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

巴蜀魔幻侠

首页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快穿系统:宝贝,你认错人了 掠天记 凡人:张铁,我有一个签到系统 重生追美记 大清第一纨绔. 深渊之狱 港岛大亨 风起北方 穿越民国,我随身一处惊天宝藏 盗墓:神级血脉,雪莉杨倒贴!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 巴蜀魔幻侠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文阅读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txt下载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AI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它不会“思考”,只是擅长“找规律”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提到AI,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电影里的场景:能和人类流畅对话的机器人、能自主做决策的智能系统,甚至有情绪、会反思的人工智能。于是,不少人默认AI就像“缩小版的人类大脑”,能像我们一样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AI的“智能”和人类的“思考”完全是两回事——它没有自我意识,不会主动“想事情”,更谈不上有情绪或创造力,它所有的“聪明”,本质上都是在“找规律”。这一章就用最通俗的大白话,结合生活里的例子,帮你彻底搞懂AI的真实工作逻辑,打破对它的常见误解,看清它的能力边界。

一、先打破第一个误解:AI不是“小机器人”,它没脑子、不会“主动思考”

咱们先从最核心的认知误区说起:很多人觉得AI“能思考”,是因为它能做一些看起来需要“动脑筋”的事——比如写文案、画画、赢围棋比赛。但你有没有想过,AI做这些事的时候,和你“思考”的过程完全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饿了,你会“思考”——“家里还有面包吗?没有的话要不要点外卖?点汉堡还是寿司?”这个过程里,你有“饿”的感受,有“选择”的权衡,还有“对结果的预期”(比如知道汉堡能快速吃饱),这才是“思考”。

但如果让AI帮你推荐午餐,它不会有“饿”的感受,也不会“权衡”——它只是做了一件事:找规律。它会先调出你过去一年的外卖订单数据,发现你周二常点汉堡、周末爱点寿司,再结合当前时间(比如今天是周二)、天气(比如下雨适合点外卖),然后根据“周二+下雨→推荐汉堡”的规律,给你输出推荐结果。整个过程里,AI没有任何主动的想法,只是像一台精准的“规律匹配机器”,把输入的信息和它学过的规律对应起来,再给出答案。

再比如,你用AI写一篇关于“家乡秋天”的短文。你写的时候,会回忆起家乡秋天的稻田、爷爷的老枣树、村口的秋风,带着感情把这些画面串联起来;但AI不会“回忆”,它只是从几百万篇关于“秋天”的文章里,找出“家乡秋天常和稻田、枣树、秋风、思念”这些词语搭配的规律,再按照“开头点题、中间描景、结尾抒情”的句式规律,把这些元素拼在一起。它甚至不知道“家乡”对你意味着什么,也不懂“思念”是一种什么情绪——它只是在按规律“组装文字”。

简单说,人类的思考是“主动的、有温度的、带经验的”,而AI的“智能”是“被动的、无思考的、纯机械的”。它就像一个特别厉害的“复印机”,但复印的不是文件,而是“数据里的规律”——只要给它足够多的数据,它就能找出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但永远不会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疑问。

二、用3个真实案例,把AI“找规律”的逻辑扒得明明白白

光说理论可能还是有点抽象,咱们拿3个最常见的AI应用场景——写文章、下围棋、识图片,具体看看AI是怎么“找规律”的,以及它到底“不懂”什么。

案例1:AI能写文案、写诗,但它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意思

现在不管是职场人写工作报告,还是学生写作文,甚至是自媒体博主写文案,都有人会用AI帮忙。比如你让chatGpt写一段“奶茶店的宣传语”,它可能会输出:“一口丝滑入喉,甜香漫过心头——xx奶茶,把秋天的温柔喝进嘴里”。看起来很有画面感,但AI完全不知道“丝滑”是什么感觉,也不懂“秋天的温柔”是啥意思。

它写宣传语的逻辑,其实就是“找词语和句式的规律”,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找“奶茶”相关的关键词规律。它在训练时看过几百万条奶茶宣传语,发现“奶茶”常和“丝滑、甜香、醇厚、清爽”这些形容口感的词,以及“夏天的清凉、冬天的温暖、秋天的温柔”这些形容季节情绪的词搭配,所以会先把这些词挑出来。

