为 “艺术创作者”,用画笔与镜头记录极地环境变化,再通过艺术展的形式,让全球观众关注极地生态保护。

为了让科考队员掌握基础的艺术创作技巧,基金邀请国内知名画家、摄影师组成 “极地艺术指导团”,提前通过线上课程,为中山站、昆仑站的 50 多名科考队员开展培训。课程内容涵盖 “低温绘画技巧”“极地光影捕捉”“生态主题创作思路” 等,还特意研发了适合极地环境的绘画工具 —— 低温颜料能在零下 40 摄氏度保持流动性,特制画笔采用抗冻材质,画板则轻便易携带,方便科考队员在外出考察时随时记录。

“第一次在线上学习画冰山时,我总把握不好光影的变化,” 科考队员王媛说,“指导老师告诉我们,南极的光线每天都在变,中午的阳光会让冰山呈现出淡蓝色,傍晚则会变成橘红色,要根据实际观察调整色彩。后来我在考察时,特意每天同一时间去记录同一座冰山,果然发现了它的颜色变化,这种‘观察 — 记录’的过程,让我对极地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9 年 3 月,“极地艺术指导团” 的 3 名成员还克服极端天气,抵达中山站进行现场指导。在冰原上,画家张伟手把手教科考队员如何用色彩表现冰裂缝的深邃,摄影师刘敏则示范如何利用极地的反射光,拍出更有冲击力的生态照片。“在南极现场创作,和在画室里完全不一样,” 张伟说,“这里的风、冰、光都是‘创作素材’,科考队员们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这是专业艺术家很难复制的。”

经过半年的创作,科考队员们完成了 200 多件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晚星艺术基金” 将这些作品整理后,在全球 10 个城市举办 “极地生态艺术展”,首展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幕,随后陆续在纽约、伦敦、悉尼、里约热内卢等城市巡回展出。

展览分为 “冰之美”“生态之忧”“守护之愿” 三个板块。“冰之美” 板块展示科考队员拍摄的南极极光、冰山群照片,以及描绘企鹅、海豹等极地生物的画作,让观众感受南极的纯净与壮丽;“生态之忧” 板块则通过对比作品,展现极地环境的变化 ——2019 年拍摄的冰山照片与 2029 年的同一座冰山对比,明显能看到冰山体积的缩小,还有科考队员用融化的冰制作的 “冰雕装置”,冰雕上刻着 “全球变暖” 的字样,随着展览的进行,冰雕逐渐融化,以此警示观众全球变暖对极地的影响;“守护之愿” 板块收录了科考队员与全球青少年的联名画作,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 “未来的南极”,与科考队员的作品形成呼应。

“看完‘生态之忧’板块,我特别震撼,” 北京观众陈先生说,“以前总觉得南极离自己很远,全球变暖也是抽象的概念,但看到冰山融化的对比照片,还有慢慢融化的冰雕,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我会主动减少碳排放,还带孩子参与了‘守护南极’的公益捐款,希望能为极地保护出份力。”

展览期间,基金还通过线上平台同步展出作品,观众可在线观看高清画作与创作背后的故事,还能参与 “极地生态知识问答”,答对的观众可获得 “极地艺术衍生品”,如印有科考队员画作的环保袋、笔记本等。线上展览的访问量突破 5000 万人次,不少学校将其作为 “生态教育课程” 的素材,组织学生在线参观学习。

南极项目的落地,为 “晚星艺术基金” 的 “六大洲公益覆盖”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溯三年来的公益历程,基金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通过建设艺术教育中心、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让艺术的种子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

在亚洲,基金的重点是 “艺术教育公平” 与 “非遗文化传承”。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基金建设了 20 所 “乡村艺术教室”,为当地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的绘画、音乐课程,还邀请巴厘岛传统舞蹈家担任老师,让孩子们在学习现代艺术的同时,也能接触本土文化。“以前我们村里的孩子从来没上过艺术课,” 巴厘岛村民拉玛说,“自从有了艺术教室,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画画、跳舞,变得更开朗、更自信了。有个叫卡佳的小女孩,以前很害羞,现在能在村里的节日上跳传统舞蹈,大家都为她骄傲。”

