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首页 >> 考古浮海记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 永不解密 萌宠兽世:兽夫,么么哒! 至尊仙帝 修罗剑尊 诸天的收藏家 现代小城隍 三界独尊 拜师九叔:开局觉醒太古十凶! 神级卡徒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61章 石破天惊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东非海岸的季风裹挟着印度洋的咸腥热意,像一床潮湿的棉被,沉甸甸地压在程远汗湿的额头上。他半跪在基尔瓦·基西尼瓦遗址的珊瑚砂地里,青铜探针第三次穿透坚硬的砂层时,针尖传来的脆响让他心脏猛地一跳。26岁的掌心在防晒手套里攥出细密的汗珠,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耳边是林新宇操控无人机的持续嗡鸣——这已经是他们在这片被《郑和航海图》标注为“麻林地”的海域,驻留的第47天。

营地的帐篷在身后三十米处投下狭长的阴影,张瑜用竹竿搭起的临时筛沙架就支在阴影边缘。她正蹲在那里,用竹筛细细过滤从沉船遗址带回的淤泥,阳光透过筛网的缝隙,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听到程远的喊声,她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帆布工具箱被带得翻倒在地,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毛刷、镊子和放大镜。

“慢点,别碰坏了。”张瑜快步跑过来,靛蓝色速干裤的裤脚沾着红树林特有的深褐色腐叶,裤腿上还别着把折叠工兵铲。她蹲下身时,束在脑后的马尾辫发尾不经意扫过程远的手背,像一道微痒的电流窜过——这是他们在国家海洋考古队搭档的第三年,专业上的默契早已刻进举手投足,却总在这样近距离协作的瞬间,跳出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涟漪。

程远屏住呼吸,改用竹刀沿着探针划出的圆圈小心剔土。珊瑚砂在热带阳光下泛着石英般的光泽,混在其中的贝壳碎片被竹刀碰得轻响。随着砂土簌簌滑落,一块青灰色的瓷片逐渐显形,边缘虽有破损,但胎质细密,釉色温润。张瑜立刻从工具箱里取出软毛刷,屏住呼吸扫去浮尘,碗底“永乐年制”的四字款识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辨,青花发色浓艳,笔触稳健,正是明代官窑特有的“苏麻离青”料。

“是郑和船队的东西!”她的指尖轻轻抚过瓷片边缘的海浪纹,纹路里还嵌着细小的珊瑚砂,“《郑和航海图》标注麻林地‘华盖五指’,咱们的GpS显示这里正好是南纬8°55,与学者考证的基尔瓦·基西尼瓦完全对得上。”她突然抬头看向程远,眼里的兴奋像碎钻般闪烁,“你还记得吗?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怀疑过麻林地不是马林迪,现在看来,他是对的。”

程远点头,目光落在瓷片背面的窑工记号上——一个微小的“三”字,刻在圈足内侧。这个记号他太熟悉了,去年在古里港沉船出土的瓷器上见过同样的标记,据林珊考证,是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一位姓林的窑工专用记号,而这位窑工的后人,正是随郑和下西洋的画师林三。

“郑队那边有消息吗?”程远起身时,膝盖在沙地里跪得发麻。他望向三海里外的海面,郑海峰的“潜龙三号”探测船像片柳叶漂在碧蓝的印度洋上,桅杆顶端的卫星信号器闪着微弱的红光。自上周声呐扫到异常回波后,郑海峰已经带着潜水队连续工作了七个昼夜,却始终没找到实质性的遗存。

张瑜刚要回答,程远别在腰间的无线电突然滋滋作响,郑海峰的声音混着海浪的杂音传出来,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程远,水下12米发现大面积木质结构,测深锤显示海底底质是珊瑚砂,和《瀛涯胜览》里‘赤礁如血,砂白似雪’的描述完全吻合!”这位皮肤黝黑的潜水队长总爱把“实战派不玩虚的”挂在嘴边,此刻却难掩激动,“林珊的碳十四测年有初步结果了,船板样本的年代指向永乐十二年,正好落在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窗内!”

