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凡深知,文化建设虽意义重大,但前路荆棘密布。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关键,若能借此改革推动文化建设,或许能事半功倍。想到这,他眼神坚定起来,叫来近侍,吩咐准备笔墨,准备即刻拟定科举制度改革的初步方案。
在御书房内,烛火摇曳,肖平凡伏案疾书,将心中的想法一一落在纸上。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整整一夜,御书房的灯光未曾熄灭。
第二日清晨,肖平凡带着熬红的双眼,将科举制度改革的初步方案递给了几位心腹大臣,让他们先传阅并给出意见。几位大臣仔细研读后,纷纷表示此方案颇具新意与远见。
随后,肖平凡在朝堂之上正式公布了科举制度改革方案。他站在龙椅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群臣,声音洪亮地说道:“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根本,然如今局势变迁,旧制已难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朕决定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优化科举内容,旨在选拔出更多有真才实学、兼具创新思维之人,为我朝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方案规定,除了保留传统的经史子集考核外,增设算学、格物、时务策等科目。算学考查考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格物涉及自然科学原理,时务策则要求考生针对当下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民生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考试形式上,增加面试环节,让考官能更全面地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
此方案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称赞陛下的英明决策。王大臣激动地说道:“陛下此举,实乃高瞻远瞩!如此改革,定能选拔出更多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然而,一些保守的大臣却面露忧色。李大臣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科举制度传承已久,自有其正统性与权威性。如今贸然改革,增设诸多新科目,恐会扰乱科举秩序,让天下学子无所适从。还望陛下三思啊!”
肖平凡看着李大臣,耐心解释道:“李爱卿,时代在变,国家的需求也在变。若一味守旧,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次改革,正是为了让科举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选拔出真正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
与此同时,改革方案在民间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都城最大的学府内,一群年轻学子围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改革方案。一位身着青衫的学子兴奋地说道:“此次科举改革,真是我们的福音啊!一直以来,科举只注重经史子集,让我们空有满腹理论,却不知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如今增设算学、格物等科目,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也能更好地施展我们的才华。”
另一位学子也点头附和道:“是啊,而且面试环节也很有必要。这样考官就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避免了仅凭文章取人的片面性。”
然而,学府的几位老学究却对此嗤之以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气愤地说道:“科举乃圣人所定之制,怎能随意更改?这些新科目,皆是旁门左道,怎能登大雅之堂?如此改革,简直是对科举正统性的亵渎!”
在民间的大街小巷,人们也都在谈论着科举改革。一些商人认为,算学等科目对商业发展有益,支持改革;而一些秉持传统观念的百姓,则对改革持怀疑态度,担心改革会让科举失去原有的公平性。
肖平凡得知各方反应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引发不同的声音。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可如何平衡传统学究和年轻学子的不同意见,确保改革顺利实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他决定先从安抚传统学究入手。肖平凡亲自召见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在御花园中设宴款待他们。席间,肖平凡恭敬地说道:“诸位先生,朕深知科举旧制在诸位心中的地位,然国家如今面临诸多挑战,急需各类人才。此次科举改革,并非否定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拓展。还望诸位先生能理解朕的苦心,支持改革。”
老学究们听了肖平凡的话,心中的怒气稍减。一位老学究说道:“陛下,我们并非反对改革,只是担心改革会破坏科举的正统性与公平性。”
肖平凡微笑着说道:“先生放心,朕已考虑到这一点。改革后的科举,会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确保新科目考核的公平公正。而且,经史子集依旧是科举的重要内容,不会被忽视。”
经过一番交谈,老学究们的态度有所缓和,表示会再考虑考虑。
安抚完老学究,肖平凡又召集了各地年轻学子的代表,听取他们的想法与建议。年轻学子们纷纷表示,希望改革能尽快实施,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肖平凡看着这些充满朝气与希望的年轻面孔,鼓励道:“你们是国家的未来,朕相信此次科举改革,能为你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但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还需要你们与朕一同努力。”
在与各方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肖平凡也在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他增加了对新科目考官的选拔与培训机制,确保考核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同时,对经史子集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微调,使其更注重对经典的理解与运用。
然而,尽管肖平凡做了诸多努力,传统学究和部分保守大臣依旧对改革心存疑虑,而年轻学子们则急切地盼望改革早日实施。两方的意见犹如两条难以交汇的河流,让科举制度改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肖平凡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都城内的大街小巷,心中思索着对策。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传统学究们接受改革,又能满足年轻学子们的期望,顺利推进科举制度改革呢?这个问题像一团迷雾,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不散。
肖平凡深吸一口气,转身走下城楼,快步向御书房走去。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想出对策。刚踏入御书房,便听到门外传来侍卫的通报声:“启禀陛下,林清风求见。”肖平凡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或许林清风带来的消息,能为当前的困境带来转机。
“快请他进来。”肖平凡急忙说道。
林清风踏入御书房,拱手行礼:“陛下,此次在江湖中,我探听到隐藏世家联盟似乎在暗中谋划着什么,他们频繁与境外势力接触,恐怕会对陛下的改革有所不利。”
肖平凡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说道:“看来这隐藏世家联盟,终究是不肯罢休。不过,当下科举改革虽遇阻碍,但也不能停下脚步。文化复兴一事,同样迫在眉睫。”
林清风微微点头:“陛下心系天下,实乃百姓之福。不知陛下对于文化复兴,可有具体举措?”
