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内部,军事指挥系统和科学考察团之间也难免出现摩擦。科学家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沿途的科研探测,而军事指挥官则优先考虑舰队的安全和隐匿。赵擎天发挥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科学团队的合理需求,促进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经过数月的航行,“归乡使者”舰队终于抵达了太阳系的边缘——柯伊伯带。舰队没有贸然进入,而是在一处密集的小行星群后悄然隐匿,释放出大量微型探测器,对前方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监听。
探测结果令人愈发不安。
柯伊伯带一片死寂。没有预想中的巡逻舰队,没有繁忙的采矿活动,甚至没有人类旧时代应该存在的深空观测站信号。只有无数冰冷的小行星和彗星核,在虚空中沉默地运行。那种绝对的宁静,比任何喧嚣都更让人心悸。
“泰山号”的传感器捕捉到了“信使号”报告中提到的、那些陈旧的、非人类的能量签名残留,它们如同幽灵的足迹,散布在一些较大的小行星上,但能量反应极其微弱,仿佛存在于遥远的过去。
更令人困惑的是,对内太阳系的扫描确认了“信使号”的发现:地球被一层不稳定的、能量波动诡异的屏障所笼罩,无法探测其内部详情;火星轨道附近确实存在大规模的人造残骸带;而整个太阳系内部的电磁波谱,除了那个微弱而古老的自动广播信号外,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被遗弃的坟墓。”一位科学家看着传回的数据,喃喃道。
赵擎天眉头紧锁。情况比预想的还要诡异。他下令舰队继续保持隐匿,派出由“长城号”战列舰护航的小型侦察编队,前出至海王星轨道进行抵近侦察。
赵擎天的命令被迅速执行。一支由“长城号”战列舰为核心,配属两艘“卫士-II”级护卫舰(“利刃号”与“坚盾号”)的小型侦察编队,从主力舰队隐匿的柯伊伯带阴影中悄然驶出,引擎功率降至最低,依靠惯性滑行结合短促的微动力调整,如同深海中的潜艇,悄无声息地驶向内太阳系。
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海王星轨道附近的一片区域,那里是旧时代人类深空网络的一个重要中继站所在地,也是“信使号”数据中显示有异常能量残留的区域之一。
航行过程充满了紧张感。编队保持着绝对的无线电静默,所有传感器都工作在被动接收模式,生怕一丝能量泄露就会惊醒这片死寂星域中可能沉睡的“恶魔”。
数日后,编队抵达海王星轨道附近。眼前的景象印证了之前的探测:巨大的冰蓝色行星依旧在缓慢旋转,但其轨道上那个本该存在的、庞大的人类“深空之门”空间站,如今只剩下扭曲的金属骨架和漂浮的碎片,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灾难。扫描显示,残骸上覆盖着一种非自然的腐蚀痕迹,与“信使号”发现的残骸特征相似。
“利刃号”护卫舰释放出数架隐形侦察机,对残骸进行近距离扫描。传回的高清图像令人心惊:空间站的结构是从内部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撕裂的,并非外部炮火所致。在一些断裂面上,发现了那种熟悉的、微弱的异星能量残留。
“这里发生过一场战斗,或者说一场屠杀。”侦察机飞行员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来,带着一丝颤抖,“但看不出对手是谁,也找不到任何敌方舰船的残骸。”
初步侦察确认了危险的存在,但信息仍显模糊。赵擎天在“泰山号”上权衡再三,下令侦察编队继续向内航行,目标指向火星轨道——那片据信有大规模残骸带的区域。他要求编队务必更加谨慎,一旦发现任何主动威胁,立即撤退。
侦察编队调整航向,利用小行星带作为掩护,缓慢靠近火星轨道。
当火星那颗锈红色的星球映入眼帘时,所有舰员都倒吸一口冷气。火星轨道上,漂浮着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由无数战舰和空间站残骸组成的巨大“坟场”。其规模远超想象,不仅包含了旧时代人类联邦的各式舰船,还混杂着大量风格迥异、从未见过的舰船碎片——有些流线型如鱼,有些棱角分明如晶体,显然属于多个不同的外星文明!