“听到了?”张瑜笑着扬了扬下巴,眼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要亮。程远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他迅速别开目光,假装整理遮阳帽的系带:“准备设备,去现场。”转身时,却不小心撞翻了工具箱,镊子和毛刷滚落一地,在珊瑚砂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前往沉船遗址的冲锋舟在印度洋的碧波上飞驰,咸腥的海风灌进领口,带着热带特有的灼热感。程远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想起出发前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翻到的那份弗拉·毛罗地图复印件。那位15世纪的欧洲地图学家在注记里曾提到,1420年左右有艘来自印度的“中国大帆船”,曾朝着非洲西南方向航行了40天,船员在登陆补充淡水时,见过“大鹏鸟的蛋”。

当时林新宇捧着那页复印稿,拍着他的肩膀笑他异想天开:“宝船最远到麻林地,这是学界公认的定论,别被野史带偏了。”可现在,指尖下的瓷片正无声地推翻着什么。程远低头看向船舷边飞溅的浪花,突然觉得那些白色的泡沫里,藏着六百年前航海者的叹息。

“在想什么?”张瑜递过来一瓶冰镇矿泉水,瓶身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在程远的手背上,带来一阵清凉。她今天换了件白色速干t恤,被海风贴在身上,勾勒出纤细的轮廓。“没什么,”程远接过水,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手指,两人同时缩回手,冲锋舟的引擎轰鸣突然变得格外刺耳。

郑海峰的探测船已经在目标海域抛锚,潜水员正陆续下水。程远爬上船时,林珊正蹲在甲板上调试质谱仪,她面前的培养皿里放着几片深褐色的木屑。“船板的纤维素保存完好,”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反射着海面的阳光,“初步检测含有单宁酸,是明代宝船常用的防腐处理工艺。”

“水下情况怎么样?”程远看向舷边的潜水摄像机,屏幕上正实时传输着海底画面——一片覆盖着珊瑚的沉船残骸,九根折断的桅杆像巨兽的肋骨,在碧绿的海水中沉默矗立。郑海峰叼着半截烟,指着屏幕上的一处亮点:“看那里,货舱还没完全坍塌,潜水器拍到了青瓷的影子。”

就在这时,负责地面警戒的林新宇通过无线电发来警报:“程远,遗址西北侧三公里发现可疑人员,正携带洛阳铲向你们方向移动。”他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热成像显示是三个人,装备专业,像是盗墓团伙。”

程远心里咯噔一下——王奎!去年在古里港就是这伙人差点用炸药毁掉三体石碑,后来虽然被抓,但没过多久就保释出狱。没想到他们竟然追到了东非!“加强警戒,我让当地警方立刻过来。”程远对着无线电喊道,同时示意郑海峰暂停潜水作业,“先确保现场安全。”

张瑜突然指着潜水摄像机的屏幕:“看那里!”画面里,一名潜水员正从沉船残骸中取出一件金属物件,轮廓像是罗盘。当潜水员将物件递到水面接应的队员手里时,程远和张瑜同时凑近屏幕——那是一枚铜制罗盘,盘面刻着“子丑寅卯”的地支刻度,指针却诡异地指向正南,与常规罗盘正好相反。

“是‘指南鱼’的变体!”程远突然想起《郑和航海图》里“过洋牵星”的记载,瞬间反应过来,“这是南半球专用的罗盘,地磁极性不同,所以指针反向!”他抓起罗盘,发现盘底刻着一行小字:“庚字三号,清和”——正是太仓卫档案里失踪的那艘宝船!

就在这时,林新宇的声音再次从无线电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紧张:“程远,他们挖到东西了!热成像显示盗墓者脚下的沙滩有热源反应,像是……像是人体组织!”