在中国,基金则推出 “非遗艺术进校园” 项目,与 100 所中小学合作,邀请苏绣、皮影戏、古琴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 “非遗兴趣班”。在北京某小学的苏绣兴趣班,孩子们跟着苏绣传承人李阿姨学习基本针法,用丝线在布上绣出简单的图案。“我以前觉得苏绣很难,学了之后才发现,只要有耐心,就能绣出好看的作品,” 五年级学生小宇说,“我绣了一个小钱包送给妈妈,妈妈特别喜欢,还说要把它好好收藏起来。”

截至 2029 年,基金在亚洲共建设艺术教育中心 320 所,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 1200 个,受益人数超过 300 万,其中有 35 名受助青少年通过艺术特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印度尼西亚艺术学院等国内外专业院校。

在非洲,基金的公益项目主要集中在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的贫民窟地区。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基贝拉贫民窟,基金建设了 15 所 “艺术梦想中心”,为孩子们提供绘画、雕塑、戏剧等课程,还设立 “艺术奖学金”,资助有天赋的孩子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学习。

17 岁的肯尼亚男孩穆萨,就是 “艺术奖学金” 的受益者。他从小在基贝拉贫民窟长大,偶然在 “艺术梦想中心” 接触到绘画后,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基金为他提供了绘画工具和专业指导,还资助他参加肯尼亚全国青少年艺术比赛,最终他凭借一幅描绘贫民窟生活的画作获得一等奖,并被南非艺术学院录取。“如果没有基金的帮助,我可能永远没机会学习绘画,更别说上大学了,” 穆萨说,“我想毕业后回到基贝拉,成为一名艺术老师,教更多贫民窟的孩子画画,让他们也能通过艺术改变命运。”

基金还在非洲开展 “艺术与社区发展” 项目,组织艺术家与当地居民合作,用壁画美化贫民窟的墙壁。在南非开普敦的一个贫民窟,艺术家与居民一起,在墙壁上绘制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内容包括非洲传统图案、孩子们的笑脸、社区的生活场景等。“以前这里的墙壁又脏又破,让人心情压抑,” 居民莎拉说,“现在壁画让整个社区都亮了起来,孩子们喜欢在壁画前玩耍,大人们也更愿意在社区里活动,社区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

目前,基金在非洲建设艺术教育中心 180 所,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 800 个,受益人数超过 200 万,28 名受助青少年考入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

在欧洲、美洲与大洋洲,基金的公益项目更加多元化,涵盖 “特殊群体艺术教育”“生态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交流” 等领域。在法国巴黎,基金与当地公益组织合作,为自闭症儿童开设 “艺术治疗课程”,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孩子们表达情感、改善社交能力。“很多自闭症孩子不善言辞,但能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程老师艾米丽说,“有个孩子以前从不与人交流,现在会通过画画向我们展示他看到的世界,这是很大的进步。”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基金发起 “雨林艺术计划”,组织艺术家深入亚马逊雨林,与土着居民合作创作艺术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宣传雨林保护。艺术家们用雨林中的植物汁液制作颜料,在树皮上绘制雨林生物图案,还教土着居民用传统工艺制作雕塑,这些作品在全球巡展后,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雨林保护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让更多人关注亚马逊雨林的保护,” 项目负责人马克说,“土着居民的传统工艺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这正是现代社会需要学习的。”

在澳大利亚,基金则推出 “原住民艺术传承项目”,资助澳大利亚原住民青少年学习传统绘画、舞蹈,还帮助他们将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让原住民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6 岁的原住民女孩莉莉,通过项目学习了传统的 “点画” 技艺,她的作品《梦幻时光》在国际原住民艺术展上获奖,还被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收藏。“我的奶奶是传统点画艺术家,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原住民的文化,” 莉莉说。

截至目前,基金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共建设艺术教育中心 300 所,资助青少年艺术项目 1000 个,受益人数超过 300 万,37 名受助青少年考入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

