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核塔中层的“废弃转运站”,在辰时的电磁晨光里泛着厚重的淡灰。0.21Sv\/h的辐射让空气中的星核结晶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形态——既不是导管巷的淡紫棱锥碎块,也不是能量枢纽的暗青枝状,而是致密的淡灰块状结晶,每块结晶表面都布满银白的网状纹路,像被凝固的金属网格,重重叠在转运站的星核钢地面上,与地面散落的“重型机械残骸”(半截机械兵履带、扭曲的电磁炮炮管、破损的傀儡躯干)、堆叠的“星核钢片”(从武器库废墟拆来,厚约5cm)、成捆的“抗锈藤”(阿木连夜收割,带着新鲜的汁液)交织,在地面投下带着块影的光斑,像铺在战场边缘的灰色基石。
转运站曾是星核塔的“物资中转枢纽”,布局呈长方形,长50米,宽30米,四周残留着半崩解的“装卸台”,台边还固定着生锈的金属滑轨,能快速搬运重物;中央是片空旷的“中转区”,也是林野选定的“街垒(barricade)搭建核心区”;东侧有个通往下层自我解构程序启动点的“旧通道”,是街垒的“退路”,西侧则对着赵衡部队可能来袭的“导管主干道”,是防御的正面。此刻,转运站内聚集了40名劳工,一半是参与过巷战的突击队员,一半是负责物资搬运的后勤劳工,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工具——有的扛着星核钢片,有的拖着机械残骸,有的抱着抗锈藤捆,还有的在地面钉金属桩,动作虽快却不混乱,因为林野手里握着一本足以让所有人安心的“依据”。
林野站在中转区中央,左手握着赵承业留下的《旧文明防御纪要》——古籍的封皮是深褐色的皮革,边缘因岁月侵蚀而卷边,内页是泛黄的星核纸,上面用炭笔记录着旧文明时期的防御战术,其中“街垒搭建篇”详细标注了“多层防御结构”“材料配比”“火力配置”“退路预留”四大要点,书页旁还有赵承业的批注:“以重物为基,植物为筋,火力为锋,退路为盾,可抗十倍之敌”。他的右手握着根用星核木制成的“指挥杖”,杖头刻着古籍里记载的“三角防御纹”,正对着地面的光斑比划着街垒的轮廓,目光扫过面前的劳工,眼神里的坚定比淡灰结晶更厚重,却又带着一丝对古籍战术的敬畏——这是周明牺牲前特意托付给他的古籍,此刻成了守护众人的关键。
“苏晴,根据古籍记载,街垒要建‘三层结构’,外层阻敌,中层火力,内层指挥,你用感知确认下各层的位置是否避开了地下的能量管线。”林野的声音透过通讯藤传遍转运站,他指着西侧导管主干道方向,“外层离主干道5米,用机械残骸做基;中层在外侧后方3米,用星核钢片交叉搭建;内层在中转区中央,用抗锈藤和钢片围成指挥圈,还要预留东侧的退路通道,不能堵死。”
苏晴立刻闭上眼,后颈的纤维痕迹泛着与淡灰结晶同源的晨光,感知顺着地面延伸,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地下管线分布图”:“外层避开了两条能量管线,中层和内层的位置安全,东侧退路通道的滑轨还能用,可以快速搬运伤员和物资。”她顿了顿,指尖在屏幕上轻点,“赵衡的先头部队离这里还有25分钟,是五台重型机械兵和八个改造士兵,速度比之前慢,可能在清理导管巷的残留陷阱。”
