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江城的市民广场已经热闹起来。晨练的老人、赶早班的上班族、上学的孩子,目光都被广场中央那块巨大的公示板吸引。公示板上,《“清河新生” 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公示》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下方张贴的规划蓝图铺满了整面展板 —— 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两岸是郁郁葱葱的生态湿地,北区污水处理厂的白色建筑与周边景观和谐相融,滨水步道上标注着 “市民休闲区”“儿童游乐设施” 的图标,每一处细节都描绘着清河未来的美好图景。
陈明远站在广场对面的咖啡馆二楼,隔着玻璃窗看着这一幕。他穿着一身简洁的休闲装,手里握着一杯热咖啡,眼神却紧紧盯着公示板前的人群。昨天晚上,他和团队还在加班核对公示内容,从技术参数到效果图配色,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确认 —— 这份规划蓝图,不仅是 “清河新生” 项目的核心,更是他在陈氏家族权力斗争中破局的关键。
上周的家族内部会议上,他凭借对清河污染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对民意的深刻洞察,险险从赵振鹏手中抢过项目主导权。赵振鹏当时冷笑着说:“明远,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但治理清河不是画大饼,到时候搞砸了,可别连累整个家族。” 陈明远清楚,赵振鹏的背后,是与旧有污染产业绑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绝不会轻易让项目顺利推进。而今天的规划公示,就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 将项目置于公众视野之下,用民意作为最坚固的 “护城河”。
“快看!咱们家附近那段臭水沟,以后要变成生态公园了!” 一位穿着运动服的中年男人指着公示板上的 “污染重灾区改造规划图”,兴奋地对身边的同伴说道。他住的小区紧邻清河,夏天一到,河水散发的臭味让人不敢开窗,如今看到规划图上清澈的河水和绿色的植被,脸上满是期待。
人群渐渐围拢过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认真阅读公示板上的文字说明,还有人向现场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提问。“请问这个污水处理厂什么时候能建成啊?”“滨水步道会通到咱们社区门口吗?”“以后清河能钓鱼吗?” 工作人员耐心地一一解答,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
与此同时,“清河新生” 规划公示的消息也在网上迅速发酵。陈氏集团官方账号发布的规划视频,不到一小时就登上了同城热搜榜。视频里,无人机拍摄的清河现状与三维动画制作的未来效果图形成鲜明对比 —— 如今浑浊发黑的河水、漂浮的垃圾,在规划中变成了碧波荡漾、鱼虾成群的生态河道;沿岸破旧的厂房,被改造成了集环保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市民中心。
网友们的评论瞬间刷屏:“终于要治理清河了!期待这一天太久了!”“为陈氏集团点赞!希望这次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住在清河边上的我,已经开始期待明年夏天能在河边散步了!” 甚至有市民自发组建了 “清河监督群”,号召大家一起关注项目进展,督促项目尽快落地。
陈明远刷新着手机上的评论,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份规划蓝图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市民们的痛点。多年来,清河污染不仅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成为了江城环境治理的 “老大难” 问题。政府多次提出治理方案,却都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而这次,陈氏集团作为本土龙头企业,不仅拿出了详细的规划,还承诺投入巨额资金,这让市民们看到了真正改变的希望。
上午十点,陈明远接到了团队成员的电话:“陈总,线上公示平台的访问量已经突破 50 万,留言超过 3 万条,大部分都是支持项目的。还有不少市民打电话来,询问怎么才能参与到项目监督中。”
“好,按计划推进。” 陈明远挂断电话,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民意的热情,正是他对抗赵振鹏派系最有力的武器。
然而,就在市民们热情高涨的时候,一股不和谐的声音悄然出现。中午十二点,一家名为 “江城深度观察” 的自媒体发布了一篇题为《“清河新生” 项目背后的隐忧:选址存疑,预算惊人》的文章。文章中,一位 “不愿具名的环保专家” 质疑北区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且存在未公开的历史工业污染痕迹,在此建设污水处理厂,可能引发地下水污染风险。” 同时,文章还对项目 “50 亿元的总预算” 提出质疑,认为 “预算明细不透明,存在资金浪费的可能”。
这篇文章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原本一边倒的支持声中,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是啊,这么大的预算,钱到底怎么花?”“北区那块地以前好像是化工厂,建污水处理厂真的安全吗?” 甚至有网友开始猜测:“是不是有人不想让项目顺利推进,故意放出来的消息?”