肖平凡目光坚定:“除了科举改革,朕打算推出一系列文化复兴举措。朕已下令修缮古老的书院,鼓励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林清风听闻,不禁赞叹:“陛下此举,定会让我天元国文化繁荣昌盛。”
肖平凡微微一笑:“希望如此。只是这其中,也困难重重啊。”
随后,肖平凡即刻召集大臣们进宫商议。大臣们听闻陛下的文化复兴举措,纷纷表示赞同。
王大臣说道:“陛下,修缮书院、整理古籍,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只是这所需经费,恐怕不是小数目。”
肖平凡点头:“这朕自然知晓。经费一事,朕会想办法。当务之急,是要让这些举措尽快推行下去。”
李大臣也说道:“陛下,人才方面,也需重视。如今虽有不少学者,但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恐还远远不够。”
肖平凡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爱卿,此事刻不容缓。经费和人才问题,我们边做边解决。先将能推行的,立刻推行起来。”
在肖平凡的大力推动下,各地书院纷纷响应修缮的诏令。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在书院之间,搬运着木材、石料,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书院的负责人则忙着规划修缮的具体方案,力求恢复书院昔日的辉煌。
学者们也积极投入到古籍整理工作中。在藏书阁内,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学者们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本古籍,用毛笔仔细地记录、校勘。他们时而为发现一段珍贵的记载而兴奋,时而又为古籍的破损而叹息。
与此同时,都城广场上,各种文化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周围围满了百姓,他们听得如痴如醉,时而发出阵阵惊叹。杂耍艺人在广场中央展示着高超的技艺,引得百姓们阵阵喝彩。还有书法展示、诗词朗诵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参与。
一时间,文化之风在全国盛行。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不再仅仅是柴米油盐,还有那些古籍中的故事、文化活动中的趣事。孩子们也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纷纷以读书识字、学习技艺为荣。
然而,随着各项举措的推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修缮书院的经费开始紧张,一些偏远地区的书院甚至因为缺乏资金,不得不暂停修缮工作。古籍整理工作也因为人才短缺,进度缓慢。许多珍贵的古籍因为缺乏专业的保护和修复,面临着进一步损坏的风险。
在一处正在修缮的书院中,负责人无奈地看着停工的工地,摇头叹息:“这可如何是好,没有经费,这书院何时才能修缮完成啊。”
在藏书阁内,一位学者对着堆积如山的古籍,满脸愁容:“这么多古籍,就我们这几个人,不知要整理到何年何月。而且,有些古籍的修复工作,我们也力不从心啊。”
肖平凡得知这些情况后,心急如焚。他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王大臣建议:“陛下,或许可以号召民间富商捐款,对于捐款者,给予一定的荣誉和政策优惠。”
李大臣也说道:“陛下,在人才方面,可从各地选拔一些年轻有学识的学子,加以培训,充实到古籍整理的队伍中来。”
肖平凡听后,觉得颇有道理:“诸位爱卿所言极是。即刻下诏,号召民间捐款,同时选拔人才。朕就不信,这文化复兴之路,会被这点困难挡住。”
然而,这些办法能否真正解决经费和人才问题,这些文化复兴举措又能否真正实现文化的全面复兴,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肖平凡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