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怀安带着他通宵完成的“主动式诱饵反射”模型数据和构思报告,在下午准时出现在了雷烈的办公室。不同于之前的兴奋,此刻的他心情有些忐忑,如同等待老师批阅考卷的学生。
雷烈仔细地翻阅着报告,表情严肃,偶尔在特定的代码段或逻辑流程图前停留许久,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他没有提问,也没有评价,只是沉默地阅读着。
(沈怀安内心:雷叔会不会觉得太异想天开了?还是漏洞百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沈怀安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终于,雷烈合上了报告的最后一页,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沈怀安。
“思路,很有价值。”雷烈开口,第一句话就让沈怀安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打破了我们之前局限于被动防御的惯性思维,将‘镜像’的部分特性运用到了攻击链路的反制上,这在战略层面是一次突破。”
沈怀安眼中瞬间亮起光彩。
“但是,”雷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凝重,“你晚晚姐提出的那几个问题,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关卡。”他拿起笔,在报告上划出几个重点,“标记的隐蔽性、逻辑炸弹的触发机制、自身技术特征的暴露风险……这些不是靠灵光一现就能解决的,需要极其严谨的数学建模、大量的测试迭代,以及对敌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假设进行颠覆性思考。”
他看向沈怀安,眼神中带着审视:“你能想到这一步,证明你具备了优秀战术家的潜力。但要将潜力转化为实际战斗力,你需要的是工程师的严谨、科学家的耐心,以及……对失败无数次的心理准备。这条路,会比你现在想象的要艰难十倍。”
沈怀安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坚定地回答:“我明白,雷叔。我愿意学,愿意试,无论多难。”
雷烈看着他眼中那簇不屈的火焰,微微颔首。“好。从今天起,这个项目,代号‘回响’,正式立项。我会组建一个精干的技术小组,由我直接负责,白瑾教授提供理论支持,你作为核心构想提出者,参与全程的研发和测试。”
(沈怀安内心:立项了!我可以参与研发!)
巨大的喜悦冲击着他,但他努力保持着镇定,只是用力点了点头:“是!雷叔!”
“别高兴太早。”雷烈泼了盆冷水,“你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还是短板。在小组正式运作前,你需要先完成我给你的补充学习清单,并通过三次不同难度的模拟环境压力测试。通不过,你就只能旁观。”
“我一定通过!”沈怀安几乎是立刻保证。
“回响”项目的启动,在“启明”内部高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林晚晚力排众议,给予了该项目最高的资源优先级。她很清楚,如果“回响”成功,他们将获得一把刺向“Kaleido Scope”心脏的利刃。
白瑾在详细了解沈怀安的构想后,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可能是对“镜像防御”理论一次极具想象力的外延应用。她带领的理论团队开始着手解决最核心的“标记隐蔽性”和“反向注入稳定性”问题。
而沈怀安,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他需要一边消化雷烈给出的、堪比大学研究生课程的进阶学习资料,一边准备那三次至关重要的压力测试。他几乎住在了书房,连吃饭时都在看资料,和苏晴的交流也变成了简单的“妈,我吃完了”、“妈,我去看书了”。
苏晴看着儿子肉眼可见的消瘦下去,心疼不已,却也知道无法阻拦。她只能变着花样准备营养餐,默默地将牛奶和水果送到他的书桌前,尽量不去打扰他。
(苏晴内心:这孩子,跟他爸当年钻牛角尖的样子真像……但晚晚姐和雷先生在看着他,总不会出大错的。)
她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就在“启明”紧锣密鼓地开发新武器时,城市的阴影之下,“Kaleido Scope”也并未沉睡。
那座可以俯瞰部分城区的密室内,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数据波动:
“目标‘哨兵’(指沈怀安)近期网络活动模式改变,深度加密,指向性明确。能量波动集中于‘启明’核心研发区。推测,有新项目启动,且其参与度不低。”
屏幕上,代表着沈怀安网络活动痕迹的光点,虽然无法窥探具体内容,但其活跃度和集中度,显然引起了注意。
(电子合成音:“成长速度超出预期…干扰优先级提升。执行‘迷雾’计划第二阶段。”)
命令下达。这一次,不再是舆论攻击或低级的网络试探。
几天后,“启明”外围一个负责供应链安全核查的附属机构,其数据库遭到了一次精准的、破坏性极强的渗透攻击。大量关于供应商资质、物流路线、仓储位置的敏感数据被加密锁死,并留下了与之前“神经织网”事件中类似的、挑衅式的标记。
同时,两家与“启明”有深度合作关系的海外材料实验室,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因“不可抗力”因素,暂停向“启明”供应几种关键的、用于制造新一代“守护符”的特殊稀有金属材料。
(周薇向林晚晚汇报:“攻击和制裁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在打击我们的后勤和供应链,想延缓甚至扼杀我们的技术迭代!而且时机抓得太准了,正好在我们新项目启动的关口!”)
林晚晚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代表受创节点的红色警报和中断的供应链路线图,眼神冰冷。
对方显然已经意识到,“启明”正在酝酿着某种反击。他们不再满足于骚扰和试探,开始动用更实质性的力量,试图从根基上动摇“启明”。
“回响”项目的压力,陡然增大。他们必须在敌人造成更大破坏之前,让这把利刃成型出鞘。
而沈怀安,也在自己封闭的书房里,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外界的、无形的巨大压力。他看着屏幕上复杂的公式和代码,深深吸了一口气,眼神更加专注。
他知道,自己必须更快,更强。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不让所有人的努力,因为后勤的崩溃而付诸东流。
暗流汹涌,风暴将至。技术的竞赛,已然演变为一场关乎生存与毁灭的全面对抗。