程远抓起工兵铲就往沙滩跑,张瑜紧随其后。越野车在松软的沙地上颠簸前行,窗外的红树林飞速后退,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当他们赶到时,当地警察已经控制了现场,三个盗墓者被按在沙地上,其中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正是王奎。

沙地上的盗洞直径约一米,边缘散落着几块人骨碎片,混杂在破碎的青瓷片里。暗红色的沙土显然是从墓穴深处带出来的,散发着淡淡的腐朽气息。当程远用强光手电筒照向洞穴深处,瞳孔骤然收缩——墓壁上的彩绘赫然是艘九桅宝船,船帆上的“郑”字旗在颜料剥落处仍清晰可辨,与古里碑亭的三体碑上的船纹如出一辙。

“这地方真有宝……”王奎被警察押着站起来,嘴角还沾着沙粒,他盯着程远手里的罗盘,突然狂笑起来,“我爷爷说的没错!中国船到过好望角!”挣扎间,他怀里掉出张泛黄的海图,上面用朱砂歪歪扭扭画着条从麻林地延伸到非洲南端的航线,与程远团队根据《郑和航海图》推测的“隐秘续篇”惊人吻合。

程远捡起海图,发现纸质是明代特有的桑皮纸,边缘已经碳化,但墨迹仍清晰。海图上标注的“厄加勒斯角”虽然用的是音译,但位置精准得惊人。他突然想起墓主人日志里的记载,手指微微颤抖——这不会是巧合。

潜水器带回的沉船残骸三维照片在临时营地的显示屏上展开时,夜幕已经像块深蓝色的丝绒,温柔地覆盖了东非海岸。郑海峰指着模型里清晰可见的船桅结构:“九桅十二帆,绝对是宝船级别的‘清和号’!货舱里发现的胡椒还没完全碳化,实验室初步检测显示,胡椒颗粒里嵌着好望角特有的海藻孢子——这船绝对绕过了非洲南端!”

林珊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将一份检测报告拍在桌上:“更关键的是这个,船板的焦痕不是意外失火造成的,是人为纵火。碳十四测年显示,焚烧时间与船体建造年代一致,都是永乐十三年前后。”她指着报告里的光谱分析图,“燃烧温度超过800c,是用助燃剂点燃的,不是普通火灾。”

张瑜突然指着屏幕角落放大的船身编号:“‘庚字三号’!和太仓卫档案馆里那艘失踪的宝船记录对上了!”她迅速调出《明成祖实录》的电子扫描件,手指划过屏幕,“你看这里,永乐十三年正月,‘命清和号庚字三船,率所属二哨,探未知海域,限三年而返’,之后就再无记载,成了明史里的悬案。”

程远的目光落在屏幕上货舱残片的缠枝莲纹上,那纹样的间隙里藏着个微小的“珊”字刻痕——是林珊的先祖、随船画师林三的私人标记,去年在福建福斗山遗址的无名墓碑上,他们见过一模一样的刻痕。“林三也在这艘船上。”程远轻声说,突然觉得六百年的时光在这一刻被打通了。

古墓的抢救性清理工作持续到后半夜。临时搭建的照明灯将盗洞周围照得如同白昼,当地考古部门派来的专家正在绘制墓壁彩绘的线图。当程远和两名队员合力揭开最后一层沉重的棺盖时,所有人都被棺内的景象钉在原地——

墓主人身着明代武官袍,腰间却系着一条非洲特有的象牙腰带,腰带扣是用红海珊瑚雕刻的,上面刻着阿拉伯文的“平安”。胸口佩戴的金牌正面刻着“大明水师”四个篆字,背面的斯瓦希里文经当地学者翻译,意为“来自远方的朋友”。金牌下压着一卷用羊皮纸绘制的海图,墨迹虽已模糊,但“过厄加勒斯角,遇巨鸟,蛋如瓮”的字样仍能辨认,与弗拉·毛罗地图的注记形成奇妙的呼应。

“是‘清和号’的船长!”张瑜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她认出袍角的补子图案是“云雁纹”,属于正四品武官,与《瀛涯胜览》记载的“探海千户”职级完全吻合。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件武官袍,发现袖口处绣着一幅微型星图,正是《郑和航海图》里的“过洋牵星图”。

程远小心翼翼地取下船长颈间悬挂的银链,吊坠是个巴掌大的微型星盘,两面分别刻着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和阿拉伯的黄道十二宫,指针恰好停在南纬34°的刻度上——正是好望角的精确纬度。星盘的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宣德元年,于厄加勒斯角测得”,字迹苍劲有力,与古里石碑上的“永昭万世”出自同一人之手。

“是郑和的亲笔!”程远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突然想起《明史》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曾整理前六次航海记录”的记载,“这说明他知道‘清和号’的遭遇!”