第二步,找“宣传语”的句式规律。它发现奶茶宣传语大多是“短句+情感共鸣”的结构——比如前半句讲口感(一口丝滑入喉),后半句讲情绪(甜香漫过心头),最后加品牌名和卖点,所以会按这个结构组合句子。

第三步,找“用户需求”的匹配规律。如果你没说具体要求,它会默认选“大众喜欢的温柔风格”,因为数据显示这类风格的宣传语点击率更高;如果你说“要活泼一点”,它就会换成“一口爆甜!xx奶茶,喝一口快乐起飞”,因为“活泼风格常和爆甜、快乐”这些词搭配。

但只要稍微“为难”一下AI,它的“规律漏洞”就会暴露。比如你让它写“冬天喝冰奶茶的宣传语”,它可能会写出“冬天喝冰奶茶,清凉又解暑”——这明显不符合常识,因为冬天不需要“解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学过的规律里,“冰奶茶”常和“清凉、解暑”搭配,“冬天”常和“温暖、热饮”搭配,但它没学过“冬天喝冰奶茶”这种“反常识场景”的规律,所以只能机械地把“冰奶茶”的关键词和“冬天”的场景拼在一起,结果闹了笑话。

这就说明,AI写东西不是“理解内容”,而是“拼接规律”——它不知道自己写的句子有没有逻辑,只知道“这样拼符合之前学过的规律”。

案例2:AI能赢围棋冠军,但它不懂“围棋策略”,只是会“算概率”

2016年,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事,让很多人觉得“AI比人类更懂围棋”。但实际上,AlphaGo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围棋策略”,它连“围棋的目标是围地盘”都不懂——它只是擅长“找赢棋的概率规律”。

咱们先简单说下围棋规则:棋盘有19x19=361个交叉点,黑白棋子轮流落子,最后围的地盘多的人赢。看起来简单,但每一步的走法组合有10的170次方种——这个数字比宇宙里所有星星的数量还多,人类根本算不完所有可能。

AlphaGo赢棋的核心,就是靠“算概率”,具体分两步:

第一步,学“人类的赢棋规律”。它先看了几百万盘人类围棋高手的对局,比如聂卫平、李昌镐这些大师的比赛记录。每看一盘,它就会记录“在某个棋盘局面下,人类高手走哪一步,最后赢了”,然后算出“在这个局面下,走A步赢的概率是60%,走b步赢的概率是30%”,把这些概率规律存在自己的“数据库”里。

第二步,比赛时“选概率最高的走法”。比如比赛到某一步,棋盘上有10种可能的落子位置,AlphaGo会快速计算每种位置的赢棋概率——比如走左上角赢的概率是58%,走右下角赢的概率是52%,那它就会选左上角。它不会像人类棋手那样“思考”:“我走这里是为了断对方的棋路,下一步再围他的地盘”,它只是单纯地“选概率最高的一步”。

甚至有一次比赛,AlphaGo走了一步让所有人类棋手都看不懂的棋——当时李世石都愣住了,觉得“这步棋完全没道理”。但最后证明,这步棋是对的。为什么人类看不懂?因为人类没发现“这步棋背后的概率规律”,而AlphaGo通过计算,发现这步棋虽然看起来奇怪,但后续赢的概率高达65%,所以就选了它。

但如果换个场景,比如你发明一种新的棋类游戏,规则和围棋完全不同,然后教给AI,再让它和你比赛,它一开始肯定会输——因为它还没看过这种新棋的对局数据,没找到“赢棋的概率规律”。得等它学了几百几千盘对局后,才能慢慢找出规律,然后打败你。这就说明,AI的“围棋能力”不是来自“懂策略”,而是来自“懂规律”。

案例3:AI能识别猫、狗、病灶,但它不知道“猫是什么”“病灶意味着什么”

打开手机相册,AI能自动把猫的照片归为一类;快递分拣中心,AI能快速识别包裹上的地址;医院里,AI能从ct片里找出肺癌的早期病灶——这些都是AI的“图像识别”能力,但它完全不知道自己识别的是什么。

就拿AI识别猫来说,它的逻辑是“找图像特征的规律”,具体过程就像玩“连连看”:

