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3日,下午,巴黎近郊,塞纳-圣但尼工业区。
车队驶离巴黎市区,窗外的景象逐渐从奥斯曼风格的优雅建筑转变为大片红砖砌成的厂房、高耸的烟囱、纵横交错的铁轨和管道。
空气中弥漫着煤炭燃烧的硫磺味、金属切割的尖锐声响和蒸汽机车的轰鸣。这里是法兰西公社工业化进程的心脏地带。这里也是法兰西公社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后第一批改建扩大的工业区。
玛格丽特没有乘坐自己专用的防弹轿车,而是选择了一辆半篷的军用指挥车,方便她随时下车观察。
艾蕾陪同在侧,另外还有两名计划委员会的年轻技术员负责记录。她们此行没有预先通知,属于突击检查。
第一站是圣埃蒂安国家第一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机枪和配套弹药。
工厂大门由赤卫队士兵把守,查验证件后放行。一进入厂区,巨大的声浪便扑面而来。车间里光线明亮,但空气中漂浮着金属粉尘和机油的气味。
长长的流水线上,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专注地操作着机床。锻压机发出沉闷的撞击声,车床切削金属发出刺耳的尖鸣,装配线上,零件被迅速组装成一支支闪亮的步枪。
玛格丽特没有打扰正在工作的工人,而是在车间主任的陪同下,沿着生产线缓步行走。她紫罗兰色的眼眸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原材料的供应是否顺畅?机床的运转是否平稳?工人的操作是否熟练规范?半成品的流转是否高效?
她在一个负责枪管校直的老年技工身边停下。老师傅全神贯注,汗水顺着额角滑落。玛格丽特注意到他手边放着一个搪瓷缸,里面是清凉的薄荷茶。
“师傅,每天能校直多少根?”玛格丽特提高音量,在噪音中问道。
老师傅抬头看到玛格丽特,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她,有些激动地擦了擦手:“报告主席同志!定额是八十根,我一般能完成九十到九十五根!”
“质量怎么样?废品率高吗?”
“不高!严格按照规程来,咱不能给前线战士用次品!”老师傅语气坚定。
玛格丽特点点头,又询问了工作时间、轮班制度、食堂伙食和医疗条件。车间主任一一作答,表示工厂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战时任务紧时会有加班,但支付双倍工资并保证轮休),食堂供应充足,厂内设有诊所。
随后,玛格丽特来到了工厂的计划调度室。墙上挂着巨大的生产进度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磁石标记着每日、每周、每月的任务完成情况。
“五月份的总产值完成率是多少?”玛格丽特直接问调度主任。
“报告主席同志,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五!主要是‘勒贝尔’改型步枪和‘绍沙’轻机枪的产量超额完成。”主任指着图表汇报。
“原材料库存呢?特别是特种钢材和铜?”
“库存维持在安全线以上,但铜的供应有些紧张,我们正在试验部分零件采用替代材料。”
玛格丽特仔细查看了报表,指出了几个环节的衔接还可以优化,要求他们进一步压缩非生产性时间。
她特别强调:“质量是生命线!绝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要求!每一支枪,都关系到我们战士的生命!”
离开兵工厂,车队驶向第二站:“巴黎公社”第二纺织印染联合厂。比起改建的圣埃蒂安,这里就属于完全新建的民用工厂了。
这里的氛围与兵工厂截然不同。空气中飘散着棉絮和染料的气味,机器运转的声音相对柔和。女工占据了大多数,她们在织布机前熟练地操作,眼神专注。
玛格丽特重点视察了印染车间,关注染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含苯等有害物质的染料)和废水处理情况。
对于纺织厂,她和艾蕾都算得上有些怀念,毕竟那是她们政绩的开始。
在厂部的会议室,玛格丽特听取了厂工会主席和管委会代表的汇报。除了生产指标(棉布、军服面料产量),她更关心工人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女工。
“托儿所的情况怎么样?哺乳期的女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吗?”玛格丽特问。
工会主席是一位四十岁左右、干练的女性,她详细介绍了工厂为女工提供的便利:设施完善的托儿所、灵活的哺乳时间、定期的妇科检查等。
“工人们参与管理的情况呢?生产定额是如何制定的?”玛格丽特继续问。
管委会代表,一位从普通挡车工成长起来的技术员,解释道:“生产定额由技术部门根据机器性能和标准工时初步拟定,然后交给各车间工人委员会讨论,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经管委会批准执行。这样制定的定额,大家心服口服,完成积极性很高。”
玛格丽特对这种“自上而下指导与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的模式表示肯定。她指出,民用纺织业虽非直接军工,但关系到民生稳定和军需被装的供应,同样至关重要。她要求工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潜力,为可能到来的长期战争储备物资。
最后一站是规模相对较小但技术含量很高的“拉瓦锡”化学工业联合体,主要生产炸药、化肥和基础化工原料。
这里的安保级别最高,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试剂味道。玛格丽特戴上了安全帽,视察了合成氨车间和硝化甘油生产线。她特别关注安全生产措施和环保问题。
“通风系统必须保证绝对有效!任何微小的泄漏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玛格丽特严肃地告诫工厂负责人,“工人的防护装备要配齐配好,定期体检不能马虎!”
她查看了废水处理池,要求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出,绝不能污染塞纳河。在以前的世界里她所知的2024塞纳河水质,在这里她决不允许看到。
在听取汇报时,玛格丽特对化工产品的产业链延伸表现出极大兴趣。
“我们的化肥产量,能否在满足农业需求的同时,为炸药生产提供更充足的原料保障?”
“塑料、合成橡胶这些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如何?不能总是依赖天然橡胶进口。巴西方面的航道并非完全安全,我们得在这方面着重发力。”
她要求化工厂加强与农业部门、军工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协作,推动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
夕阳西下,视察结束。返回巴黎的车厢里,玛格丽特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一天的奔波让她疲惫,但亲眼所见的景象让她心中有了更清晰的图景。
生产效率总体良好,工人们士气高昂,通过工人委员会参与管理的模式激发了积极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特别是贵金属、橡胶等,产业链协同有待加强,一些老厂区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持续强化。
更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那种争分夺秒、为应对更大挑战而备战的紧迫感。工厂里张贴的“一切为了前线!”“增产支援东方兄弟!”的标语,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融入日常生产的实际行动。
“艾蕾,”玛格丽特睁开眼,看向窗外飞驰而过的工业景观,“把今天看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都整理出来。下周的联席会议上,我们要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计划指标,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更精准地投入到最关键的地方。特别是化工和机械制造,这是工业的骨骼和血液。”
“明白。”艾蕾点头,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