林新宇突然在墓壁东侧的暗格里发现了一个密封的陶罐,罐口用松香封死,里面的《航海日志》用三层桐油布层层包裹,虽经数百年海水侵蚀,仍保存完好。当他展开最后一页,宣德元年的日期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这个时间,比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绕过好望角整整早了67年。

日志里“浪高十丈,帆裂三幅,舟几倾覆”的记述,与弗拉·毛罗地图注记的“险恶海域”完全对应,而“夜观天象,见南极星如灯笼,与北辰星遥相呼应”的描述,正是《郑和航海图》中反复提到的“灯笼骨星”(南十字座)观测记录。其中一页详细记录了船员的伤亡情况,“水手林三,闽县人,永乐十四年卒于好望角,葬于石岩下”的字样,让程远突然想起福斗山的那方无名墓碑。

“原来林三不是死在福斗山,而是葬在了非洲。”张瑜的声音有些哽咽,她轻轻抚摸着日志里的字迹,“他把对家乡的思念,永远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凌晨的海风吹进临时帐篷时,程远和张瑜并肩站在显示屏前,看着软件自动生成的航线复原图。从麻林地延伸到非洲南端的虚线,像一条被时光掩埋的血脉,重新连接起郑和时代被遗忘的航海壮举。

“他们为什么要烧船?”张瑜轻声问,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上“清和号”的三维模型,“以宝船的续航能力,就算粮尽,也该尝试返航才对。”

程远的目光落在日志里“蕃贼环伺,恐船技外泄”的记载上,突然明白了:“这是绝境中的自毁。”他指着屏幕上货舱的位置,“你看这里,还残留着火药的痕迹,他们是为了不让宝船的建造技术落入当时的阿拉伯海盗之手。”日志的最后一页画着艘小渔船,旁边写着“余二十三人,乘小艇东归,愿天佑之”,字迹潦草,显然是仓促间所写。

王奎在当地拘留所里提出要见程远。当程远隔着铁栏,将那枚银链星盘的复制品递给他时,这个总想着靠盗墓发财的男人突然红了眼眶:“我爷爷说,他爷爷的爷爷是这艘船上的水手,当年没跟着大部队回来。”他从怀里掏出块磨损严重的船牌,上面模糊的“林”字刻痕,与墓主人金牌上的工艺出自同一人,“原来他们真的到过那么远的地方……不是为了抢东西,是为了看看世界。”

程远看着他,突然觉得这个盗墓者的眼睛里,除了贪婪,还有一丝被唤醒的敬畏。“这些不是财宝,是历史。”程远说,“比任何黄金都珍贵。”王奎低下头,铁栏的阴影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纹路,像那艘沉在海底的宝船残骸。

晨光为基尔瓦·基西尼瓦的沙滩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时,程远团队在古墓旁立起了一块简易纪念碑。张瑜将从沉船货舱带回的胡椒籽撒在碑前,郑海峰指挥队员用潜水绳在海面圈出沉船的精确位置,林新宇操控的无人机正将复原的宝船航线图投射在悬崖上——那道跨越印度洋的航迹,在东非的朝阳里闪闪发亮,像一条连接文明的金色纽带。

当地的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看热闹,他们的课本上印着郑和宝船的插图,却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就藏着这段伟大历史的秘密。程远蹲下身,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宝船的样子,孩子们跟着欢呼起来,他们的笑声像海浪一样清澈。

程远的目光越过红海的方向,望向更遥远的南方。他知道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郑和船队不仅抵达了《郑和航海图》标注的麻林地,更在半个多世纪前就绕过了好望角,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真正“石破天惊”的壮举。而那些沉睡在海底的沉船、被黄沙掩埋的古墓,不过是这场伟大探险留下的注脚。