第一步,学“猫的特征规律”。它会看几百万张猫的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拆成一个个“小特征”——比如耳朵是尖的、眼睛是圆的、有长尾巴、身体毛茸茸、四条腿走路。它还会记录这些特征的“出现概率”,比如“90%的猫有尖耳朵,80%的猫尾巴长度是身体的1.2倍”。

第二步,识别时“匹配特征”。当你给它一张新照片时,它会先把照片拆成同样的小特征,然后和“猫的特征规律”对比——如果照片里的动物有尖耳朵(符合)、圆眼睛(符合)、长尾巴(符合),而且这些特征的匹配度超过85%,它就会判断“这是猫”。

但如果遇到“长得像猫但不是猫”的东西,AI就会出错。比如你给它看一张“毛绒玩具猫”的照片,它大概率会判断成“猫”——因为毛绒玩具也有尖耳朵、圆眼睛、毛茸茸的特征,它没找到“毛绒玩具不会动、没有生命、眼睛不会眨”这些“本质特征”的规律,所以只能靠表面特征误判。

医院里的AI识别病灶也是一样。AI能从ct片里找出“像肺癌病灶的阴影”,是因为它看过几百万张肺癌患者的ct片,知道“肺癌病灶常是圆形、边缘不规则、密度比正常组织高”的规律。但它不会知道“这个病灶意味着患者可能得了癌症”,也不会理解“癌症对患者和家人意味着什么”——它只是按规律找出“符合病灶特征的阴影”,然后告诉医生“这里可能有问题”。最后的诊断、治疗方案,还得靠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综合判断,因为医生理解“病灶的本质意义”,而AI不理解。

三、核心区别:人类“理解本质”,AI“匹配规律”——用4个例子讲透

看完上面的案例,你应该能感受到:人类的认知和AI的“智能”,最核心的区别不是“谁更聪明”,而是“是否理解事物的本质”。咱们用4个生活里的常见场景,把这个区别扒得更透。

例子1:看到“苹果”,人类和AI的反应天差地别

当你看到一个苹果时,你的大脑会立刻调动“对苹果本质的理解”:

- 你知道它是“水果”,能吃,咬一口会有甜汁,放久了会氧化变黑;

- 你可能会回忆起“小时候妈妈把苹果切成小块装在饭盒里”的场景,有温暖的情绪;

- 你还会联想到“苹果可以榨果汁、做苹果派,或者送给朋友当礼物”,有对用途的思考。

但AI看到苹果时,它只会做一件事:匹配特征规律:

- 它会识别“颜色是红色(或绿色)、形状是圆形、顶部有小柄、表面有细微的斑点”;

- 然后对比数据库里的规律,发现“符合这些特征的物体,99%的概率是苹果”;

- 最后输出结果“这是苹果”,不会有任何额外的想法——它不知道苹果能吃,也不会有“回忆”或“联想”。

如果把苹果换成“画在纸上的苹果”,人类会立刻知道“这是假苹果,不能吃”,因为我们理解“真实苹果和画的苹果的本质区别(有生命vs无生命,能吃vs不能吃)”;但AI可能会判断成“苹果”,因为它只看表面特征,没理解“本质区别”。

例子2:听到“下雨了”,人类和AI的应对逻辑完全不同

当你听到“下雨了”这句话时,你的思考过程是“理解下雨的本质影响”:

- 你知道“下雨会打湿衣服,所以出门要带伞”;

- 你会想到“路面会变滑,开车要慢一点,避免堵车”;

- 你还会考虑“阳台的衣服没收,得赶紧回家收衣服”;

- 甚至会有情绪变化,比如“下雨天真好,适合在家睡觉”。

但AI听到“下雨了”,它的应对逻辑是“匹配语言规律”:

- 如果是语音助手(比如 Siri、小爱同学),它会调出“下雨了→提醒带伞”的规律,输出“记得带伞哦,别淋湿了”;

- 如果是文本AI(比如chatGpt),它会调出“下雨了常和伞、淋湿、堵车、在家休息”的词语搭配规律,写一段相关的话;

