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
刘复挥挥手,
“让该说话的人,说该说的话。
这把火,烧得越旺越好。
不过,要烧得‘有理有据’,烧得让天下人都觉得,我大宋出兵,乃是替天行道,是顺应民心,
是维护商路,更是……
拨乱反正。”
“老奴遵旨。”
李德全深深一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御书房。
他知道,陛下不仅要利用民意,更要引导和塑造民意,
为即将到来的西征,铺垫最坚实的舆论基础和道德高地。
为了忠实的完成陛下的命令,李德全亲自离开皇宫,到开封城里暗中召集了不少可靠的报纸负责人,做出指示。
在李德全的暗中操纵下,开封城的舆论风暴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愤怒与呼吁战争层面,
而是开始向着更深入、更精细的方向发展。
几家或者与内府关系密切,或者可靠的报纸,如《开封晚报》、《开封商报》、《冀州日报》、《青州日报》等,
开始连续刊登一系列“深度分析”文章。
这些文章不再仅仅满足于渲染刘璋张朱的悲惨遭遇,
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波调政权的合法性与稳定性。
一篇题为《贵霜波调:丝路安宁的最大威胁》的文章写道:
“……纵观波调上位之路,弑君篡位,血染宫廷,其政权之根基,建立于不义与暴力之上。
如此暴君,岂能指望其遵守信义,维护商路公平?
观其执政以来,横征暴敛,宠信佞臣,对往来商旅课以重税,
稍有不从便肆意扣押货物,甚至罗织罪名,侵吞商民财产。
刘璋、张朱之遭遇,绝非偶然,实乃波调政权野蛮贪婪本性之必然暴露!
如此政权存续一日,则丝路西段永无宁日,
所有往来商贾,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另一篇《忆往昔,老国王时代的宽松与波调时代的严苛》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据曾往来贵霜多年的老商贾回忆,在已故老国王执政之时,
贵霜虽非尽善尽美,然其对商旅颇为宽容,税率稳定,法令相对清晰,各地贵族亦不敢过于放肆。
商队往来,尚称顺畅。
然自波调窃据大位以来,法令朝令夕改,
税吏如狼似虎,贵族竞相攀比,以盘剥商旅为能事。
昔日之‘商路明珠’富楼沙,如今已成‘商旅畏途’!
波调之治,远逊老国王多矣!”
这些文章,刻意塑造了波调“篡位者”、“暴君”、“商路破坏者”的负面形象,
同时将已故老国王时代描绘成一个相对“美好”的时期,
暗示推翻波调,恢复“旧秩序”或建立“新秩序”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在李德全的秘密安排下,一些原本潜藏在大宋境内的贵霜旧臣,
特别是隐居在开封城的贵霜老国王的支持者,
以及一位自称是贵霜王室远支、因躲避波调迫害而流亡至此的“遗族”,
虽然其身份真伪难辨,但在舆论战中,真假往往并不重要,所以他还是被推到了台前。
他们出现在报纸的访谈中,或者在特定的公开场合——通常有报社记者在场,声泪俱下地控诉波调的残暴,
讲述其如何屠杀忠臣,迫害王室成员,
如何将老国王留下的稳定江山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那位“王室遗族”更是宣称波调是“贵霜的罪人”,呼吁“忠诚于老国王的贵霜子民”起来反抗,
指责波调就是丝路之上的蛀虫,祸害,有波调一日,丝路一日不得安宁!
并“为了丝路的畅通,为了丝路周边的长治久安,为了丝路周边国家的稳定,为了所有商贾的利益……
恳请大宋天朝主持公道,帮助贵霜拨乱反正”。
在他的言语中,波调简直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拯救世界的恶徒!
这些来自“贵霜内部”的“正义之声”,极大地增强了大宋舆论的“说服力”和“正义性”。
看,我们出兵不是为了侵略,是为了帮助贵霜人民推翻暴政,恢复秩序!
这是堂堂正正之师,是仁义之师!
然而,波调在大宋自然也并非没有支持者或利益关联者。
一些与波调政权有密切贸易往来、甚至接受了其贿赂的商人,以及留守开封的贵霜使节,
虽然其级别不高,主要在波调上台后用以维系着表面关系,
看到报纸上这些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老国王支持者的言论,顿时坐不住了。
他们又惊又怒,试图反击。
也使出银钱,在一些影响力较小的报纸上刊登文章,或者雇人在茶馆酒肆散布言论。
他们指责老国王执政后期昏聩无能,导致贵霜国力衰退,边境不宁。
而波调将军——他们坚持称其为将军,注明其摄政地位——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平定内乱,稳固边疆,功勋卓着。
他们攻击那些流亡的“遗老遗少”是“失败者”、“造谣生事”,
试图“借助外国势力颠覆本国合法政权”,是“贵霜奸贼”。
他们也试图为大宋民众“冷静思考”,声称波调对刘备、刘璋等人的处理,
是因其“干涉贵霜内政”、“行为不端”所致,属于“依法办事”,并非针对所有大宋商人。
一时间,开封的报纸上,除了对波调的一致声讨外,又出现了关于贵霜内部“正统”与“篡逆”、“贤明”与“暴政”的激烈论战。
双方引经据典——主要是贵霜自己的历史和传说——互相攻讦,吵得不亦乐乎。
这看似混乱的舆论场,实则正中刘复和下怀。
这种争论,不仅让“贵霜”这个名字更加深入人心,使得大宋百姓对万里之外的国度产生了“亲切”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它将波调政权“内部矛盾重重”、“不得人心”的印象牢牢刻在了公众脑海中,进一步削弱了其政权的合法性,
为大宋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正义色彩”。
普通的开封市民,看着报纸上贵霜人自己吵成一团,
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相信那些“受害者”和“反抗者”的言论,对波调政权更加鄙夷和厌恶。
而这些认知随之扩散开来,全国的民众心里,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