随着 “晚星艺术基金” 公益成果的不断积累,林晚星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将 “艺术公益” 的经验推广到全球,让更多组织与个人参与进来。2029 年 6 月,基金在北京发布《全球艺术公益白皮书》,同时发起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标志着基金的公益事业从 “单点实践” 走向 “全球协作”。

《全球艺术公益白皮书》是 “晚星艺术基金” 三年公益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 “全球艺术公益现状”“晚星艺术基金实践案例”“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个部分,收录了基金在六大洲的 100 个典型公益案例,提出了 “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理念 —— 艺术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在教育公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白皮书指出,“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 可通过三条路径实现:一是 “艺术教育赋能”,为贫困地区、特殊群体提供艺术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二是 “艺术传播赋能”,用艺术的形式宣传环保、文化传承等理念,提高公众的意识与参与度;三是 “艺术产业赋能”,帮助传统手工艺者、原住民艺术家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形成 “文化产业 + 公益” 的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白皮书发布会上说:“《全球艺术公益白皮书》提出的‘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公益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星艺术基金的实践证明,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改变的力量’,我们将把这份白皮书纳入‘全球公益实践案例库’,向全球推广其经验。”

为了推动 “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落地,“晚星艺术基金” 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邀请全球 20 个国家的公益组织、50 位国际艺术家加入。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 “全球艺术公益交流活动”,组织成员分享公益经验;发起 “跨国艺术公益项目”,如 “全球青少年艺术联展”“濒危文化艺术传承计划” 等;建立 “艺术公益资源库”,整合全球的艺术教育资源、艺术家资源、资金资源,为成员提供支持。

联盟成立后,首个跨国项目 “全球青少年艺术联展” 迅速启动。来自全球 50 个国家的 1000 名青少年艺术家,围绕 “可持续发展” 主题创作作品,联展将在北京、纽约、伦敦等 10 个城市巡回展出,优秀作品还将被制作成 “艺术公益明信片”,通过义卖筹集公益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项目。

“加入联盟后,我们能与更多国家的公益组织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 肯尼亚 “艺术梦想中心” 负责人说,“比如我们计划与法国的公益组织合作,开展‘自闭症儿童艺术交流活动’,让肯尼亚的自闭症儿童与法国的自闭症儿童通过艺术作品交流,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会很有帮助。”

国际艺术家们也积极参与联盟项目。法国画家皮埃尔计划前往亚马逊雨林,与土着居民合作创作 “雨林生态壁画”;中国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则打算在全球开展 “古琴公益巡演”,用古琴音乐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为艺术公益项目筹集资金。“艺术没有国界,公益也没有国界,” 皮埃尔说,“我们希望通过联盟,用艺术的力量连接全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当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的首批跨国项目顺利启动,《全球艺术公益白皮书》被 100 多个国家的公益组织下载参考,林晚星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 “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上,她作为 “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提出者,分享了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经验,台下来自各国的代表纷纷举手提问,希望了解更多艺术公益的实践方法。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实现六大洲公益覆盖,《全球艺术公益白皮书》获得国际认可,“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成功发起,推动全球艺术公益事业发展,触发 “公益项目重大突破”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国际公益组织认可、全球受益群体反馈)。当前剩余生命值:2426 天 5 小时(此前 2366 天 5 小时 + 60 天 = 2426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成员突破 100 个,发起 “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濒危文化艺术保护” 两大跨国项目,建立 “全球艺术公益人才培养基地”,为发展中国家培养 1000 名艺术公益工作者】,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协作伙伴权限”(可参与制定全球艺术公益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论坛结束后,林晚星站在联合国总部的广场上,看着远处飘扬的各国国旗,心中充满了感慨。三年前,她成立 “晚星艺术基金” 时,只是希望用艺术的力量帮助更多人,却没想到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 从亚洲的乡村艺术教室,到非洲的贫民窟艺术中心,再到南极的极地艺术创作,从一个人的坚持,到全球数百个组织、数千人的共同参与。