- 但它不会真的“担心”你淋湿,也不会知道“堵车会让你迟到”——它只是在按规律输出,没有对“下雨本质影响”的理解。

甚至如果AI没学过“下雨和收衣服”的关联规律,你说“下雨了,我该怎么办”,它可能只会说“记得带伞”,不会提醒你收衣服——因为它没找到“下雨”和“收衣服”的规律,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

例子3:解数学题,人类靠“理解逻辑”,AI靠“记忆规律”

当你解“1+1=?”时,你的思考过程是“理解加法的本质逻辑”:

- 你知道“1代表一个物体,两个1加起来就是两个物体”,所以答案是2;

- 当你遇到“1+2=?”时,你会用同样的逻辑推导:“1个加2个,一共3个”,得出答案3;

- 就算遇到没见过的题,比如“+2024=?”,你也能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的加法逻辑,一步步算出答案。

但AI解“1+1=?”,靠的是“记忆规律”:

- 它在训练时看过无数道加法题,记住了“1+1→2”“1+2→3”的直接规律,所以能快速输出答案;

- 如果遇到“+2024=?”,它需要先找到“多位数加法的计算规律”(比如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满十进一),然后按这个规律一步步算;

- 但如果它没学过“多位数加法规律”,比如你让它解“+2024+5678=?”,它可能会算错——因为它没理解加法的本质逻辑,只是在按学过的规律计算,一旦规律没覆盖到,就会出错。

这就是为什么AI能解复杂的数学题,却可能在“小学奥数题”上栽跟头——因为小学奥数题常需要“换个思路”(比如逆向思维、数形结合),需要理解数学的本质逻辑;而AI擅长的是“按固定规律计算”,遇到需要“灵活变通”的题,就会没辙。

例子4:判断“好人坏人”,人类靠“理解行为本质”,AI靠“匹配标签规律”

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靠的是“理解他行为的本质意义”:

- 比如一个人经常帮邻居提东西、照顾流浪猫、在工作中诚实守信,你会判断他是“好人”——因为你理解这些行为的本质是“善良、有责任心”;

- 比如一个人偷东西、撒谎、伤害别人,你会判断他是“坏人”——因为你理解这些行为的本质是“违法、不道德”;

- 甚至如果一个人做了“看似坏的事,实则好的事”(比如父母严厉批评犯错的孩子),你也能理解“这是为了孩子好”,不会简单归为“坏人”。

但如果让AI判断“好人坏人”,它只能靠“匹配标签规律”:

- 它会先看大量的“好人行为”数据,比如“帮人、捐款、诚实”,然后给这些行为贴“好人标签”;

- 再看大量的“坏人行为”数据,比如“偷东西、撒谎、伤害人”,给这些行为贴“坏人标签”;

- 当它看到一个人帮邻居提东西时,会匹配“帮人→好人标签”,判断“这是好人”;看到一个人偷东西时,会匹配“偷东西→坏人标签”,判断“这是坏人”。

但如果遇到“父母批评孩子”这种情况,AI可能会误判——因为它没学过“批评孩子也可能是好事”的规律,只会看到“批评”这个行为,而如果数据里“批评”常和“坏人标签”搭配(比如有人批评别人是为了欺负人),它就会错误地判断“这个父母是坏人”。这就是因为AI不理解“行为的本质意义”,只看表面行为的标签规律,自然会得出错误结论。

四、别被AI的“拟人化”骗了:这些“聪明表现”,其实都是“规律套路”

现在很多AI产品会刻意做“拟人化设计”,比如语音助手用温柔的声音说话,AI绘画工具能“听懂”你的抽象需求,让你觉得“它好像真的懂我”。但这些“拟人化表现”,本质上还是AI在“按规律套路办事”,不是真的“理解你”。

咱们拿两个常见的“拟人化场景”拆解一下:

场景1:语音助手能“聊家常”,但它不会“关心你”

比如你跟 Siri 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它可能会回复:“听起来你今天有点低落,要不要听听歌放松一下?或者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 这话听起来很贴心,但 Siri 完全不会“关心”你的情绪——它只是在执行“用户说心情不好→输出安慰话术+提供解决方案”的规律。