林珊突然指着海平线的方向:“看!”一群白色的海鸟正贴着浪尖飞行,队形像极了宝船编队的帆影。程远想起墓主人《航海日志》最后的那句话:“海无界,心相通,此行虽未归,亦无憾。”或许这才是郑和留给世界的终极启示——真正的远航从来不是为了抵达某个终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肤色、信仰与偏见,在星辰与海浪之间,找到属于彼此的坐标。

张瑜不知何时走到程远身边,手里拿着片从古墓壁画上取下的颜料残片。在晨光中,残片里的中国朱砂与非洲赭石交融成奇妙的橙红色,像两种文明碰撞出的火花。“你看这个,”她轻声说,“明代的颜料里掺了当地的树胶,才能在潮湿的气候里保存六百年。”程远接过残片,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突然想起那些在沉船货舱里发现的丝绸——南京云锦的织法里,竟织进了阿拉伯的金线技法。

“就像这颜料和丝绸,”程远望着渐亮的海面,“真正的交流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彼此的融合。”他想起墓主人腰间的象牙腰带,想起星盘上并存的二十八宿与黄道十二宫,突然明白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不在于带回多少贡品,而在于播下了多少理解的种子。

郑海峰的潜水队传来好消息,他们在沉船的舵舱里发现了一本完整的《过洋牵星图》。当电子扫描件传送到营地时,所有人都被图上的航线惊呆了——从麻林地到厄加勒斯角的航程中,标注着二十七处“牵星数据”,华盖星从五指逐渐变为一指,而灯笼骨星则从四指半升至八指,与现代天文计算的结果误差不超过0.5指。

“太精确了!”林新宇放大图上的“好望角”标注,那里用朱笔写着“浪急礁险,慎之”,旁边画着个简易的避风港示意图,“他们不仅到过,还详细记录了航行要点。”程远注意到图边缘有行小字:“宣德元年春,以此图献于公,望后续者知途。”——是“清和号”船长留给郑和的话。

当地博物馆馆长闻讯赶来,当他看到《航海日志》里“与非洲部落以瓷器换象牙,约为兄弟”的记载时,突然激动地握住程远的手:“我们的 oral history(口述历史)里,一直有‘来自东方的白帆人’的传说!”他说,在基尔瓦的老城区,至今保留着一座用中国式榫卯结构建造的清真寺,当地人称之为“郑和寺”,“原来不是传说!”

程远团队跟着馆长来到那座清真寺,发现其穹顶的建造工艺果然融合了明代官式建筑的技法,而朝向却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传统,面向麦加。寺内的一块石碑上,刻着阿拉伯文和汉文的对照铭文,汉文是“四海之内皆兄弟”,阿拉伯文则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两种信仰在同一块石头上和谐共存。

“这才是郑和真正的遗产。”张瑜抚摸着石碑上的刻痕,“不是宝船,不是贡品,而是这种尊重差异的智慧。”她想起在古里港看到的景象,印度教寺庙的壁画里,竟有中国菩萨的形象,而当地的节庆活动中,至今保留着舞龙的习俗,“文明的影响,从来都在看不见的地方。”

考古队在遗址旁搭建的临时实验室里,林珊正忙着分析从墓中出土的人骨。当她将dNA样本与福建林氏家族的基因库比对时,屏幕上跳出的匹配结果让她瞬间红了眼眶——墓主人与林三同属一个父系家族,很可能是他的堂兄。“他们是一家人,”林珊的声音带着哭腔,“难怪日志里总提到‘吾弟三’,原来他们是兄弟。”

程远看着那份基因报告,突然想起福斗山的无名墓碑。或许那不是林三的墓,而是家人为他立的衣冠冢。六百年前,当“清和号”的消息传回中国,林家人一定在海边等了又等,最终只能用一抔黄土,寄托无尽的思念。而在遥远的东非,林三的堂兄也在思念着同一个家乡,这种跨越山海的牵挂,让冰冷的考古发现突然有了温度。