她想起在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看到穆萨用画笔描绘梦想时的眼神;想起在南极冰原上,科考队员们冒着严寒创作时的执着;想起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看到孩子们参观 “极地生态艺术展” 时的好奇与震撼。这些画面,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她的公益之路,也让她对 “生命的意义” 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她总觉得 “逆天改命” 是延长生命的长度,可如今她明白,真正的 “逆天改命”,是用有限的生命去拓展 “价值的宽度”—— 让艺术跨越国界,让公益连接人心,让更多人因为自己的努力,拥有追求梦想的机会,拥有守护家园的力量。这种价值,远比单纯的生命时长更有意义。

新任务发布后,林晚星团队迅速制定行动方案,将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拓展、两大跨国项目落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作为核心目标,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为推动联盟成员突破 100 个,团队制定了 “区域拓展 + 精准邀请” 策略。在亚洲,重点邀请东南亚、中亚地区的公益组织,如越南的 “乡村艺术发展协会”、哈萨克斯坦的 “文化传承基金会”,为其提供艺术教育资源支持,帮助当地开展青少年艺术项目;在非洲,与非洲联盟合作,在埃塞俄比亚、加纳等 15 个国家举办 “艺术公益推介会”,吸引当地公益组织加入;在美洲,联合美国 “艺术公益联盟”“墨西哥文化发展中心” 等机构,拓展拉美地区的成员覆盖。

团队还针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制定差异化合作方案:对艺术院校,邀请其加入 “艺术公益教学联盟”,开设艺术公益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对企业基金会,邀请其成为 “公益合作伙伴”,为联盟项目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持;对原住民组织,重点合作 “濒危文化艺术保护” 项目,助力本土文化传承。

经过 8 个月的努力,联盟成员数量突破 120 个,覆盖全球 56 个国家,包括 78 个公益组织、22 所艺术院校、15 家企业基金会、5 个原住民组织。“联盟的壮大,意味着艺术公益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联盟秘书长艾米说,“现在,我们能快速调动全球的资源,比如在应对亚马逊雨林火灾时,联盟内的巴西公益组织、法国艺术家、中国企业基金会迅速联动,用艺术展筹集资金,支持雨林修复,这种跨国协作的效率,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艺术赋能乡村发展” 与 “濒危文化艺术保护” 两大跨国项目,是联盟成立后的重点实践。“艺术赋能乡村发展” 项目选择中国浙江乌镇、意大利托斯卡纳乡村、南非开普敦乡村作为试点,通过 “艺术 + 旅游”“艺术 + 手工艺” 的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中国乌镇,团队邀请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合作,将传统水乡元素融入艺术创作 —— 在古桥两侧绘制水乡风情壁画,用蓝印花布制作文创产品,还打造了 “水乡艺术民宿”,民宿内的装饰全部由村民手工制作。项目实施半年后,乌镇的乡村旅游收入增长 30%,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参与艺术民宿经营、文创产品制作。“以前我们村只能靠种地谋生,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 乌镇村民周阿姨说,“现在游客多了,我们做的蓝印花布钱包、水乡明信片特别受欢迎,一个月能赚好几千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濒危文化艺术保护” 项目则聚焦全球 10 项濒危文化艺术,如中国的 “赫哲族鱼皮画”、澳大利亚的 “原住民树皮画”、秘鲁的 “传统编织技艺”。团队为每个项目配备 “传承人 + 设计师 + 市场专家” 的支持团队,帮助传承人整理技艺资料、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拓展销售渠道。

在中国赫哲族聚居地,传承人尤雪松掌握着 “鱼皮画” 制作技艺,却因原料获取难、市场认知度低,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团队帮助他建立 “鱼皮画原料基地”,与当地渔民合作,收集废弃鱼皮进行加工;邀请设计师将鱼皮画元素融入现代饰品,开发出鱼皮画吊坠、手链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艺术展会进行推广,产品上线首月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学鱼皮画,还有高校邀请我去讲课,” 尤雪松说,“没想到这门老技艺还能‘火’起来,这都是项目带来的改变。”

“全球艺术公益人才培养基地” 的建设,是确保艺术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团队选择在中国北京、肯尼亚内罗毕、巴西里约热内卢建立三大基地,面向发展中国家招生,开设 “艺术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创新”“公益项目策划” 三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兼顾理论与实践,邀请全球艺术公益领域的专家授课,同时安排学员到联盟成员组织实习。