背后的逻辑是:AI在训练时,收集了几百万条“人类情绪对话数据”,发现当用户说“心情不好”时,回复“安慰话术+听歌\/聊天建议”的用户满意度最高,所以就把这个规律存了下来。当你说出同样的话,它就按这个规律输出回复,不会真的“想知道你为什么心情不好”,也不会有“希望你开心起来”的想法。

甚至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因为我养的小猫丢了”,Siri 可能还是会回复“要不要听听歌”——因为它没学过“小猫丢了”这种具体场景的应对规律,只能用通用的安慰话术,暴露了它“不懂具体情绪原因”的本质。

场景2:AI绘画能“懂你的抽象需求”,但它不会“理解艺术”

比如你跟 AI 绘画工具说“帮我画一幅‘孤独的宇航员在粉色星球看星星’的画”,它能精准画出你想要的画面,但它不会“理解”这幅画的“孤独感”,也不会“懂”艺术创作的意义。

它的工作逻辑还是“找规律”:

第一步,拆解你的需求关键词:“孤独的宇航员”“粉色星球”“看星星”;

第二步,在数据库里找这些关键词对应的“图像规律”——比如“宇航员”常画成穿着白色宇航服、姿态前倾,“粉色星球”常画成淡粉色地表+紫色大气层,“看星星”常画成夜空有闪烁的光点;

第三步,把这些图像规律拼在一起,再根据“孤独感”的规律(比如宇航员独自站在空旷的星球表面,画面色调偏柔和)调整细节,最后生成画作。

整个过程里,AI不会有“我想通过这幅画表达什么”的创作思考,也不会理解“孤独感”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什么体验——它只是把你的文字需求,翻译成了“图像规律组合”,本质上和“按食谱做饭”没区别:食谱说“放2勺盐、1勺糖”,你就按这个规律做;AI绘画说“画粉色星球+孤独宇航员”,它就按这个规律画。

五、AI的“能力天花板”:这些事,它永远做不到(至少现在做不到)

知道了AI的核心能力是“找规律”,你就能轻松判断“哪些事AI能做,哪些事AI做不到”。简单说,凡是需要“理解本质、创造新规律、有情绪温度”的事,都是AI的“能力天花板”,目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做不到。

咱们列举几个典型的“AI做不到的事”:

1. AI不会“创造新规律”,只能“模仿已有的规律”

AI能写出好文章,但它写不出“前所未有的文体”;能画出好画,但画不出“颠覆传统的艺术流派”;能设计产品,但设计不出“完全创新的产品形态”——因为它所有的输出,都基于“已有的数据规律”,不会创造新规律。

比如李白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因为他突破了当时的诗歌句式规律,用夸张的想象创造了新的表达;但AI写不出这样的诗句,它只能模仿李白的用词风格(比如“银河”“九天”),拼出看起来像李白风格的诗,却不会有“突破规律的创造力”。

再比如乔布斯创造iphone,是因为他突破了“手机只能按键操作”的传统规律,创造了“触屏操作”的新规律;但AI设计不出iphone,它只能根据已有的手机设计规律(比如“大屏、轻薄”),优化出更轻薄的手机,却不会创造“触屏操作”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

2. AI不会“理解情感的本质”,只能“匹配情绪标签”

AI能识别你说的话里有“愤怒”“开心”的情绪,但它不会理解“愤怒是因为被误解,开心是因为和家人团聚”——它只能给情绪贴标签,不能理解情绪背后的“本质原因和情感价值”。

比如你跟AI说“我今天特别开心,因为我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AI会回复“恭喜你!这真是值得开心的事”,但它不会理解“考上心仪大学”对你来说意味着“多年努力的回报、对未来的期待、家人的骄傲”,这些深层的情感价值,AI完全感知不到。

再比如,AI能生成“母亲节快乐”的祝福文案,但它不会理解“母亲节”背后的“感恩母爱、纪念亲情”的情感意义,它只是知道“母亲节常和‘感恩’‘妈妈辛苦了’这些词搭配”,所以拼出祝福文案。

3. AI不会“做道德判断”,只能“匹配规则条款”

人类在做决策时,会考虑“道德和伦理”,比如“虽然这件事能赚钱,但会伤害别人,所以不能做”;但AI不会做道德判断,它只能按“规则条款”办事,只要符合规则,不管道德与否,它都会执行。

