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步履从容而坚定,从不停歇。星云大学的校园在悄然送走了春日那场绚烂如梦又短暂易逝的樱花雨后,迅速被初夏肆意滋长的、浓得化不开的绿意和日渐升温、裹挟着草木清香的空气所紧密包裹。学期的指针,在无数个埋头苦读、激烈讨论、欢声笑语的日夜交替中,悄无声息地、却又无可逆转地划向了大三学年的尾声。空气中,除了期末备考特有的紧张气息,也开始混杂进一种面向未来的、躁动不安的憧憬与淡淡的离愁。也正是在这个充满过渡与抉择意味的关键季节里,一则由校教务处统一拟定、盖着鲜红公章、措辞严谨的官方通知,像一块被精准投入平静湖心的巨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激荡起层层叠叠、久久不散的涟漪。
《关于星云大学大三学生暑期校外教学实习的强制性安排通知》
白纸黑字,格式规范,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通过覆盖全校的内部网络系统,精准地送达每一位大三学生的个人电子终端。同时,打印出来的纸质版本也被迅速张贴在了各主要教学楼入口、食堂公告栏、宿舍楼大厅等最显眼的位置,吸引着匆匆走过的学子们驻足围观。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就读于星云大学的大三学生,无论所属专业、院系,均必须参与为期不少于四周的校外集中实习。这是星云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雷打不动、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提前接触并了解社会真实运作模式,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积累初步的职业经验与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或更深层次的学术深造方向,奠定坚实而必要的基础”。
几乎是在这则通知正式下达的瞬间,整个校园,尤其是以东区为代表的、以传统学科和常规专业为主体的院系区域,像是被瞬间注入了一剂高浓度的兴奋剂,整体气氛骤然变得无比热烈、忙碌,甚至透着一丝慌乱。
一、蓬勃的实习热潮:奔向未来的喧嚣
仿佛一夜之间,校园网的招聘信息板块就被海量的实习岗位公告所淹没,如同春雨后疯长的竹笋。各大知名企业、顶尖研究所、重要政府机关、前沿文化机构发布的实习岗位介绍,带着诱人的发展前景、颇具竞争力的实习津贴以及一系列严格的筛选要求,如同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饵料,吸引着无数双充满渴望与焦虑的年轻目光。校园内外的打印店里,瞬间人满为患,队伍从店内一直排到门外。空气中弥漫着激光打印机高速运转散发的淡淡臭氧味、墨粉的独特气息以及刚刚出炉的、尚带余温的铜版纸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学生们怀里抱着一沓沓精心排版、反复校对过的简历和厚厚的作品集,脸上交织着期待与紧张,机器的嗡鸣声、打印机的出纸声与学生们低声讨论、互相打气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名为“前程”的喧嚣交响乐。那些价格不菲、质感光滑的铜版纸简历,在这里被成批地、高效率地生产出来,每一张光洁的纸面上,都承载着一个年轻灵魂对未来的初步描摹、对踏入社会的忐忑不安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炽热梦想。
教室里,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话题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部被“实习”二字所垄断。走廊里、楼梯间、甚至是洗手台前,都能听到类似的对话碎片:
“你简历投了几家了?有收到笔试通知吗?”
“我的天,恒创科技今年的线上笔试题目也太变态了!最后那道动态规划加图论的算法题,我差点没做完!”
“我有个直系学姐现在在寰宇传媒人力资源部,说可以帮我内推一下,但前提是我得先准备一份能拿得出手的视频作品集,头疼!”
“听说今年‘深蓝思维’实验室的竞争比往年还激烈,报名人数爆了,而且他们给实习生的月薪好像又涨了!”