2029 年 9 月,首批 1000 名学员入学,其中 60% 来自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来自尼日利亚的学员阿莫,是一名乡村教师,她希望通过学习艺术教育管理知识,为家乡的孩子开设艺术课程。“在尼日利亚,很多乡村学校没有艺术老师,孩子们从来没接触过绘画、音乐,” 阿莫说,“在基地学习的这半年,我学到了如何用简单的材料开展艺术教学,比如用泥土制作雕塑、用树叶创作拼贴画,回去后我就能教孩子们了。”

基地还与联盟成员组织建立 “就业合作机制”,学员毕业后可优先推荐到公益组织、艺术院校、文化企业工作。截至 2030 年 6 月,首批学员就业率达 92%,其中 80% 选择留在发展中国家从事艺术公益工作,成为当地艺术公益事业的 “中坚力量”。

当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成员突破 120 个,两大跨国项目覆盖全球 30 个地区,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学员顺利毕业时,林晚星受邀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作为 “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 的代表,向全球分享项目成果。

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 “晚星艺术基金” 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晚星艺术基金’用三年时间,从一个区域性的公益组织,成长为推动全球艺术公益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发起的‘全球艺术公益联盟’、‘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等项目,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创新路径,证明了艺术不仅能丰富精神生活,更能成为减贫、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来自肯尼亚的学员阿莫,作为学员代表上台发言,她分享了自己在家乡开设艺术课程的经历:“现在我们村的孩子每天都能上艺术课,他们用泥土捏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用树叶拼出家乡的风景,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也是‘晚星艺术基金’带给我们的改变。”

发言结束后,林晚星收到了系统的提示,新任务进度条已完成 90%。她站在峰会的舞台上,看着台下来自各国的代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使命感。从《海洋奇缘》的环保传播,到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全球覆盖,再到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的体系化发展,她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 “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注入新的实践。

她知道,艺术公益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濒危文化需要保护,还有很多乡村需要艺术的滋养,还有很多孩子需要梦想的翅膀。但她不再孤单,因为全球已有数百个组织、数千人加入这场 “用艺术改变世界” 的行动中。

未来,她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推动 “全球艺术公益联盟” 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让艺术的种子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让公益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而她的 “逆天改命” 之路,也将在这份坚持与热爱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剑徒之路 恶毒女配 逆战狂兵 新白蛇问仙 武道凌天 强势占有,慕少情难自控 美女总裁的极品高手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校花之贴身高手 寻常书 我的沙漠星,每天都在疯狂爆兵 为奴 神秘老公,太危险 我真不想当皇帝啊 邪王盛宠 ,庶女狂妃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潇湘书名 三体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经典收藏聚宝仙盆 逆青春 梦幻香江 全职召唤法师 虚空塔 全民转职:你管这叫散人? 手机通天庭,开局撩到哪吒三太子 凡人修仙,开局看守废丹房 辞凤阙 网游之血御天策 重生:知识它格外迷人 影帝 炎武战神 渡仙玄记 三只手 团宠小医宝逃荒种田开挂了 闺蜜嫁一家,我是儿媳她是婆妈 桃运特工俏佳人 跬步仙踪 沈夫人的马甲层出不穷 
最近更新宝可梦之豪门崛起 快穿: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 人生重启之守护 重生西游之我是蜈蚣精 假死后,全京城为我发了疯 港片:警徽之下,谁是匪? 破天崩开局从奴隶到女帝 海贼:穿越成艾斯母亲弟弟的孩子 深渊序列:终成禁忌旧日 核平四合院我是何雨柱的爆裂胞弟 我成了邪神的白月光 闪婚三个月,前夫竟是我顶头上司 执念事物所 鸿蒙是我爹,洪荒任我浪 退网后,我靠种田火遍全网 反舔系统!男神们都是我刷钱工具 快穿之独一无二 晚江碎瑾远来风 每个世界死遁后,男主都疯了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苏景雅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txt下载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