王奎被释放那天,特意来到营地告别。他不再像来时那样眼神贪婪,而是郑重地将那张祖传的海图交给程远:“这东西该交给你们。”他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他终于明白爷爷说的“宝”不是金银,而是这段历史,“我回去后就转行,再也不做盗墓的勾当了。”程远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突然觉得,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历史,更在于唤醒人心。

在基尔瓦·基西尼瓦遗址工作的最后一天,程远团队在沉船的位置投放了一个特制的水下纪念碑,上面用中文、英文和斯瓦希里文写着:“公元1415-1433年,中国郑和船队曾在此远航,见证了人类跨越海洋的友谊。”当潜水器将纪念碑安放在宝船残骸旁时,所有人都站在甲板上默哀,印度洋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在为六百年前的航海者致敬。

返航的前夜,程远、张瑜、郑海峰、林新宇和林珊坐在沙滩上,望着满天繁星。南半球的星空与北半球截然不同,南十字座像个明亮的灯笼,在夜空里格外醒目——那就是《郑和航海图》里的“灯笼骨星”。郑海峰拿出随身携带的牵星板,学着古人的样子观测星高,测得南十字座的高度正好是八指,与“清和号”日志里的记录完全一致。

“你说,当年‘清和号’的船员看到这片星空时,会想些什么?”张瑜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轻柔,她的肩膀轻轻靠在程远的胳膊上,带着海风的凉意。程远望着那颗最亮的南极星,突然觉得它像一盏灯,照亮了六百年前的航程:“他们一定相信,只要跟着星星的方向,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林新宇拿出吉他,弹起了一首古老的中国民谣,旋律在非洲的海岸线上回荡,竟与当地的鼓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林珊跟着哼唱,她的声音里带着福建口音,让程远想起了林三和他的堂兄——或许他们当年也在甲板上唱过同样的歌,用乡音驱散远航的孤独。

程远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海平线上,那里正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就像六百年前每个扬帆起航的清晨。他突然明白,郑和船队留下的不仅是沉船和文物,更是一种精神——对未知的好奇,对远方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这种精神就像印度洋的洋流,从未停止流动,一直在影响着世界。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程远在笔记本上写下:“从麻林地到好望角,郑和船队用勇气证明,海洋从来不是隔绝的屏障,而是连接的桥梁。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宝船,那些散落在各地的遗迹,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人类的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包容而持久。”

合上笔记本,程远站起身,张瑜也跟着站起来,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这次发现只是一个开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更多关于郑和船队的秘密等待被发现。而他们的使命,就是带着敬畏与尊重,继续追寻这段伟大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六百年前,中国的航海者曾用和平的方式,拥抱过整个世界。

印度洋的浪涛依旧在拍打着海岸,像在重复着六百年前的节奏。而程远知道,只要人类还保持着对海洋的向往,郑和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它会在每一次跨越国界的握手里,在每一次不同文明的对话中,继续书写下去,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逆战狂兵 新白蛇问仙 为奴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修真界第一女悍匪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相师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正义信条 
经典收藏移动藏经阁 最强反派系统 我是掌门 虚空极变 从小蛇开始进行异化 超越武极 崽崽今年三百岁,才不是什么三岁小奶团! 走后门的飞升,那也是飞升! 天才狂女 开局与圣女双修,觉醒九阳圣体 逼我重生是吧 风玲之声 驾个小艇去明末 修道至苦是人间 斗罗之灵珠神剑天麟 学阀之路 洪荒:我!玄门先锋!人教大将! 恒王 地球最后一名长生者 深海有鲛人 
最近更新斩妖除魔:我能吸收道行 我刚登基称帝!二战爆发了? 忆劫修仙 梦中体验卡修练 觉醒钓鱼佬系统,飞升仙界钓龙王 凡星主宰崛起之路 异界西行纪:我的经书不对劲 我能看见气运线 暗黑西游:行者之狱 重生异界,开局觉醒无限物资 猛鬼撩人 学渣通神之路 救驾女帝召来不良帅,国运却崩了 侠女闯江湖,遇上冷面庄主 死后变强?那就来作死! 双界非命 红楼:开局吕布战力的我强夺金钗 清瑶踏仙途 凡尘神只 御兽:我的合成不科学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