“唉,我其实更想去那个新成立的‘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感觉在那里能接触到更前沿的议题,做出点不一样的事情,虽然可能没那么‘热门’。”
声音里清晰地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的焦虑、同龄人之间不自觉的比较以及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图书馆里那些需要提前预约的研讨间,早已被预订一空。透过玻璃隔断,可以看到里面坐满了正在进行模拟面试的小组。一人扮演严厉的面试官,问题刁钻,步步紧逼;另一人则正襟危坐,努力调动全部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组织着最得体、最能展现优势的语言,额角甚至因为紧张而渗出细密的汗珠。走廊的角落里,随处可见一些穿着明显经过精心搭配、试图摆脱学生气、显得更为成熟干练的衬衫、西裤或套裙的学生,他们手里拿着文件夹,对着手机屏幕或光洁的墙面反光,反复练习着自我介绍,表情既紧绷又难掩那份对即将展开的新世界的期待。
社交媒体上的班级群、专业群、社团群里,分享各种实习信息、面试经验(“面经”)、公司内部评价、笔试真题的链接以惊人的速度刷屏。“求组队模拟面试”、“求大神分享xx公司面经”、“有在xx城市实习需要合租的同学吗?”之类的呼声此起彼伏。一种集体性的、向着“社会”这个更广阔、更复杂舞台进发的巨大冲动,如同涨潮的海水,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就连傍晚在林荫道上并肩散步的情侣,讨论的话题也悄然从风花雪月、课程琐事,更多地转向了“你心仪的实习单位定在哪里了?”“我们暑假会不会在同一个城市实习?”“如果异地了怎么办?”这样现实、具体却同样饱含温暖牵挂的未来规划。
这蓬勃的、甚至显得有些喧嚣和慌乱的实习热潮,是绝大多数星云学子迈向成人世界不可或缺的、充满仪式感的“预演”。它像一场盛大成人礼前的密集训练,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激烈的竞争,也闪烁着机遇的光芒、成长的诱惑。整个校园的氛围,因此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务实、躁动,同时又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生命力。每个人都在忙着为自己的未来绘制蓝图,试图在最终离开象牙塔的相对庇护之前,凭借自身的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尽可能理想、光鲜的起跑位置。
二、无声的角落与隐晦的暗示:被预设的路径
然而,在这片几乎席卷了整个校园的、普遍性的兴奋与忙碌浪潮之中,有一个角落,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静得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西区,那栋被浓密树荫半掩着的、标识着“特殊关注与潜能发展中心”的小楼内外。
那份内容完全相同的实习通知,同样准确无误地、通过加密的内部通道,送达了特殊关注班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终端。他们并非与世隔绝,每日穿梭于校园,同样能清晰地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那股强烈的、关于实习的躁动气息。看到东区的同学们如同上了发条般热火朝天地讨论、奔波、投递简历、准备面试,他们最初也难免受到感染,内心深处会生出几分好奇与向往——走出这片相对熟悉的校园,去接触那个传说中更广阔、更“真实”的社会,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普通的公司里,像普通人一样朝九晚五,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会是什么感觉?
但很快,一种更加清醒、也更加沉重的认知,如同冰冷的潮水,迅速淹没了那点刚刚冒头的好奇小火苗。
他们的情况,是特殊的,特殊到无法用常规的框架去衡量。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被校方、被某些更深层的力量小心翼翼守护着的、绝对不能泄露的核心秘密。他们所拥有的“能力”或“特质”,绝非简历上那些可以堂而皇之书写、为个人履历增光添彩的“专业技能证书”、“竞赛获奖经历”或“项目实践经验”,而是需要被绝对隐藏、不能为外界所知、甚至需要他们自己时刻警惕、控制的本质。试想,让一个能微妙影响局部电磁场或感知微观粒子运动的学生,去一家普通的互联网公司应聘软件开发实习生?让一个情绪波动可能引发周围环境细微物理变化的学生,去服务机构做需要极高耐心和情绪稳定的客户接待工作?这其中蕴含的不可控风险、对个体精神承受力的巨大考验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言而喻。
以往,并非没有特殊班的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或对“正常”生活的渴望驱使下,尝试过利用伪造的、看似清白的身份背景,小心翼翼地参与普通的校外实习。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堪称糟糕。要么是因为需要无时无刻不压抑、掩饰自身的特殊之处而精神高度紧张、疲惫不堪,实习体验极差;要么是在无意识中,因为压力、情绪波动或意外情况,未能完全控制住能力,泄露了异常迹象,引发了同事或上司的过度关注、猜疑甚至恐慌,最终不得不由校方和某些不具名的“相关部门”紧急介入,进行繁琐的、有时甚至不太愉快的“后续处理”与“记忆修正”工作,才将事态平息。
