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仓库里,闲置了三年的4号机床一直是块“心病”。这台机床当年因主轴故障停用,维修师傅几次检查都没找到症结,后来新机床到位,它就被彻底丢在仓库角落,落满灰尘。王师傅常跟林晓棠提起:“这机床当年可是厂里的‘功臣’,要是能修好,还能给车间分担不少加工任务,可惜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林晓棠记在了心里,趁着周末休息,主动申请去仓库研究这台旧机床。沈廷舟知道后,不仅支持她,还找来了机床的原始图纸和故障记录:“这台机床的结构和你现在学的2号机床相似,刚好可以用来练手,遇到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抱着“试试就试试”的心态,林晓棠带着工具和图纸钻进了仓库。刚打开机床电源,就听到“嗡嗡”的异响,主轴根本无法转动。她没有急着拆零件,而是按照沈廷舟教的方法,先对照图纸梳理机床结构,再一点点排查——从电源电路到传动系统,从电机到主轴箱,每一个部件都仔细检查。
第一天,她发现电机接线处有氧化痕迹,以为是接触不良,用砂纸打磨后重新接线,可通电后异响依旧;第二天,她拆开机主轴箱,逐一检查齿轮磨损情况,换了两颗磨损严重的齿轮,可试机时主轴还是转不起来;连续两天没进展,林晓棠有些沮丧,坐在机床旁翻着故障记录,突然看到“故障前曾加工过超硬材料”的备注,心里灵光一闪——会不会是主轴轴承因过载损坏,导致卡死?
第三天一早,林晓棠带着新的思路回到仓库,小心翼翼拆主轴箱的轴承组件。果然,当她取下最里面的轴承时,发现滚珠已经碎裂,外圈也有明显划痕——这才是主轴卡死的真正原因!找到症结后,她立刻联系沈廷舟,申请领取新的轴承配件。
沈廷舟听说她找到故障点,特意赶到仓库,看着拆下来的损坏轴承,眼里满是赞许:“你能从故障记录里找到线索,比我当年还细心。轴承更换要注意安装间隙,我帮你一起弄。”
两人配合着安装新轴承,沈廷舟手把手教她调整间隙:“用塞尺测量,间隙控制在0.02到0.03毫米之间,太紧会影响转动,太松会导致精度下降。”林晓棠学得格外认真,每一步都按标准操作,连最细微的调整都反复确认。
安装完成后,林晓棠深吸一口气,按下电源开关——这次没有异响,主轴平稳转动起来!她又测试了进给系统和加工精度,把一块废金属料装夹好,启动机床进行试切,切削声均匀流畅,加工出的零件精度完全达标。
“成功了!真的修好啦!”林晓棠激动地跳起来,转身看向沈廷舟,眼里满是亮晶晶的笑意。
“恭喜你,晓棠。”沈廷舟也由衷地为她高兴,“这是你第一次独立修好机床,而且还是台闲置三年的旧设备,比很多老维修师傅都厉害。”
王师傅听说林晓棠在修旧机床,也特意赶过来查看。当看到机床平稳运转,加工出的零件精度达标时,他忍不住拍了拍林晓棠的肩膀,大声夸赞:“好姑娘!真是好悟性!我当年研究这台机床时,花了一周都没找到问题,你才用三天就修好了,比我强多了!”
“王师傅您过奖了,都是您和沈科长教得好。”林晓棠不好意思地说,“要是没有您教我拆装技巧,没有沈科长给我找图纸,我也修不好。”
“谦虚啥,悟性和努力才是关键!”王师傅笑着说,“以后这台机床就交给你负责维护,你可得好好待它,别让它再闲置了。”
4号机床“复活”的消息很快传遍技术科。同事们纷纷跑到仓库围观,看着原本布满灰尘的旧机床重新运转,都忍不住称赞:“晓棠姐也太牛了!连老维修师傅都修不好的机床,她竟然搞定了!”“以后咱们科不仅有能设计图纸的晓棠,还有能修机床的晓棠,真是全能人才!”
张科长也特意来看了机床,拍着沈廷舟的肩膀说:“你推荐林晓棠学维修,真是选对人了!这姑娘不仅技术学得快,还肯钻研,以后肯定是技术科的顶梁柱。”
林晓棠站在机床旁,听着大家的夸赞,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这次能修好旧机床,不仅是对自己维修学习的检验,更是对所有支持她的人的回报。而这只是开始,未来她会继续在技术的道路上深耕,用更扎实的能力,赢得更多的认可与尊重。
晚上回家,林晓棠把修好机床的事告诉了刘桂兰。刘桂兰激动得做了一桌子好菜,笑着说:“我家晓棠真是越来越能干了!以后在工厂,再也没人敢小瞧咱们了!”
林晓棠点点头,心里却悄悄想起了沈廷舟——要是没有他的指导和支持,自己或许走不到今天。她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要更加努力,不辜负沈廷舟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