比如如果让AI帮你“制定营销方案”,你说“只要能提高销量,不管用什么方法”,AI可能会建议“编造产品虚假功效,吸引用户购买”——因为它学过的“提高销量的规律”里,有“虚假宣传能快速吸引用户”的案例,它不会判断“虚假宣传是不道德的,会伤害用户”。

再比如,AI能识别“杀人是违法的”,因为它学过“法律规则”,但它不会理解“杀人为什么不道德”——它只是知道“杀人→违法→不能做”的规则,不会有“尊重生命、不能伤害他人”的道德认知。

六、本文小结:理性看待AI——它是“高效工具”,不是“会思考的伙伴”

看到这里,你应该彻底明白:AI的“智能”,本质上是“找规律的能力”,它没有自我意识,不会思考,不会创造,不会有情绪——它就像一把特别锋利的“刀”,能帮你快速切菜(处理找规律的事),但不会自己决定“切什么菜、怎么炒菜”,更不会“关心你吃不吃得开心”。

所以,我们不用对AI有“过度期待”,觉得它能取代人类,也不用对AI有“过度恐惧”,觉得它会统治世界——它只是一个高效的工具,能帮我们做以下这些“找规律”的事,节省时间和精力:

- 快速处理海量数据,比如统计公司一年的销售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

- 生成标准化内容,比如写工作报告初稿、生成产品说明、设计简单的海报;

- 完成重复性任务,比如快递分拣、图像识别、语音转文字;

- 提供规律化建议,比如推荐电影、推荐外卖、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

但那些需要“理解本质、创造新事物、有情绪温度、做道德判断”的事,比如:

- 写出有思想、有情感的文学作品;

- 创造颠覆式的科技产品;

- 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需要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和生活习惯);

- 教育孩子(需要理解孩子的性格、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 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考虑道德、伦理和多方利益);

这些事,只能靠人类自己来做——因为这些事需要的不是“找规律的能力”,而是“思考、创造、共情、道德判断”的能力,这些都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人类独有的能力。

搞懂这个区别,你就能理性地使用AI:既利用它的“找规律能力”提高效率,比如用AI写文案初稿,再自己修改润色,加入情感和思想;也不迷信它的“智能”,知道哪些事必须自己做,不会把“需要思考和创造的事”全交给AI。

未来,AI会越来越强大,能处理的“找规律的事”会越来越多,但它永远不会变成“会思考的人类”——因为它缺少人类最核心的东西:对世界的“本质理解”和“情感温度”。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校花之贴身高手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漫游五界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我医武双绝,踏出女子监狱起无敌! 国民导演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相师 拐个帅鬼萌萌哒 抗战从影视我的团长开始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经典收藏聚宝仙盆 虚空塔 辞凤阙 网游之血御天策 炎武战神 闺蜜嫁一家,我是儿媳她是婆妈 大齐魔人传 做饭太好吃,被整个修仙界团宠了 高纬游戏 渣男白月光回国后,豪门千金她不装了 凤命凰谋 末世降临,游戏场内危机四伏 戮途 一睡万年 短命老公遗产多,豪门寡妇我最强 二次元心愿旅行 侯爷,见到妾身为何不跪 斗罗:重生邪魔虎鲸王,多子多福 九零:你攀高枝我另嫁,后悔啥 穿越八零:糙汉厂长把我举高高 
最近更新遇见陈宇 宝可梦:开局毒贝比成就大师 心剑破道:独尊九天 成语认知词典:解锁人生底层算法 觉醒指南从一碗粥到一朵花 冷面大佬的致命偏宠 魔修兵王共闯恐游,双向救赎 医妃携系统,废柴世子宠上天 和亲公主靠吃瓜为生 我的通透活法 盗墓:穿越盗笔当神仙 你惹她干嘛?她敢徒手揍阴天子 港综:左零右火,雷公助我 成亲后,阴湿世子日日被撩红温 绿茶病美人私底下烟酒都来啊 缠娇鸾 我孔宣开局,炼化金翅大鹏! 武侠世界寻仙,原来我才是仙 吴名卷 我的笔仙只想骗我入江湖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 巴蜀魔幻侠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txt下载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最新章节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