因此,对于特殊关注班学生的实习安排,校方内部历来有其一套特殊的、不成文但被严格执行的惯例。他们通常不会被允许进入普通的商业机构或公共部门实习,而是会被统一安排进入一些与星云大学有着极深渊源、完全知晓内情、且具备最高级别安保措施和绝对保密能力的“特殊合作单位”进行所谓的“实习”。这些单位往往挂着极其低调、甚至有些神秘莫测的名头(例如“第七前沿交叉研究所”、“异常现象观测与应对中心”、“潜能适应性训练基地”等),从事的也多是外界完全无法了解具体内容的、高度机密的工作。对普通学生而言充满无限可能和自主选择权的实习,对他们这些特殊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一条被高层预先划定好的、以确保“绝对安全”和“绝对可控”为首要目标的、缺乏惊喜和变数的路径。
一些已经经历过实习的高年级学长学姐留下的、语焉不详的提醒,班主任在班会上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的“学校会充分考虑并妥善安排每一位同学的‘特殊情况’,请大家稍安勿躁,等待统一通知”的暗示,都像是一层无形却坚韧的薄纱,巧妙地将特殊关注班与外面那片沸腾喧嚣、充满无限可能的实习海洋,隔离开来。
三、截然不同的心情与隐隐的不安:被动等待的沉寂
当林小满在自己的加密终端上,看到那份与其他所有同学收到的、在字面上完全一致的实习通知时,心中涌起的,并非周围普通同学们那种混合着兴奋、期待和焦虑的复杂情绪,而是一种更加沉闷的、如同梅雨季潮湿空气般挥之不去的、沉甸甸的无力感。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那部老旧的手机安静地躺在那里,屏幕漆黑,冰冷而沉默。这次,它甚至连“电量不足”这种拙劣的借口都懒得再找,仿佛彻底进入了某种深度的休眠状态,用这种极致的沉默,来表达对这场注定无法由个人意志主导、缺乏真正选择权的“社会实践”的漠然,甚至是不屑。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窗户,望向远处东区教学楼的方向。即使隔着相当的距离,他似乎也能感受到那边灯火通明下涌动的人潮,隐约能捕捉到随风飘来的、关于实习的喧哗片段。那是一个他能够在理智上理解、甚至在某些瞬间会产生一丝羡慕的世界——一个可以凭借个人努力、成绩、面试表现去争取机会,未来拥有相对广阔、多元选择的世界。而他和他的同学们呢?他们的未来地图,似乎早在入学之初,就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用粗重的线条,预先标注好了几条有限、封闭且时刻处于严密监控下的固定路线。所谓的“实习”,不过是沿着这条既定路线上的一个必经站点,而非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十字路口。
“实习……”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对大多数同龄人意味着“机遇”和“成长”的词汇,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弧度。对于普通学生,它是接触真实社会的窗口,是试错和探索的平台;对于他们这些身负“异常”的人,它更像是一次在严密监护和重重限制下,对那个“正常世界”小心翼翼的、隔着一层加厚防弹玻璃的窥探,是一次对自身“不同”本质的再次强化认知与无奈确认。
特殊关注班的内部加密通讯群里,往常虽然不算特别活跃,但偶尔也会有技术讨论或生活分享,此刻却陷入了一种异样的沉寂。没有人热烈讨论投递了哪些心仪的公司,没有人焦虑地分享各家单位的笔试面试经验,更没有人为了一个面试机会而欢呼雀跃。只有零星的、带着试探性的几句询问,像石子投入深潭,激起微弱的涟漪后又迅速恢复平静:
“有哪位学长学姐知道,今年的‘合作单位’名单大概什么时候能下来吗?”
“听说去年大部分人是被安排去了‘第七研究所’的地下分部?”
“唉,希望这次别又是在那种全封闭的、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环境里待一个月……”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近乎认命般的平静,以及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隐隐流动的、难以完全掩饰的不安与无奈。他们不安的,并非实习岗位本身可能具有的工作强度、专业难度或枯燥内容,而是那种无法自主选择人生路径、前途命运被无形之手牢牢安排的强烈的被动感;是那种需要再次鼓起勇气,走出相对熟悉、安全的校园“泡泡”,进入一个虽然“知情”但依旧充满未知、需要他们时刻绷紧神经、重新适应、重新隐藏真实自我的、令人身心俱疲的压抑感。
这份看似一视同仁、正式下达的实习通知,像一道无形而深刻的分水岭,清晰地划开了星云大学内部两个世界面对同一事件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光谱。一边是如火如荼、充满个人奋斗色彩的憧憬与拼搏,另一边是沉寂压抑、带着集体命运色彩的等待与隐忧。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西区特殊关注班的这些年轻人们而言,似乎总是铺着更多看不见的荆棘,背负着更多无法言说的沉重。
林小满默默地关掉了终端屏幕,将那片属于普通实习生的、充满希望与竞争的喧嚣隔绝在外。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与压抑,如同初夏夜晚潮湿闷热、令人喘不过气的低气压,悄然笼罩在他的心头,沉重得几乎让他想要深深叹息。他知道,他们无法逃避,也没有资格像普通学生那样去抱怨或选择,只能被动地等待,等待那注定会到来的、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安全至上”的“特殊安排”。这份深植于心底的不安与无奈,成为了这个如火如荼的实习季里,独属于西区特殊关注班学生们的一抹挥之不去的、灰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