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残骸都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统一性”:它们都像是被同一种力量瞬间摧毁、然后被随意抛弃在这里,残骸上同样覆盖着那种非自然的腐蚀痕迹和微弱的异星能量签名。
“长城号”的战列扫描仪对残骸带进行了深度扫描。分析结果显示,这场毁灭性的战斗发生在大约五百个地球年之前(根据残骸的辐射衰变程度估算)。而那个微弱的人类自动广播信号,其源头似乎就来自火星地表的一个旧殖民地遗址。
太阳系,不仅是一个坟场,更是一个古战场。人类文明,似乎只是这场远古冲突中的一方,而且很可能是失败的一方。
侦察编队在火星残骸带外围潜伏了数日,进行了大量扫描和取样,但没有任何新的发现。没有活动的舰船,没有防御系统反应,甚至没有探测到任何自动化巡逻单位。死寂,是这里唯一的主题。
这种绝对的宁静,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官兵们神经紧绷,总觉得在看不见的黑暗处,有眼睛在盯着他们。科学家们则忙于分析采集到的样本和扫描数据,试图从这些古老的残骸中解读出那场远古冲突的真相,以及那个获胜的、能同时毁灭多个文明的恐怖力量究竟是什么。
“泰山号”上的赵擎天同样焦虑。侦察编队每深入一步,暴露的风险就增加一分。获取的信息越多,谜团就越深。他必须决定是继续冒险深入,还是见好就收,带着现有情报返航。
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坚盾号”护卫舰的传感器官报告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发现:在火星残骸带的最深处,一个巨大的人类战列舰残骸内部,检测到一段极其微弱、但非常有规律的周期性能量脉冲。脉冲的能量特征与遍布残骸的异星能量签名完全不同,更像是某种人类技术的备用电源?
这个发现立刻引起了赵擎天的警觉。是幸存者?是自动信标?还是陷阱?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赵擎天面临艰难抉择。派遣陆战队登陆那个巨大的残骸进行调查,风险极高,但可能获取的关键信息价值巨大。
经过与随舰科学家和高级军官的紧急磋商,赵擎天最终决定:派出一个小型的、精锐的侦察小组,搭乘具备隐身功能的突击艇,潜入残骸内部进行调查。行动代号“掘墓人”。
“长城号”的舰长亲自挑选了五名最精锐的陆战队员和两名技术专家,组成了侦察小组。他们穿着最新型的动力装甲,携带了强大的单兵武器和精密的探测设备。
突击艇如同幽灵般悄然脱离编队,利用残骸的阴影作为掩护,缓缓靠近那艘长达数公里的、名为“联合国号”的人类旗舰残骸。残骸的舰体被撕开一个巨大的裂口,内部一片漆黑。
侦察小组顺着裂口进入残骸内部。里面是一片末日般的景象:凝固的血液、烧焦的舱壁、漂浮的尸体(早已成为干尸)。他们沿着能量脉冲的指引,艰难地向舰桥方向前进。
沿途,他们发现了更多战斗的痕迹,似乎船员们曾在舰内与某种敌人进行过惨烈的接舷战。敌人的尸体不存在,只有人类的残骸。
终于,他们抵达了舰桥。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能量脉冲的源头——一个被重重防护、仍在微弱运行的舰长日志黑匣子!它似乎被设定为在舰船失去动力后,以极低功耗周期性地发送定位信号。
就在技术专家试图取出黑匣子的瞬间,异变陡生!
整个残骸突然轻微震动起来,那种遍布太阳系的、陈旧的异星能量签名猛然间增强了数倍!同时,侦察小组的探测器发出凄厉的警报——有多个高速移动的能量信号正从残骸深处向他们扑来!
“是陷阱!快撤!”小组长嘶声吼道。
侦察小组立刻向突击艇撤退,但为时已晚。数个模糊的、如同阴影般的能量体从黑暗的通道中浮现,它们没有固定形态,移动速度极快,并发射出一种能瓦解物质结构的奇异光束。
激烈的交火在狭窄的残骸通道内爆发。陆战队员的能量武器对这些能量体效果甚微,而对方的光束却能轻易穿透动力装甲。一名陆战队员瞬间被气化,另一名重伤。
技术专家拼死取下了黑匣子,小组长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撤退。他们一边用密集火力暂时阻挡能量体,一边向突击艇狂奔。
最终,仅有四名成员(包括携带黑匣子的技术专家)成功登上了突击艇。突击艇引擎过载,不顾一切地冲出残骸,向“长城号”编队方向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