陈静提着探测仪走到林野身边,半变异的青紫色鳞片贴着冰凉的星核钢片,她将探测仪的“干扰范围”与街垒布局叠加:“古籍里说‘火力点需与干扰区重叠’,我把三个干扰器分别装在中层的三个射击孔旁,干扰范围能覆盖整个外层,机械兵的护盾频率8.3Ghz,改造士兵的9.0Ghz都能压制。”她从工具包掏出三个“便携干扰器”,是老秦用武器库的零件改装的,外壳用星核钢片加固,能抗电磁冲击。
阿木蹲在外侧搭建区,绿色的植物化纹路在小臂上泛着“协作”的急切。他从怀里掏出三个竹编盒,分别装着“阻敌藤”“稳频藤”“修复藤”种子——这是他根据古籍“植物为筋”的批注特意准备的。他用手语快速比划,指尖指向机械残骸堆,绿色纹路随着动作泛着细腻的光:阻敌藤缠在机械残骸外侧,形成“第一道阻敌网”,机械兵冲锋时会被缠住履带;稳频藤贴在中层星核钢片上,增强干扰器的信号稳定性,避免被电磁炮击中后失效;修复藤种在街垒各层的连接处,若出现破损,能快速生长填补缝隙。苏晴实时翻译后,林野点头:“按你说的来,重点在外侧的阻敌藤,要缠得密些,古籍里说‘藤须间距不超过10cm,可抗重型机械冲击’。”
老秦带着二十个劳工负责“外层基础搭建”,他们将半截机械兵履带(重约800kg)横放在西侧,作为街垒的“主基座”,再用金属桩将履带固定在地面,防止被机械兵推开;然后将扭曲的电磁炮炮管、破损的傀儡躯干堆叠在履带后方,形成高1.5米的“阻敌墙”,墙缝间塞满星核钢片,减少射击死角。老秦边指挥边对照林野手里的古籍:“‘基座需埋入地面10cm,增强稳定性’,我们的金属桩够长,能埋15cm,比古籍还多5cm,更抗冲!”
林野则带着阿强等十人搭建“中层火力区”:用厚5cm的星核钢片按“交叉三角法”搭建框架——这是古籍里强调的“抗冲击结构”,三角框架能分散机械兵的冲击力,比平面结构抗打击能力强三倍;然后在框架上开设“射击孔”(直径15cm,间距80cm),每个射击孔旁预留干扰器安装位,顶部还搭建了“了望台”(高2米,用轻型钢片制成),能观察西侧主干道的动静。林野站在框架旁,用指挥杖调整钢片的角度:“古籍说‘交叉角需呈60度,受力最均匀’,你们再调一下,这个角有点偏,快到70度了。”
阿木的植物加固同步进行:他将阻敌藤种子撒在外侧阻敌墙的缝隙里,种子接触到劳工们洒的淡绿营养液(阿木熬的植物能量液),瞬间发芽,淡绿的藤须像网般缠绕在机械残骸和钢片上,很快覆盖整个阻敌墙,藤须间距精准控制在10cm;然后将稳频藤种子贴在中层钢片的内侧,藤须顺着钢片的纹路生长,与干扰器的线路轻轻缠绕,形成“能量传导带”;最后将修复藤种子种在街垒各层的连接处,芽尖贴着金属表面,随时准备修复。
苏晴和陈静则搭建“内层指挥区”:用抗锈藤和轻型钢片围成直径5米的“指挥圈”,圈内放置通讯藤柱和辐射绘图本,还铺了层抗辐棉,作为临时的“伤员急救区”;指挥圈东侧连接旧通道,通道口用可升降的钢片门遮挡,平时打开通风,遇袭时放下防御。苏晴的感知始终覆盖着西侧主干道,绘图本屏幕上的“敌人轨迹”越来越清晰:“还有10分钟!他们离这里只剩800米,速度加快了,可能发现我们在搭建街垒!”