陈明远看到文章时,正在和环保专家讨论项目细节。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不用想也知道,这篇文章背后,一定有赵振鹏的影子。北区污水处理厂的选址,是经过团队多次实地勘察、反复论证的,所谓 “地下水位高”“历史工业污染痕迹”,都是早已解决的问题。而项目预算,更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的,每一笔开支都有详细的明细。
“陈总,要不要我们立刻发布声明,澄清这些质疑?” 团队成员焦急地问道。
陈明远却摇了摇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别急。他们就是想让我们慌乱,然后在回应中露出破绽。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辩解,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他立刻联系了江城电视台,提出愿意接受专访,公开回应所有质疑。同时,他让团队整理北区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论证报告、项目预算明细,准备在专访中公开。
而此时,赵振鹏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网上的争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做得不错。不过,这只是开始。陈明远想靠民意推进项目,我们就先给他制造点麻烦,让他知道,民意这东西,有时候也靠不住。”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恭敬的声音:“赵总放心,我们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惊喜’等着他。”
下午三点,江城电视台的直播专访准时开始。陈明远穿着一身正装,坐在镜头前,从容地面对主持人的提问。
“陈总,针对网上关于北区污水处理厂选址的质疑,您怎么看?” 主持人问道。
陈明远拿出一份厚厚的选址论证报告,对着镜头展示:“首先,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北区污水处理厂的选址,是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我们邀请了国内顶尖的地质专家、环保专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勘察。报告显示,该区域的地下水位虽然较高,但我们采用了先进的防渗技术,能够有效防止污水渗漏。至于所谓的‘历史工业污染痕迹’,早在十年前,政府就已经对该区域进行过土壤修复,目前各项指标都符合建设标准。”
他还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地质专家详细介绍了选址的勘察过程和检测数据,直观地回应了网友的质疑。
随后,主持人又提到了项目预算的问题。陈明远打开电脑,调出项目预算明细表格,对着镜头一一解释:“50 亿元的总预算,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建设(15 亿元)、河道清淤与生态修复(20 亿元)、滨水景观与基础设施建设(10 亿元)、以及后期运营维护准备金(5 亿元)。每一笔预算,都参照了国家相关工程定额标准,并经过了第三方造价咨询公司的审核,完全透明、合理。”
直播过程中,网友们的评论逐渐从质疑转向认可:“原来选址这么严谨,是我误会了。”“预算明细这么详细,看来是真的想好好做事。”“陈总好样的!期待项目早日开工。”
就在专访即将结束时,陈明远突然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为了让项目更加透明、公开,我们决定同步开通‘清河新生’项目公众监督平台。平台将实时更新项目进展,公开招标信息、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我们还将邀请 20 位市民代表、5 位环保组织成员、3 位独立专家,组成‘第三方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的招标、建设与验收。只要年满 18 周岁、关心清河治理的市民,都可以通过平台报名参与。”
这个消息一出,直播间瞬间沸腾。网友们纷纷表示要报名参加监督小组,甚至有不少环保志愿者直接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专访结束后,陈明远的手机响个不停。有媒体想要进一步采访,有市民咨询报名监督小组的事宜,还有环保组织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他看着手机,心中松了一口气 —— 第一步,他成功了。
当天晚上,“清河新生” 项目公众监督平台正式上线。不到两小时,报名参加监督小组的市民就超过了 1000 人。陈氏集团的官方账号发布了报名须知和筛选标准,承诺将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选出监督小组成员。
市民们的热情持续高涨,大家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着项目的细节,分享着自己对清河未来的期待。住在清河沿岸的居民,甚至自发组织了 “清河保护志愿者队”,每天义务清理河岸的垃圾,用实际行动支持项目。
然而,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暗流却仍在涌动。赵振鹏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陈明远接受专访的回放,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没想到,陈明远不仅成功化解了舆论危机,还通过设立监督机制,进一步巩固了民意基础。
“看来,得给你加点料了。” 赵振鹏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北区那块地,之前不是说有个废弃的排污管道吗?想办法让它‘出点问题’。记住,要做得隐蔽,别让人查到我们头上。”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明白,赵总。保证让他们焦头烂额。”
挂掉电话,赵振鹏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他知道,陈明远已经成为了他最大的障碍,想要阻止 “清河新生” 项目,就必须动用更狠、更隐蔽的手段。而北区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就是他埋下的一颗 “地雷”,只要时机成熟,就能引爆,彻底摧毁陈明远的计划。
与此同时,陈明远正在办公室里整理监督小组的报名资料。他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报名信息,心中既感动又警惕。民意的支持,让他有了对抗赵振鹏的底气,但他也清楚,赵振鹏绝不会善罢甘休。那个关于北区污水处理厂选址的质疑,虽然暂时被化解,但很可能成为赵振鹏下一步攻击的突破口。
他拿出北区的地质勘察报告,再次仔细翻阅。报告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表,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可他的心里,却始终有一丝不安 —— 赵振鹏既然敢提出这个质疑,或许真的掌握了一些他不知道的情况。
“明天,去北区实地看看。” 陈明远对自己说。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必须更加谨慎,每一步都不能出错。民意是他的 “护城河”,但也可能成为他的 “软肋”。一旦项目出现任何问题,之前积累的信任和支持,很可能瞬间崩塌。
夜色渐深,江城渐渐陷入沉睡。但对于陈明远和赵振鹏来说,这场围绕 “清河新生” 项目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公众的热情、监督机制的设立,让项目暂时处于安全的境地。可赵振鹏埋下的 “地雷”,随时可能引爆。清河的未来,陈明远的命运,都悬在了这微妙的平衡之上。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暗处悄然酝酿,等待着爆发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