林野立刻对着众人喊:“加快速度!外层再堆两层钢片,中层的射击孔装电磁步枪,阿木,给阻敌藤再浇一次营养液,让它长得更密!”劳工们立刻加快动作,有的扛着钢片往外层跑,有的将电磁步枪架在射击孔上,有的帮阿木搬运营养液陶瓮。辰时的电磁晨光越来越亮,照在街垒上,淡灰的结晶块、淡绿的藤须、银白的钢片交织在一起,原本空旷的中转区,很快变成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外层阻敌墙高1.5米,藤须密布;中层火力区框架稳固,射击孔和干扰器就位;内层指挥圈紧凑实用,退路通畅,完全符合古籍“多层防御,攻防兼备”的战术要求。
“来了!”苏晴的声音突然提高,绘图本屏幕上的敌人已经进入视野,“五台机械兵在前,八个改造士兵在后,正朝着街垒冲锋!”
林野立刻登上中层的了望台,握着青铜刀,对着众人喊:“按预案来!外层阻敌藤准备,中层电磁步枪瞄准机械兵履带,干扰器启动!”
第一个机械兵冲到街垒前,刚撞上阻敌墙,淡绿的阻敌藤瞬间缠住它的履带,藤须越收越紧,“咯吱”一声,履带被彻底卡死,机械兵动弹不得。“射击!”阿强对着射击孔里的劳工喊,淡蓝的电磁束瞬间击中机械兵的关节,关节处的钢片破裂,机械兵轰然倒地。
第二个机械兵试图绕开阻敌墙,却被陈静的干扰器锁定,淡紫的干扰波让它的传感器出现雪花纹,电磁炮的射击偏离方向,击中地面的结晶块,碎片飞溅却没伤到街垒。老秦趁机指挥劳工推动滑轨上的“配重块”(用星核钢片制成),配重块顺着滑轨滑出,砸中机械兵的侧面,机械兵失去平衡,摔在阻敌藤上,被藤须紧紧缠住。
改造士兵则试图攀爬中层的钢片框架,却被阿木的“爆藤”击退——阿木将爆藤种子从了望台撒下,种子落在改造士兵的机械关节上,“砰”的一声轻响,爆炸波让改造士兵失去抓力,摔在地面,被电磁步枪补射命中核心。
战斗持续了15分钟,五台机械兵全被阻挡在街垒外侧,八个改造士兵也只剩两个,却不敢再靠近。林野站在了望台上,看着远处撤退的敌人,握着青铜刀的手微微放松——这是第一次用古籍战术搭建街垒,效果远超预期,不仅挡住了敌人的冲锋,还没造成己方伤亡,劳工们的信心也明显提升,之前紧绷的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古籍里的战术真管用!”老秦走到林野身边,擦着额头的汗,“要是没有这个街垒,我们至少要伤亡一半人才能挡住他们!”
林野翻开《旧文明防御纪要》,目光落在赵承业的批注上,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是承业先生和周明留给我们的力量,我们不能辜负。”他抬头看向东侧的旧通道,“自我解构程序启动点离这里只有500米,我们守住这个街垒,就能为启动程序争取足够的时间。”
苏晴的感知这时捕捉到新的信号,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巨型能量反应”:“赵衡的终极机甲来了!离这里还有30分钟,这次他亲自驾驶,机甲的能量源比之前强三倍!”
林野的目光瞬间变得坚定,握紧手里的古籍:“按古籍的‘应急方案’,加固街垒!外层加堆机械残骸,中层的钢片框架缠双层稳频藤,阿木,准备‘破甲藤’,机甲的关节是弱点,我们用街垒挡住它的正面,再从侧面攻击!”
劳工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拖着更多机械残骸往外层堆,有的帮阿木搬运破甲藤种子,有的检查电磁步枪的能量,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了之前的恐惧,只有对街垒的信心,对胜利的渴望。辰时的电磁晨光照在街垒的淡绿藤须上,泛着希望的光,古籍里的战术不仅搭建了一座防御工事,更搭建了众人心中的“信心之垒”。
林野知道,接下来的机甲之战会更艰难,但有这座按古籍战术搭建的街垒,有团结的同伴,有周明和赵承业的传承,他们一定能守住这里,为红锈林的自由,为自我解构程序的启动,挡住赵衡最后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